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骏、陈亮烈士
陈骏,字逸尘,浙江平阳县宜山镇铁龙乡陈家寺村人,1905年7月22日生。6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陈郑氏移居宜山镇,就读于宜山小学(又一说为平阳第二小学),后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5年9月进入大夏大学预二科乙部学习。在校期间关心国家大事,成绩优良,待人谦逊,深受老师同学好评。
陈亮,原名继岩,字希明,浙江永嘉县碧莲镇澄田村人,1903年12月出生。1919年春,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学习。“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为表示对光明未来的追求,改名“陈亮”。1926年,在不幸遭遇亡妻丧子之痛后前往上海求学,由上海南洋商业专门学校转入大夏大学,期间,因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被老师器重、同学爱戴。他常表示“生平的志愿是做一个有益于民生的人。”
1927年2月18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杭州。消息传至上海,群情激奋。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学生声援支持。上海防守司令李宝章秉承军阀孙传芳的旨意,勾结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国主义势力,对罢工工人进行残酷镇压。大夏大学的进步师生感到非常气愤,他们在陈骏、陈亮等学生领袖的发动和领导下,组织宣传队上街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揭露军阀罪行,号召市民建立救护队,以实际行动欢迎北伐军。
2月20日下午3时许,陈骏、陈亮和胡宏模等人在返校途中不幸遭遇军阀李宝章的大刀队,被押往警署。敌人威逼他们说出活动领导人。陈骏、陈亮毫不畏惧,怒斥道,“国家腐败如此,皆应由军阀负责”,并责问:“你们专横无道,残害百姓,我们热血青年为了唤起民众,宣传演讲,散发传单,何罪之有?”反动军警恼羞成怒,将陈骏、陈亮等人用铁甲车押往曹家渡五角场附近行刑。陈骏、陈亮高呼:“军阀无道,灭亡不远!”英勇就义。刽子手残忍地砍下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电线杆上“示众”。
烈士罹难后,上海80万工人在3月21日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3月25日,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在南市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全市学生大会暨死难同学陈骏、陈亮两烈士追悼会,50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决议将烈士与“五卅”死难烈士合葬,并呈请市府抚恤烈士家属。会上不断高呼“烈士精神不死!”“打到帝国主义!”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大夏大学学生会为两位烈士出纪念专刊,上海《申报》、《民国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烈士的遗像被悬挂于学校图书馆内,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为两位烈士题写碑铭。碑铭内容已被收入《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十六春,国民革命军长驱下江南,而孙传芳余烬未熄,盘踞上海,我青年志士,奋起殉国,此时为多。则有浙江二陈烈士骏与亮者,躬际是难。
骏字逸尘,平阳人,少孤。就学于平阳第二小学,第十中学,转上海大厦大学。喜数理,服膺三民主义,遂入国民党。君既喜革命军之成功,又嫉孙传芳部之戒严司令李宝章气焰犹张,思有以犄之,仍偕同学陈亮、胡宏模、徐嗣位、董天民、谢景衡,往曹家渡发传单,鼓吹革命。遇侦逻,为所执,君大声骂贼,不屈,竟遇害,年仅二十又二,时十六年二月十二日也。
胡、徐、董、谢得走脱,陈亮与同死。亮,一名继颜,字希明,永嘉人。由第十中学毕业,而入浙江工业专门学校,以贫故,从父命辍学,而妻子相继没。君乃谓然叹曰: 国之如此,男儿何以家为!十五年秋,摒挡一切,至上海求学,且谓学不成,不复归。考入南京高等商业学校,转大夏大学,入国民党,肆力革命,曹家渡之事,与陈骏同时死,年二十有五。
呜呼,斯二士者,同时,同乡,同学,同死,志行皦然,有认定之目的,有必死之决心,非徒恃血气之勇者比,可谓烈矣。乡人钦佩其义,为树碑垂久远,而属余为之铭。其铭曰:于疾风见劲草,志侠气深自保。只手欲挽狂澜倒,为义而死真寿考,英灵不灭长浩浩。
(朱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