登陆注册
18675000000033

第33章 圈内红人(13)

采访时间:2008年4月

采访地点:杭州曲院风荷湛碧楼

精彩对话:

说杨锦麟是电视读报节目的开山鼻祖,一点儿也不为过。2003年,在那时中国电视还在强调画面表现力的时候,香港凤凰卫视多了这么一档节目,出了这么一个有个性的主持人——唐装、茶壶、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嬉笑怒骂的表现,一针见血的点评,50岁的杨锦麟和他的《有报天天读》有着鲜明的标志,在短短三个月内,《有报天天读》攀上收视榜三甲,成为2003中国年度新月榜年度新闻节目,凤凰卫视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

程程(以下简称程):2003年的时候为什么《有报天天读》能在凤凰卫视火起来?

杨锦麟(以下简称杨):我觉得当时我们的观众可能比较厌倦了那种格式化的表达,突然有一个像我这样普通话很不准的主持人出现,他们会感到耳目一新,另外,我的表达,其他人不一定能够做到。就好像我们的另一位评论员、我的同事曹景行打了个比方,杨锦麟做的菜是外面买的,一般的超级市场是买不到的。第二,杨锦麟做菜有时候放得太咸,或者味道调得太甜,老板不会责怪,观众也会将就,为什么呢?因为他吃得很新鲜,每天都不一样。这个节目没有办法预录,天天新鲜,而且有那么多的观众喜欢。

我现在大概无所遁形,我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基本上都有人能够立马把我认出来。

程:这也是你在50岁之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吧?

杨:是啊,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一段的辉煌,哈哈!

我有一次到马来西亚,热带嘛,就穿着大裤衩,大花衣服,戴一顶草帽,戴个墨镜。然后在一个乡村小店吃肉骨茶,突然间有个人就冲我跑过来,我吓一跳,以为是打劫的,他说:“我在想,奇怪,昨天这杨锦麟先生怎么没有上节目,原来跑到我们这里来了!”我当时觉得那个化妆非常失败。

在世界各地,而且在那样的乡村角落里都会给人家认出来。

程:我想,每一个人,要拿到一个机会,总是会有一个“媒人”,谁是你和凤凰卫视之间的“媒人”呢?

杨:第一个让我和凤凰卫视接轨的人,是曹景行,曹景行那个时候刚刚到凤凰卫视当顾问,节目顾问。我第一次“触电”实际上是在《锵锵三人行》。

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要开播的时候,要找一些人来试镜,找到一个组合是曹景行、我、还有他。后来窦文涛觉得这个感觉不好,两个老头太闷了。

程:会吗?是不是你没有放开?

杨:我刚开始怎么可能放开嘛。不过,现在变成是窦文涛“求”着我上他的节目,我都没有时间,大家都忙。当时做过窦文涛的节目以后,还上过鲁豫的一个节目,《一点两岸三地谈》。然后和董嘉耀做过一个专访节目,是新闻的采访。闾丘露薇刚进凤凰卫视的时候,也访问过我。那段时间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凤凰卫视做节目。

我那个时候有另外的自己的平台——平面媒体,我负责一本杂志,我自己当总编辑,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后来曹景行做《时事开讲》,也邀请我上,到了凤凰资讯台开播以后,他们有个节目叫《三剑客》,想让一个外人来试试看,就选择了我,要求我要穿唐装,于是乎我就很认真地做了好几套唐装,结果那个节目因为成本太高,没有广告,趁我到台北出差的时候,就把那个节目给“灭”了。我才做了一个月,刚刚找到感觉呢!而且我的唐装怎么办呢?所以我就有点“火”了,有点情绪,我想以后上你凤凰卫视的节目我就把唐装穿烂了再说!就这样,现在我做节目都穿唐装了。

唐装终于穿出了名堂,杨锦麟很是满意,更让他觉得自豪的是《有报天天读》从开播到现在,影响力越来越大,成本投入却一直很低,就连他读的报纸都是从其他栏目借来看的。那么这档许多观众午饭后热烈期待的“饭后点心”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杨:要不间断地大量地看资料,这是要全心投入的。所有的东西,我自己大概要储备3/4,天天如此。

程:你每天看多少份报纸?

