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3500000005

第5章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形成阶段(1901-1948年)(1)

鸦片战争后,面对着汹汹而来的西方列强,为了寻找“制夷”良策,魏源、姚莹、梁廷枏、徐继畲等几个先驱者开始研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问题。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研究不仅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而且还逐渐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在这个“学术化”过程的早期阶段,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人是丁谦,另一个人是沈曾植。

丁谦(1843-1919年),字益甫,浙江仁和人,同治举人。曾在浙江省象山县任教谕长达20余年,颇有政绩。丁谦自己说:“余自幼嗜书,尤喜观地舆之书。自乡举后,奔走南北,得书约2万卷,中多有关地学者。”他长期潜心研究边疆地理及海外地理,其主要著作是《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又名《浙江图书馆丛书》)。此外,他还研究过中世纪欧洲来华旅行家马可·波罗,著有《元马可博罗游记补注》。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共69卷,分上、下两集。上集考证了以下17种正史中的地理志及外国传:《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周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下集考证了13种与域外地理相关的著作,分别是:《穆天子传》、法显的《佛国记》、宋云的《西域求经记》、辨机的《大唐西域记》、杜环的《经行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元秘史》、《元圣武亲征录》、《元经世大典图》、耀卿的《纪行》、长春真人的《西游记》、刘郁的《西使记》、图理琛的《异域录》。

象山籍学者陈汉章在光绪壬寅(1902年)二月为《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所写的序文中说:“近代诸儒为舆地学,大氐无虑数十百家。说《禹贡》、《汉志》、《水经注》者,博古不通今。郡邑、志乘及游历所记,详于今者又不合于古。”虽然也有人“零星掇拾,递相发明,然未能融合贯通也”。因此,在陈汉章看来,丁谦这部著作的突出成就在于对相关历史文献“一一疏通而证明之,并非诸儒所可几及”。丁谦所搜获的一些文献,又是“诸家所未详者也”。陈汉章最后写道:“百余年来,海禁大开,中外交通或懵然于古今之故。自先生之书出,山川能说常变,兼资我中国,其不穷于因应也。”现代学者评论道:“丁谦的考证严谨、广泛、系统,他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天下奇书’,是清末传统地理学继续发展的又一典型。”如果说魏源、姚莹等人是通过直接参与反对英国侵略者的军事斗争而为中国人“坐井观天,视四裔如魑魅,暗昧无知,怀柔缺术”而疾首痛心的话,那么,丁谦则是通过对中国史书的研读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写道:“呜呼!中国人庞然自大,鄙夷狄为不足措意。岂知不足措意者,即受侮所由来。”在他看来,“历史记外国事,最可诧异者,莫如《宋书》之倭国传,《明史》之撒马儿罕传。此二国,皆狎侮我邦,若弄婴儿于股掌之上”。这里的“《宋书》之倭国传”与中国的海外交通历史有关,因此略加详述。

《宋书》倭国传记载,南朝刘宋时,日本曾派人前来朝贡,“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后来,刘宋的统治者果然“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丁谦指出:在这段记载中,“最可异者,其王自称为使持节都督六国诸军事。夫倭王都督其本国诸军事,宜也。若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五国,其地均在今朝鲜南境,疆界不相接,民族不相同,远隔重洋,各君其土,既非彼之郡邑,亦非彼之属邦,何能都督其军事?即使势力所及,足以统辖诸邦,则自行统辖可矣,又何为请命于中国?然则倭王此举,盖深悉中国上下,素昧外情,特假贡献虚名,行其诡诈欺诬之术。其视中国一如无知小儿,可玩弄于股掌之上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倭国三岛,本分百余土部,前史所载,略见一斑。迨统一以来(日本史不载统一事迹,若自古即成为大国也者,亦虚妄不实之证),兵力强盛,每垂涎于朝鲜半岛,欲肆鲸吞,惟虑中国或相干涉,因先舞弄文墨,求予以都督之权,一旦加兵,即可称奉命于中国,又使中国无词以为救援之地,其计划诚狡矣哉!”在一个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岁月中,丁谦以时代的眼光对中国正史中关于域外史地的记述作了评述,他认为:“元代至强,奄有亚洲全境,并欧洲东北境,应立外国之传甚多。今但寥寥数则,盖亦有故。一由明初史馆诸人不明异域舆地;二由成书太速,不暇详细搜求;三由蒙古人鲜通中文,记载本少,无可为外国传之原料故也。”“《明史》外国列传,视宋元为详,但当时诸臣,俱不明绝域形势,如铁木耳托贡献之名,玩弄中朝;蒲萄牙东来,冒佛郎机称号。自来无识其欺诈者,殊可哂。”应当说,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正是由于丁谦等人对中国传统史学不断进行反思,后来梁启超等人所倡导的“新史学”才能得以建立。

