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对祝员外欺贫爱富的骂名不成立。祝员外答应马家求婚时,他未知女儿已经私定终身。待梁山伯去祝家求婚时,他已经饮过马家酒、受过马家礼。马家求婚在先,所以不存在欺贫爱富。退一步讲,如果他答应女儿要求,退掉马家婚约,那么,祝员外在做违约之事,是个不守信用之人。试想,他是祝家庄上的员外,是有地位、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他说话不算数,做事出尔反尔,日后有何脸面在祝家庄立身处事?再说他把女儿许配给有权有势的太守之子也没有错啊,当父母的谁不想自己的女儿嫁一户好人家?就是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相对丰富、人们比较文明的今天,这个观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调,表现越来越突出。所以埋怨祝员外欺贫爱富、封建思想严重,完全没有道理,证据严重不足。
要说祝员外有错,他的确也有错,那就是对待女儿外出读书上。他不应该思想超前,随女儿性子行事,大胆放其远行,结果放出了大祸,最终造成悲剧,自酿苦酒自己喝。他的女儿是千金小姐,正值青春妙龄之际,长得貌美又聪明。而他在女儿的再三恳求下,竟然答应女儿远去杭城读书,与青年男子朝夕相处,同室安息。在当时的年代,祝员外算得上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算得上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了。
为了宠容任性的女儿,让她高兴,他竟大胆走出这样一步险棋,难道这不算是缺乏理智的糊涂行为吗?他对未来局势的发展估计严重不足,是一个太缺乏预见性的人。如果他当时果断地按正常的礼规管教、约束女儿,履行好家长的职责,不让女儿随着自己的小性子胡来,会造成女儿后来的婚姻悲剧吗?会同时伤害三个家庭吗?
究竟是谁造成梁祝爱情悲剧?当然是封建社会,因为那时的礼制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除此是祝英台自己,她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怪只能怪自己。“十八里相送”,她用了那么多比喻,笨如牛、呆头鹅的梁兄却完全不解其意。既然一路上他都不开窍,何必再设“七巧”之计难为他,延误上门求亲时机,让马文才抢了先,最终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毁了梁山伯。
我佩服武则天
对女皇武则天而言,历史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褒大于贬,也有贬大于褒,而我佩服武则天。
我佩服她勇于与命运抗争。武则天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命运是不幸的,甚至面临杀身之祸:老皇帝的才人,在宫中地位卑微。后来,罡天刚以天道之说,极力要求李世民杀之。
她躲过劫难,美貌青春时被迫出家感念寺。得到李治宠爱,回到皇宫,却危机四伏,时刻面临新的生存挑战,一不小心,就会命送黄泉。但武则天每当大难来临时,决不听从别人摆布,更不会等别人来束手就擒,而是临危不乱,更无恐惧之心,她总能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以过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转危为安。堂堂男子不易做到,而武则天做到了。登上帝位,掌管乾坤,成了中国帝王史上唯一的、独特的、出彩的风景。
我佩服她有杰出的领导管理才能。中国有一句古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难就难在选拔和管理官员队伍上。人心难测,政局多变,弱者往往难于掌控局面,左右形势。武则天却稳稳当当坐在龙椅上呼风唤雨,用高超的智慧、杰出的管理才能和铁腕手段,让天下的男性臣子不得不佩服或屈服于她的统治。她实际执政半个世纪,在帝位也有16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正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毛主席也很欣赏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孟曾问他武则天之事。他听后就说:“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我佩服她拿得起放得下。武则天称帝时,权倾天下,独霸朝纲,威风凛凛。而退出帝王舞台时,她没有把皇权交给娘家,而是归还给夫家。对身后安葬之事,她不要享受帝位,而要与夫君合葬,又退回到皇后身份,做了小女人。生前大臣们建议她驾崩后在墓地为她立个功德碑,她断然拒绝,认为一个人的功过还是让后人去评说,结果立了无字碑。她生前不计前怨,重用反臣的女儿上官婉儿,协助她治国执政。
武则天拿时,大胆、勇敢、不失时机,不择手段;放时,坦然、清醒、理智。
所以我佩服武则天,早在1996年11月参观乾陵后,就以《乾陵》为题,特地赋诗一首:枕骊踏渭露双峰,雄躺梁山藐上苍。
将军二十司马道,使臣六一拜女皇。
须眉天下敢称帝,华夏五千独辉煌。
无字石碑告后人,历代君王谁相当?
