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81900000016

第16章 英国的道德与宗教教育(7)

2.教育的功利主义目标使得德育所受到的实际重视不够

在英国,教育向来被视为“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物质繁荣和智力活动的利益,而且也是为了它的幸福和道德力量的利益”。自由教育是英国教育思想的传统。英国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彼得斯(Peters,R.S.)就认为,自由教育,“首先是一种强调追求对其固有本质来说是有价值的教育”。它反对纯粹工具主义的活动观,反对将任何所做的事与某种可感知的外在目的相联系。自由教育要求不狭隘地局限于特殊的视域,是通才教育而非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英国社会又在重新强调教育的功利目标。如培养技能,发展与工作相关的技术和能力,以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有效竞争力”。事实上,企业文化和自由市场方式正在学校组织和管理中占领重要角色,在课程中的影响也不容轻视,这种功利主义正在日益占领着重要地位。社会一方面希望学校课程反映经济问题与专业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促进个人的自治和对真实的追求。这种碰撞使得教师感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儿童兴趣不再和谐,教师们被市场价值观所困惑。这种价值观念要求学校去适应,去接受,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将这种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为什么我们社会中对于精神的解释往往具有模糊性甚至对立性?因为精神正被今天牢牢控制我们的金钱的疯狂所驱使。”

1988年的教育改革,有人认为其中暗含着大工业集团的政治和商业企图,只为了给劳动市场培养后备力量,其核心课程将“孩子的‘基本’教育等同于工业的基本需要”。在国家课程要求之下,所有接受国家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来安排教学学科和水平,大多数教师在完成所有工作时感到很大的时间压力,学生在7、11、14岁时要参加全国标准达到测试(Standard Attainment Tests)。在这种氛围下,国家课程没有为德育安排多少位置,拥挤的时刻表很难再提供讨论道德问题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价值观、宗教、伦理、个人发展等等虽说是重要的,但是对于确保国家课程中的竞争地位的观点来说,这些可能并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因而,伦理、哲学、宗教等在国家课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人们又往往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归结为学校德育的不力,这使得英国学校德育总是处于矛盾、争论与彷徨之中,各种改革措施也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这是一个永远值得追问的话题。

3.种种原因使得个人与社会教育、公民教育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又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学方法相对机械,所以个人与社会教育课在英国学校中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再加上英国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国家,尊重个人自由,尊重平等的精神早已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道德相对主义已被许多人接受,此外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教师自身在教育学生对待性、犯罪、种族、吸毒、婚姻、政治、金钱等问题上感到困惑,同时又担心背上“灌输”的罪名,这种情形使得英国的学校德育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个人与社会教育课程在英国学校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教育标准局(OFSTED)的督察认为,他们观察到的一些很差的课程往往是个人与社会教育课,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课程领域的标准。

在公民教育领域,由于英国缺乏公民教育的一贯传统,公民教育主要集中于那些混合种族的地区,在全是白人学生的学校不被重视。对公民教育所作的努力极少,多集中于地方经验,而不是国家或国际。并且许多教师仍然在为国家课程的法定要求覆盖范围而斗争,难以欢迎其他学科领域的加入。因此近年来有许多调查表明公民教育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连贯性以及专门的制度化。学校课程与评价委员会(SCAA)于1996年说:“许多学校将公民教育计划包括在学校任务陈述之中,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其教学已形成体系。”据英国《卫报》2007年1月25日报道,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不久前曾委托一位退休校长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的公民课程进行调查。该调查提交的报告显示,虽然公民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但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十分不力。因此,约翰逊当天宣布,将在学校中加强对“英国价值观”的教育。他表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现在英国的中小学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英国学校德育的展望