丁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史书,指出某个海外地名最先见于何书,后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例如,他在考证《隋书》中的“婆利”时写道:“婆利,始见《梁书》,《唐书》作婆罗,《宋史》作渤泥,《明史》作浡尼,皆译音无定字故也。《梁书》言在广州东南,洲上国境甚大,东西五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与本传虽未尽合,其为今婆罗岛地无可疑者。至谓自交趾浮海,南过赤土、丹丹,方至其国,盖古时航海,皆循岸行,不敢直截大洋,故须南经马来半岛,然后转而向东,始能达其国境也。”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考证,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方便。而且,丁谦的这一段考证很有说服力,现代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

丁谦在考订中国史书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利用中国文献,而是尽量搜集并利用有关外国史地的各种资料。他因此而得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例如,《史记》及《汉书》曾记载过一个名为“安息”的西方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复等人曾认为,“安息”就是“亚细亚”一词的异写。丁谦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安息本古波斯地。波斯为马基顿所灭,未几各地分裂。有阿赛西者,于西前元二百五十年(秦孝文王元年)起兵,据波斯中境巴提亚省,自立为巴提亚国(一作巴地耳,一作帕而特,一作巴尔的,一作帕德利亚),其王世世以阿赛西第几为号。汉人误王名为国名,称为安息。安息者,阿赛西转音也。”文中的“马基顿”和“巴提亚”,现在一般写作“马其顿”和“帕提亚”。现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写道:安息“作为国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亚(Parthia)帝国。帕提亚原为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马其顿马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治下的一个郡。……公元前250-前248或247年,郡中一部落酋长阿赛西(Arsaces)兄弟起义,宣告独立。波斯史家多称安息的创建者为Arsak,汉人遂因其王名称其国为安息。”如果把丁谦的话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这段文字略加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基本相同。一百多年前,生活在象山这个滨海小县的丁谦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世界历史知识,能够作出如此正确的考证,不能不让人由衷地钦佩。

丁谦对安息的考证,运用的是对音勘同的方法,这也是其他学者常用的方法。

但丁谦并没有固步自封,他清醒地认识到,“对音”之法也有诸多缺陷,仅仅依靠这个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提出了文献考证的八种主要方法,即:揆地望、度情形、审方向、察远近、核时日、考道途、辨同异、阙疑似。根据这些方法,丁谦得出了比前人正确的观点。例如他在考释《元史》所载马八儿、俱兰国时,这样写道:

“此二国惟见《元史》,前人多不知所在,《瀛寰志略》以非洲北境之阿比西尼亚为马八儿,努比亚为俱兰,不但臆度无据,即以本传事实言之,已不可通。”他认为,马八儿、俱兰都位于南印度,这个观点与现代学者的结论基本上是相同的。

丁谦虽然精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考证,但对许多学科的新知识则缺乏了解。例如,自18世纪开始,欧洲学者越来越普遍地接受了这样两种理论。第一种是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人种可以分为欧罗巴人种(俗称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人)和尼格罗人种(俗称黑种人)。第二种是语言学的理论,认为欧洲古代与印度梵语同属一个语系,即印欧语系(又称“雅利安语系”,丁谦写作“亚里安”)。但在丁谦看来,欧洲人的这两种理论是极端荒唐的,他为此特地撰写了“欧罗巴洲人种从来考”,认为欧洲人都是亚洲人的后代:“岂知欧洲列强,以余考之,无一不出黄种,所谓亚里安人者,特耶教中附会之谈,毫无实据者也。”他写道:

“欧罗巴者,亚细亚洲之西境也。因亚细亚幅员过大,勉强分画,称为二洲,其实并无天然之界限线。且其地开辟较后,故全洲人种无一不由亚洲分析而来,而其迁徙之后先,参证史籍,均显然有可指之迹象。近人不察,惑于黄种、白种之谬说,弗一推究所从来,殊足嗤已。”丁谦根据中文文献,提出亚洲人迁入欧洲,可以分为“两大派”。第一派由南路迁入欧洲,他们先到地中海东岸,后到埃及,接着渡过地中海,并且创造出了希腊文明以及随后的罗马文明。第二派由北路入欧洲,从先秦到公元6世纪,分五个时期先后不断迁入欧洲。所以,欧洲其实也可以说是“亚细亚洲之殖民地”。丁谦对第二派(即“由北路而入”)的说法甚为得意,因为他觉得这个观点“不特中国人素未论及,即久居其地之欧人亦多为俗说所囿,不能搜求典籍,确考其先世之源流。余合中西史文博观互究,核其时代,详其踪迹,始获略知其大概”。他的结论是:“所称亚里安族者,仅出于里老之传闻,并不见于记载。西人搜求根据而不可得,至籍一二语音相似,为同出一族之证,亦可笑矣。观余以上所考,知欧洲人种,无一不出自亚洲,不特无黄种、白种之分,亦并无所谓亚里安族也。”

实际上,丁谦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而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则在于对西方人类学与语言学的全然无知。不过,他对当时某些日本人观点的批评则是正确的。他写道:“倭之人种,相传出于徐福,而彼土不以为然,兹自云为太伯后,盖欲托之古贤以荣其族类,亦人情乎。比因欧人骤强,有日人者《兴国史谭》,竟窃附于亚里安遗裔,以表异于黄种。呜呼!何无耻如此?”由于无法直接利用外文文献,丁谦还有一些说法也是错误的。还是以“佛朗机”为例。丁谦认为,《明史》关于佛郎机的记载,可以说是“中国人暗于外情之代表”。丁谦的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他误认为“佛郎机即法兰西”,所以就得出了如下结论:“据广东香山县之澳门者,为蒲萄牙,均与佛郎机无涉,而牵混如此。中国人疏于外情,由来久矣!”实际上,《明史》所说的佛郎机,正是指葡萄牙人,而不是指法兰西(法国)。

鸦片战争期间以及鸦片战争之后,在反对英国侵略者的现实斗争中,产生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游离于中国学术传统之外,因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正道”是以文献考证的方法研究经史典籍。丁谦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正统典籍的考证,来探讨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问题,从而将魏源等人所开辟的学术新领域纳入到了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或者说,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开始被“学术化”了。1900年前后,推动这种“学术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沈曾植。不过,两个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丁谦主要通过对正史的研究,沈曾植则主要通过对杂史的研究。

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安徽提学使,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监督等职。他的生平事迹,可见许全胜所著的《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沈曾植精通中国传统学术,是“我国近代有国内外影响的著名学者”,被誉为“同、光朝第一大师”。他研究过法显的《佛国记》、赵汝适的《诸蕃志》、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关于海外交通的重要典籍,并取得了不少成就,“为中外关系史研究做了许多筚路蓝缕的工作”。沈曾植对“中理国”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他在文献考证上的深厚造诣。在中文古籍中,所谓的“中理国”仅见于赵汝适的《诸蕃志》,现代学者试图将其地理位置定在非洲东岸,但无法确证。其实,沈曾植早就指出,这个“中理国”实际上是由于“抄胥误析一国为二条”而造成的,其内容属于上文的“勿拔国”。原文应当为:“勿拔国,边海,……遵大食教度,为事中理。国人露头跣足,缠布不敢着衫。”沈曾植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同类推荐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本书从饮食探源、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器具、饮食流派、饮食典故、饮食典籍等方面出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美丽、古老的东方大国。本丛书是反映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读物,通过精练的文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异彩纷呈的画卷。
热门推荐
  • 绝版王子爱上绝版未婚妻