对武则天的贬,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说她残忍,没有亲情,为了自身利益扼杀幼女、剥夺儿子皇位等;二是说她淫乱,宠爱男妓,不知羞耻,道德败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武则天虽然高坐朝堂,号令天下,但她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再看中国的帝王史,有多少人没有残杀过亲人?胡亥一上台,就杀光了兄弟姐妹;赵匡义为了称帝,亲手杀了同胞兄长赵匡胤;就是史称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不也杀兄、威迫其父交出皇权吗?为什么不去责备男性帝王,而偏要过多责备武则天,要求她完美?再说武则天宠爱男妓。男人称帝,可以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并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女性的武则天称帝,为什么她拥有三个男性就要遭到辱骂?为何她就不能享受帝王待遇?何况她宠兴男妓时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又有何理好责备她呢?
婚姻占人生的份额
人的一生,有亲情、有生活、有工作、有婚姻、有朋友,也许还有各自的事业和爱好。由于人生观不同,婚姻在各自心中所占的比例就不同,占得越多,幸福感反而越少。
把婚姻视为人生的全部,就会毁灭自己。戏剧中的代表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梁山伯、祝英台等,现实生活中更是不计其数,从古至今,以跳河、上吊、跳楼、喝农药等方式结束生命,让朋友惋惜悲叹,更让亲人心悲肉痛。这些人把婚姻理想化,并将之看做生命和人生的全部,认为婚姻失败了,人生也从此失败了,再活着就毫无意义,唯有死才能解脱一切,行为极端化。
把婚姻视为人生的一半,就会生活在痛苦中。这种人偏重婚姻在人生中的份额,如果夫妻双方都会用爱心去经营、管理,生活也许会幸福,戏剧和现实中不乏其例。但现实是残酷的,人们往往忽视又不会经营和管理,所以矛盾频发,经常苦恼,精神不振。徐志摩就是其中的典型,他除了写诗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美女外,连亲人都不要了。在这一群痛苦的人中,女人居多。
把婚姻视为人生三分之一,有苦闷但无大伤害。何谓三分之一?就是工作、生活、婚姻。这种人生活圈子偏小,也不善交友,又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婚姻出现困惑和裂缝,心思很重,经常吵架,生怨气,或者双方比较克制,不吵也不闹,却经常打冷战。这种不和谐,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修好,人生在磕磕碰碰中度过,大多数人的婚姻也许就是这种状态。
把婚姻视为人生四分之一以下,有苦恼但活得潇洒。即开头所言,把婚姻放在亲情、生活、工作、友情、事业和爱好大圈子中。如果婚姻一旦出现不和谐,就会转移思想和情感,自己找乐,缩小痛苦点——与其他亲人一起玩乐,找朋友喝茶聊天解闷,把情感倾注在工作和事业中,陶醉在自己的爱好中,从而淡化痛苦,快乐生活,潇洒人生。不过,要达到这种境界决非容易,必须要经过一番深刻的人生反思、醒悟,才能看淡人生,还要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刻苦修炼才行,否则取不到真经,当然也潇洒不起来、快乐不起来。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中讲《易经》时说过:“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气候,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当然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他还说,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个人修养和所交朋友等都不同,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识的个性差异,所以夫妻双方不可能在所有的问题上都会达成一致,有分歧是必然的,也是不奇怪的。
宇宙、大自然、人的身体、人生、夫妻、家庭及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组成,阴阳调和就会平安、成功和幸福,这是老祖宗伏羲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所以夫妻一方过阳,就会伤害另一方。一方过阳,另一方必定过阴,但物极必反,阴到一定程度必然起来反抗,一旦爆发,能量和冲击力都相当大,结果是两阳相冲,两败俱伤。人类历史上这样深刻的教训、悲痛的结局比比皆是,我们身边也有的是。可是人类不长记性,更是管不好自己,所以老是重蹈覆辙,重演悲剧,这真是人类的悲哀和不幸。