1.德育内容趋于求同存异

英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宗教信仰、种族、社会阶层等的不同使得人们所持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应该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传授的是谁的价值观?应该如何传授?这些一直是英国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许多教师认为之所以英国学校的德育领域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是因为教师们无法确定这些领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至于无法确定怎样去做,教学内容是什么。他们常常无法确定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他们要促进的是哪一种价值观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英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选择和多样化》(Choice and Diversity,1992)的文件中指出:“教育不能也不应是不涉及价值观的……在每个学校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中心中应该有一套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这些共同的价值观通过课程,通过对学生和教员行为规范的期望,通过他们之间日常的接触来实现。我们要尽力确保这些价值观被家长和当地社区所认可。”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选择一些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求同存异,这正是英国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1996年学校课程与评估委员会召开的“价值在教育与社会中”的全国讨论会上,代表们认为学校德育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社会普遍赞同的价值并提出了一份价值陈述,这份价值陈述将自我、关系、社会和环境四个领域的内容作为英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指导。

2.德育人性化的趋势明显

二战前,英国的学校德育基本上是由宗教教育和绅士教育所代替。灌输、体罚、服从,将学生束缚于宗教教义之中,是二战前英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点。英格兰的一位学校视导员爱德蒙·霍尔姆斯曾谴责这种他称之为按照“机械服从的模式”指导学生的做法。他写道:“他的教师的目标在于断送他的天性,消除他出自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给他丝毫自由活动的余地,抑制他的全部自然冲动,使他的活力归于沉寂,使他全身心都处于一种持久而痛苦的紧张状态……盲目的、被动的、刻板的和无知的顺从,都是整个西方教育制度所藉以建立的基础。”

从当代英国乃至世界学校德育的发展看来,德育的人性化趋势明显。

“人本主义已成为世界道德教育以及全部教育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本体已从知识本体转向智力本体又再演变为人性本体。”英国的课程目标要求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促进四个方面共同的价值观即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和环境,要求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关心其个性和情感的发展,强调对自我的认识,尊重他人,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未来一代成为现代化社会的合格公民。立足于人,立足于生活本身,这正是德育乃至教育趋于人性化的表现,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德育从以权威灌输和盲目顺从为主到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品质发展,强调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观,这正是英国乃至世界学校德育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

3.形成德育的社会化和网络化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并付诸实施于道德实践当中。道德实践最广阔的场所就是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的道德观念得以巩固,并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因此社会教育对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是教育的中心目标之一,但是,当其发生在个人身上,在个人的美感、情绪、态度、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产生变化时,其变化的本质非常复杂,它会由许多非学校因素影响,因而在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之间假定的简单联系是不现实的。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应该承担起重要责任,但是,学校在对青少年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技能的影响上只是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很显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家庭、朋友、同辈团体、传媒、政治、宗教等同样在起作用。学校和社会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德育的进行,这要求教师和学校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也要求政府官员、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信心。可以肯定的是,德育将朝着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共同趋向之一。

第四节战后英国宗教教育的发展和新动向

宗教在英国的教育发展中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英国的第一所学校就是由宗教机构举办的。在英国,由国家提供宗教教育源于1870年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的寄宿学校(后来改名为郡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然而,1870~1944年这些寄宿学校是由宗教机构管理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基督徒。

虽然在1944年以前对学生进行宗教指导并非法定的要求,但是将宗教作为教育中的最基本的部分仍然是受到公认的。而且自从1944年法案颁布之后,宗教指导(后改称为宗教教育)就成了法律的要求,法案规定:

每一个郡立学校和志愿学校都必须有宗教指导。

每一个郡立学校和志愿学校每天都要以礼拜作为学校学习的开始。

每个学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父母(代表他们的孩子)都有权不(让子女)接受宗教礼拜和教学。

每一个地方当局都必须为宗教指导制定自己的协定大纲(或者可以采用另一个地方教育局制定的大纲)。

1988年教育法案再次确认了宗教教育的地位,“‘给学校注册的每一个学生提供宗教教育’必须包括在每一个维持学校的基本课程中”(the Education Reform Act1988,section2.1);“宗教教育是基本课程的一部分”(the Education Reform Act1988,section2.1a)。

本节将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对英国战后的宗教教育进行一个系统的概述。

一、宗教教育战时及战后重建时期(1940~1960)