    绝版王子爱上绝版未婚妻

    她,高冷多面。她温柔优雅。她活泼火爆。当高冷多面的她遇到冷酷多面的他。当温柔优雅的她遇到温柔体贴的他。当火爆的她遇到花心的他。他(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勿忘初心:奇葩少女虐心恋

    勿忘初心:奇葩少女虐心恋

    写的是作者我自己,因为我想找一个人,所以,帮帮忙啦各位!而且本文很虐的,作者可还是学生
  • 王霸人间

    王霸人间

    修仙也要抢地盘?既然你们这么说,那我就来陪你们好好玩玩。村,县,州,国,天下。本王要称霸人间,做那天下第一的修仙大派。
  • 不灭神凰

    不灭神凰

    太古破碎,神凰不灭!识海结晶被毁,在欺凌与嘲讽之中成熟,少年叶寒偶得无面木雕,势必要将自己昔日的荣耀,全部夺回!PS:公布一个书友群:163615751,欢迎加入。
  • 鱼心海心

    鱼心海心

    “答应我,我做你的海,你做我的鱼,我的话只说给你听,你的泪只让我抹去,好吗?”——题记本文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的抄袭或转载,本文原创,谢谢配合。如有发现,必定深究。
  • 携手新命运

    携手新命运

    讲述一位初中农村生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改变命运的故事
  • 那一颗躁动的心

    那一颗躁动的心

    雨吓得人心烦意乱,空气里弥漫着躁动的气味,侵蚀着人们每一寸肌肤。少年已经快白头,夜深灯火上阁楼。我们从来都不曾知道,爱情与情爱会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样的时间来临。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将是一种温度,抵御夏季的寒风。在每一个人空虚的时候,兔子也将压倒窝边草。红旗不倒或未升,彩旗照样飘飘,纵然笑颜难倾城。每一次的躁动未必是一次动情,但每一次游走后便是一个意外。男人,女人。过客,匆匆。三生于三世,千里桃花灿。抬头,不熟。床沿,扭动。少年于白发,邻里常相拥。人生若只如初贱,我待次次求苍天,千里一日,鸿孕当头。
  • 一世战尊

    一世战尊

    是什么导致家族少年处处遭人挤兑?是什么让少年勤奋修炼?又是什么让一个原本资质平平的少年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实力的突飞猛进是天赋?还是某种机遇?一切尽在《一世战尊》!
  • 天道星风

    天道星风

    韩风,西牛贺洲须弥山下清水村的孤儿,自幼父母双亡,偶得鬼王宗掌门传承,后得雷音寺大师传授绝世功法,天榜灵火,鬼道秘术,上古神器,炼丹仙诀······佛家、道家、魔教、蛮、蛊、巫族百族争锋!域外邪魔,惊天阴谋!游走在佛道魔的边缘,一世杀伐,只为情故!仙道争锋,只为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守护我的亲人与挚友!
  • 《老子有闪现》

    《老子有闪现》

    又名《如果蝴蝶会唱歌》.我可以穿过城市/却无法越过黑暗/你要我看见你白色的衣/你要我看见你黑色的唇/有谁知道她们在用黑色的唇歌唱/有谁知道夜里她们在哪里游荡/有谁曾经真心真意爱上一个她/有谁知道她们从来不能自由地飞翔.本书一分荒诞,九分真实,描述了一个被诅咒的男人,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当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我们欢爱过,我们疯狂过,我们沉迷过,我们堕落过,但我们仍然在不屈的活着。谨以此文献80,90后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