杨:七、八十份吧,上千条的新闻。主要是看言论、要闻、社论,还有大的新闻的标题。

程:那你看报纸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杨:那非常快,贼快!都要看,看完以后,还要我自己打标题,输入电脑,天天如此。不过很过瘾,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说,每次只要看到杨老师做节目,好像练一次气功一样,浑身通泰!而且这个节目还有一个不太容易被抄袭的要点——它没有文字稿,没有什么提词器,完全即兴的。当然,做我的节目的幕后工作有时候也很痛苦,比如他们问“杨老师你下一句要讲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我下一句要讲什么,心情好多讲两句,心情不好不讲”。

不过我觉得,正是有了这样的积淀、这样的经历,才能够让你每天言之有物。

程:是啊,很多人也会奇怪,这杨老师之前在做什么,他是怎么积累的,他怎么走到了今天?您经常在电视上要针对新闻事件做些点评,今天也给自己的人生做个点评好吗?

杨:首先,我可以说从15岁开始领会人生的苦难。初一,大概认认真真读了八个月的书,那就叫初中毕业了,然后15岁,我上山下乡,下乡了八年。

八年的知青生涯,最终杨锦麟因病返城。恢复高考之后,杨锦麟终于考进了厦门大学,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回首自己走过的15岁到23岁,杨锦麟的总结是“八年艰辛,告别恶运”。

杨:回城以后,我办过一个工厂,做的是工艺品,像仿古壁画、壁炉、挂炉。做的第一年,我就拿到了广交会的订单,是100万的港币。回来以后我就收到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马上决定不当厂长了!我给厦门大学招生办历史系的老师写信说“我要读书”。

程:很难想像,那时候你才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你就考上大学了?

杨:我考得还不错呢!我的历史考了厦门大学第一,97.5分。我的政治是满分100分,语文还有地理都还好,最差的是数学,因为只有八个月的复习时间,不足以让我应付很复杂的数学题。

程:你哪来的时间去做这样的积累和学习?

杨:平时我是如饥似渴、不加选择,有什么读什么。我在离开中学三十多年之后,再见到我中学的校长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给他道歉“不好意思,我们下乡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到学校图书馆偷了一麻袋的书”。

当时是翻天花板下去,不管什么,黑乎乎的,抓下来,然后在昏暗的路灯下,一个人分几十本,然后拎着它就下乡了。

我曾经一周读完高尔基所有的着作,就是这么看的,断断续续,我们不是系统的学习的,但这种东西变成我们一种历练。

大学毕业后,杨锦麟留校任教,当上了副教授,又娶妻生女,他终于迎来了一段安稳而舒适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随遇而安,1988年,杨锦麟怀揣着100元港币,外加20元外汇券,举家来到香港。

杨:到了香港就发现,天地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曾经的那些全部归零,从头开始,你的学历没有人承认,“杨锦麟”这三个字,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

最终我还是觉得要用自己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因为这不需要太多投入,而且你的文字慢慢地很快就被香港这个社会所接受。从新闻媒体做起,一路就做起来了。我后来可以做到用粤语来写专栏。

程:那是在进入凤凰卫视之前了,写作的那段日子一切顺利吗?

杨:应该说是“从跌宕起伏到柳暗花明”。那时候我就职的报社关闭了,我要再从记者做起,因为没有总编辑的位子给你。然后我三个月搬了三次家,就是为了省一点房租。就是这样,我还要谈笑自若,因为我不能给家属、给孩子太多的情绪的打击。做男人真的很不容易啊!