40年代初期的英国,还处在二战的洗礼之中。战争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大疏散造成的混乱,75万名学生从遭空袭的地区疏散。到1940年2月,9%的大疏散地区初等学校的儿童失学,而14.5%的中等学校的学生亦根本无学可上。到1941年7月之后23000所英国学校的中100所已经不复存在,3000多所被迫关闭。学习物资,教学设施紧缺,学校给学生提供的食宿也非常粗陋。

战争的爆发和纳粹主义的阴影使得人们开始质疑社会的价值。因此,当西方世界遭受战争的蹂躏时,信仰和道德价值的学习在当时的国家重构中是必不可少的。1943年的《诺伍德报告》就谈到“当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有机会进行宗教教育”。

1944年教育法案针对当时混乱的局面,提出了构建整个战后教育的远景和目的,包含了教育几乎所有的方面,例如废除部分地方教育局;全国范围内提高教师的薪水;幼儿教育;“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伙食,牛奶和衣服,包括鞋子;女性教师婚后保持工作的权利,等等。尤其重要的是,1944年教育法案确定了宗教教育在重建和重构战后英国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在宗教教育方面,1944年法案保留了“宗教指导”这个术语,但提出了“宗教教育”这个概念。法案中所指的宗教教育主要指宗教指导加上礼拜,虽然这两者以前“在学校是极为普遍的”。宗教指导则仅仅指教室里的教学。宗教指导在每个乡村学校和志愿学校每周都要进行,1944年法案虽然并没有规定指导的具体次数,但是一周一次还是必需的,而且宗教指导不再固定在每天的开始或结束的时候。此外法案还保留了1870年的两个条款,一个是父母可以让孩子退出该科目,包括可以在学校日的时候参加别处的宗教指导。另一个保留的是考珀坦普条款(Cowper Temple Clause)。乡村学校的宗教指导“不应该包含有别于任何特别的宗教教派的教礼问答或宗教方面的套话集”(1944Act,Section26)。

1944年法案还授权地方教育局成立各自的宗教教育常设咨询理事会(SACRE)。理事会的作用是建议地方教育局按照协定大纲来进行宗教教育,尤其是教育的方法,书本的选择,给教师提供的讲座。虽然该法案并没有设定宗教指导的具体内容,不过在大多数维持学校的宗教指导的内容都是基督教。

同类推荐
  •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本书分为“读懂”马克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两篇,内容包括: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有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原著中新唯物主义史观内涵与“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义等。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本书主要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学习墨子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习墨子那种兴万民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是著名作家、评论家徐绍林先生几十年来所有的所思所感文集集合。
  • 经典思维50法

    经典思维50法

    本书选择了五十种经典思维方式,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强调了正确思维的重要。
  • 华学科学与哲学

    华学科学与哲学

    此书是胡兰成在台湾出版的第一本书。1974年他受聘为中国文学学院终身教授,开门授课,其向来高谈汉文明或中国文明,此书即是他为授课而准备的一本书,记录了他在中国文化学院期间的思想精华。其书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究天人之际,穷东西之辩,提出华学一词,将中国文明上升到与科学、哲学这两大世界学科并立的高度。其中见解深得唐君毅、卜少夫等人推崇。
热门推荐
  • 八千米海岸

    八千米海岸

    青柚母亲三次搬家,简称青母三迁,可悲的是为何仍旧躲不过被竹马欺压调戏的命运!?问:青梅太傻如何治?答:服用顾向临牌竹马口服剂。问:青梅搬家怎么办?答:拨打顾向临牌搬家电话班主您随时跟随青梅。问:青梅太可爱怎么办?答:请不大意地扑倒吧!在三迁之后,某青梅可悲地发现竹马竟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老师,实在是可怕至极!于是某天,青梅叉腰质问:顾老师您为何总是阴魂不散!顾老师挑了挑眉头合上手中的数学课本,俯身回答:咱们可是有娃娃亲,你要是在大学里被谁看上,那还了得?某青梅后知后觉地明白几年前自家竹马说要与自己白头到老的话,未曾当做儿戏也未曾忘记。【且看腹黑竹马如何将傻白甜小青梅吞入腹中,不狗血不烂尾,放心入坑哟】
  • 皇后娘娘请别走