说孤独
孤独,《现代汉语》注释:“独自一个人;孤单。”但不少人把它等同于寂寞、无助、悲哀、痛苦等。
在某种意义上讲,“孤独”确是寂寞、无助、悲哀、痛苦。
如一个生存能力极低的独居老人,无人问寒问暖;少年流浪街头,到处漂泊,无家可回;无故遭罪,却众叛亲离,成为无人可诉的独行客……处在这种“孤独”境地,真是不幸。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保障的不断提高,独居老人和无家可归少年的无助、痛苦会逐步减少。只要自己品行端正,误解总会消除,独行客的痛苦是短暂的。
有些人并不“孤独”,但会自找“孤独”、自寻烦恼。如有些官员一退休,身边不再热闹,也无人捧场,就倍感“孤独”和“痛苦”。但只要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就会迅速走出“孤独”,融入新群体,找到新快乐。有人突然失恋,顿感“孤独”,甚至绝望,产生过激行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但这种人一般自救能力差,亲人、朋友要主动去劝慰,关爱会减轻痛苦,温情会融化孤绝。有些人休息时隔三差五在外“忙碌”,但不知在忙点啥。一旦无人呼叫就感“孤独”,浑身不爽,家人叫其做点正事,一般听不进去,还自以为是,这种人生活质量差,幸福指数低。
有些人想以“孤独”调整自我,但身不由己。如官场上,节假日到了,来人客往更多,分管领导忙,“蝌蚪”和办事员更忙,迎来送往买礼品,安排吃住风景点,招待应酬带笑脸,一路陪同忙到晚,过节好比在过难,连“孤独”的时间都没有。
再如商场上,有些老板,今天商业策划,明天客户谈判,后天官场应酬……他(她)们很想“孤独”一会儿,调节情绪,滋养身心。但商场如战场,对他们来说有“孤独”机会不是好事,所以想“孤独”又怕“孤独”。老板大把花钱时风光潇洒,令人羡慕,但没有普通人的自由,更难享独处的安宁、幸福和快乐。
有机会享受“孤独”是幸福的,避开了烦躁,得到了安宁和自由。有些人很会做时间和空间的主人,既不会白白浪费,也不会被他人左右,让“孤独”积极发挥作用。如减少晚上应酬,捧一本爱看的书,与贤者思想上交流,情感上共鸣,调节自我,修身养心;疲倦时,关起门小憩一会儿,泡一杯清茶,品一口香茗,静静地听听音乐,惬意一下;烦恼时,抽出点时间,会会大自然,看看美景,摆脱羁绊,放飞心情;忧愁时,抽身去运动,流流汗水,强壮身体,振作精神,平衡心态,丰富生活,享受人生。
从事科学、军事、文学等工作的人盼望“孤独”。诸葛亮在《戒子篇》中早有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耐得寂寞,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也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能静下心来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才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贡献。
无论是牛顿的“地心引力”、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是周文王演算的《周易》、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无论是孔子的学问、孙子的兵法,还是司马迁的《史纪》、曹雪芹的《红楼梦》,都不是在嘈杂中产生,而是“面壁十年图破壁,邃密群科济世穷”及“吾日三省吾身”中得来的。正因为他们耐得寂寞,静心思考和研究,敢于突破和创造,所以留下永恒的灵魂、不朽的精神、宝贵的遗产。
简言之,无能力“孤独”,伴随的往往是寂寞、无助、悲哀和痛苦;有能力“孤独”,一般身体尚可,生活、工作过得去;有能力和机会“孤独”,自己有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工作、生活相对宽松;会享受“孤独”,心态良好,理智地对待工作、生活等,会享受人生;喜欢和利用“孤独”,是勇于创造之人,会用灵魂和智慧创造生活、雕塑人生、奉献社会。对这种人而言,“孤独”是迷人的、宝贵的、值得重视的。
现代社会不缺喧闹,缺的是“孤独”,有人甚至要24小时待命;有些人缺乏享受、利用“孤独”的情趣和能力,自寻烦恼……为了得到安宁、自由、快乐、幸福和健康,多给自己留点“孤独”吧。有志于为某项事业研究、奋斗、创造之人,更要学会享受“孤独”、珍惜“孤独”、利用“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闪光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