程:但是你熬过来了,然后你等到了这么一天,凤凰卫视跟你有这么一个结缘。

50岁这一年,杨锦麟因坐镇《有报天天读》得以名声大振。“老杨读报吓人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型太胖,样子太老”,这是节目开播初期,一个朋友给杨锦麟写的打油诗,然而面对我们的镜头,这个电视红人却连连感叹,触电的感觉真好!

杨:人难免有一些虚荣心,我觉得有一个电子平台,让你的话语有传播和表达的途径。这个感觉很好!福建有个文史馆长说,“杨锦麟先生功成名就了”。我说“哪里,五十多岁还给刘长乐打工,怎么叫功成名就”?我说李嘉诚还是我下一个学习目标,你怎么知道呢,人生七十才开始!

程:你五十岁的时候才成为电视人。很多人会觉得都五十岁了还干电视,身体吃得消吗?自己那个压力扛得住吗?

杨:还好,我试过一天做六个节目,好像那电视台是我们家开的似的。

董嘉耀说“多两个杨锦麟我们就没饭吃了”。我说“至于吗,是不是?不至于吧”!

程:至于!你看你又能拼命,又能够去做有个性的东西。

杨:你能够利用电视这个话语平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对知识的一种理解,对资讯的解读,跟大家同步来分享,很好!真好!累是累一点,但是值得。接受的人那么多,能够影响到很多人。所以人家说,话语权掌握在你的手上。这个要珍惜。你不是胡说八道,看起来好像是你在嬉笑怒骂,但是你要在多变的资讯过程中,慢慢去提炼出来。你好像是即兴发挥,但是你要有备而来,这是需要很努力地去做一些工作的。到现在,我还要增加人生的厚度,不仅是阅历,我希望还包括财富。

对于《有报天天读》这类带有政论和点评特点的信息节目,有人评说“主持人没有锋芒是票房毒药,太有锋芒也是死路一条”,也有人说“没有《有报天天读》,杨锦麟不会这么出名;而没有杨锦麟,节目也不会这么成功”。杨锦麟对节目难度的适度拿捏,他的疾恶如仇、他的耿介直言、他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节目,也成就了他自己。在香港,有人多次将杨锦麟的侠气风格和黄沾、金庸相提并论,对此杨锦麟也有着他自己的注解。

杨:我觉得把我、黄沾和金庸相提并论是抬举我,香港其实有比我更优秀的人,我只是跟电视结缘以后增加了知名度。但像我这样的性格,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永不言败。

我觉得电视传媒人还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高度自恋,我每天要看完自己的节目才去吃午饭,很过瘾。我会总结“这个讲得不好,那个明天要改”,自己会在那边怡然自得。

程:你特别投入啊!很多人做完节目,不敢再回头去看,你呢?

杨:没有啊,我觉得看了很过瘾!自己会给自己评价一番,最后总是会有一个“规定动作”,给自己鼓掌,喊一句“不错!好!加油!”,然后才离开。

记者手记

观众看到的是中式对襟衫,衣袖子一卷,潇洒圈划的杨锦麟,看不到的是老杨的勤奋。做读报节目,老杨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了不漏掉任何一条重要的新闻,他要看七、八十份报纸,上千条新闻。然后,把要用的新闻输入电脑,一直忙到中午11点左右再进行节目录制。同时,他做节目从来不写文字稿,也没有时间写,他只能把所有的讯息消化在自己的脑子里,边说边评。

除了勤奋,杨锦麟的乐观向上,充满激情让我们印象深刻。在采访中,他两次说到一句话——“人生70才开始。”他开始做《有报天天读》的时候50岁,可能很多人到了这个年龄会觉得自己的事业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甚至开始考虑怎样过退休生活。但杨锦麟觉得,他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开始。2002年,他和凤凰的老板刘长乐曾经有个“10年之约”——要做10年的电视人,现在过去了5年。在余下的5年里,杨锦麟说,他相信除了读报之外,他会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附上几句杨锦麟的话与君共勉——“不能为虚名所累,一要明白我们不是星、不是花,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你只要做好自己的这份工。”