    皇后娘娘请别走

    “不要背叛我,不然我会让你痛不欲生。”“娘子,别生气了好不好,是我的错,别生气啊。”“你走吧,或许你会遇到更好的那个她。”
  • 本原世界

    本原世界

    大道不朽,天地永存。世间万物,皆自本源。修真道路,步步危机,唯心坚毅,万死而不悔,誓言堪破本源者,历经十死九生,化茧成蝶,才可逆天而上,终达本源。赵龙本是神界神君,震慑万宇,魔界大军围攻神界,挺身而出,与魔界不败魔君大战,却被自己大弟子人偷袭,本源消散,含恨而终,身死道消,一丝神识在低等位面转世重生,记忆尽失。转世重生的道路,低等位面,中等位面,高等位面,伴随着记忆恢复,必将一路高歌,铁拳粉碎一切阻碍,直至巅峰,堪破本源。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甜宠娇妻,老公是妻奴

    甜宠娇妻,老公是妻奴

    没人知道,孤僻自卑的苏晚玫、热情洋溢的夏小茹,她们是怎么成为闺蜜的,苏晚玫是来自农村的自卑女孩,而夏小茹则是家世优越的小公主。当她们遇见那个薄凉的男人,谌余生,……爱情如同种子,在少女柔软的心底萌发了爱情的枝桠。一个小心呵护,一个张扬追求。当刻印在心底最深处的少女心事被撕开,友情终于被爱情搁浅。如果不曾遇见就好了,如果不是闺蜜就好了……友情不再,暗恋止步,所有的爱慕再也无法说出口,只因为害怕。如同一场卑微的梦,迟迟不肯醒来的最甜蜜最悲伤的流年,而流年之中写满了谁的名字,原来一切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样子,原来我们什么都还要不起……
  • 最终之遗

    最终之遗

    那场革命之后,他们都只以为自己聪明得不得了,开始积累力量,准备新的战争。他们野心都无穷大,因为他们是先生,是术士……都认为自己优于普通的人类,可是你认为那群古妖真的会愿意退出历史的舞台吗?
  • 爱情砰然心动

    爱情砰然心动

    高二的她遇上二十二岁的他,是命运还是霉运?单纯乐天派微拉如何在直掰弯的男友与‘同志‘的他之间周旋,步入高三的微拉命运又将何去何从……敬请期待大人的小说,让我们为爱情砰然心动~~!
  • 影响一生的10堂礼仪课

    影响一生的10堂礼仪课

    在现代社会,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和语言,已成为人们行走社会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其力量和价值都是无可比拟的。学习一些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仪常识,是每一个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
  • 逃婚事变:恋上恶毒皇后

    逃婚事变:恋上恶毒皇后

    她为了躲避一次又一次相亲,她为了忘记那曾经忧伤的眸子,毅然决定作为第一个人类穿越时空的试验品。却不料有去无回,命悬一线,劫后余生,她成了别人眼里的恶毒皇后。
  • 春色满溢花满楼

    春色满溢花满楼

    拜读过古龙先生的小说,看过张氏的花满楼,感慨于一个那般热爱生命的男人。温润如玉,仁慈如春,一时手痒,只是不忍心这样的男人孤独。于是写下一个从未来而来的忠犬女护卫,无意中闯入他的世界,从侍卫开始,一步步的被纳入到他的羽翼之下,从此,都不再孤独,相依相守。cp:原创女主木漪,花满楼。
  • 世外传奇

    世外传奇

    一场武林传奇,也是一段情缘的纠葛。是亦正亦邪的人性在此交织,是善是邪的争斗就此展开。上古神兽、精灵宝气、地图与隐身的法术,是强者之间的角力。是一剑飘飘,一声笑傲的快意,是一处密林修竹的归隐,是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缘,是公子请慢些走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