“关键要有激情,每天都在挑战。”

“李嘉诚是我下一个学习的目标,人生70才开始。”

[人物]朱德庸 着名漫画家——我是一个“偷窥者”

朱德庸是台湾着名漫画家,江苏太仓人,1960年出生于台北。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三年电影编导科毕业。其漫画专栏在台湾有10多年的连载历史,其中醋溜族专栏连载10年,创下了台湾漫画连载之最。其漫画作品《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在内地影响极大,拥有一大批的读者。2007年发表的《绝对小孩》也颇受好评,2008年新近发表《什么事都在发生》。

就在杭州美丽的五月,花港饭店门前的一块草坪上,朱德庸和妻子背着背包,从虎跑散步回来,一身的自然和惬意,做了这次专访。

他的脑子里,都是怎样冒出这些漫画的念头的?那些漫画里的人物是生活中的谁?他看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他对自己的孩子是怎么要求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德庸。

同类推荐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同环境打交道。大自然无私地献上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发展。但是,大自然又在不断地制造灾害,如地震、火山、冰雹、瘟疫……使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几十万年,实际上就是与环境打了几十万年的交道,而且还得继续打下去。
  • 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质量

    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质量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水浒传(上)

    水浒传(上)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年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此事在《宋史》、宋人笔记、宋元话本和杂剧里都有反映,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写成了《水浒传》。
  • 御风而行

    御风而行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御风而行,四海为家。
  • 企业战略联盟论

    企业战略联盟论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逻辑体系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从企业战略联盟的内涵、性质、作用入手,形成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特征、发展、运作、效应、经验、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应用实践的逻辑体系。
  • 阴阳档案

    阴阳档案

    你如果问我这世上有没有鬼,我只能告诉你:信则有,不信则无。世事沧桑,我决定把我以前所经历的那些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事件记下来,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回忆吧。一切,都要从那一年的夏夜开始。。。
  • 三瓣莲

    三瓣莲

    三瓣莲花三生梦,梦不醒人以如醉。若是硬要我在你和连城财富荣华富贵中取舍一方,我只要你。
  • 路末向晚歌

    路末向晚歌

    或许,向晚歌要感谢那场大雨,他让她认识了这辈子值得真心交代的人。。。
  •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政府管理创新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二者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认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是廉洁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协调行政,依法行政、诚信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
  • 爱吃甜食的兔纸

    爱吃甜食的兔纸

    一个性格冷酷的少年捡到一只萌萌哒兔纸。意外的是兔纸居然会说话,还,特别爱吃甜食。一段故事即将开始,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 雨打思绪,往事如烟

    雨打思绪,往事如烟

    又是一个飘雨的日子,放飞思绪在濛濛的雨雾里,记忆中的感伤,感伤里的凄迷,往事已泛黄……下雨的日子,心很忧郁,总是会想起点什么:干净的带有香味的白衬衣,明亮真诚的大眼睛,酷酷的微笑;还有,你吸烟时的样子,那香烟的味道,我们雨中相伴漫步,甜蜜温馨的拥抱。一切远了,淡了,可是,记忆被定格在了那里……雨打思绪中,往事如梦若烟般随风飘远,宛如隔世……
  • 欢喜缠绵:蜜恋小霉女

    欢喜缠绵:蜜恋小霉女

    慕寒觉得遇到白果,是他倒霉的开始。而白果却觉得遇到慕寒,是她幸运的开始。因为跟随了她二十多年的霉运突然之间都转移到了他身上。白果不厚道的想,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看来势必得紧抓住慕寒不放。*═—═—═—**═—═—═—*这是一个爆笑无码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倒霉女华丽逆袭的故事,还是一个高冷男最终变身忠犬男友的故事。喜欢的亲可以收藏、留言、推荐、月票以示鼓励;不喜欢的亲请不要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