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徐公上门拜访,邹忌对他左看右看,怎么看都觉得徐公比自己美。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妻子说自己美那是因为偏袒;妾说自己美是因为怕自己;客人上门有求于自己,自然也会趁机迎合。
想到这里,邹忌便去找齐王说:“我自然知道自己不如徐公长得美,可是我的妻子偏袒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了谎话。通过这件事使我想到了您。我们齐国拥有广博的国土,人丁无数。宫女们没有不畏惧您的,朝里的大臣没有不偏袒您的,四境之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要求的。试想,这些人平日里所说的话有多少虚假在里面呀!”
齐威王听了邹忌巧妙的劝谏,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下令:从今以后,但凡当面指责君王过失的,可以得到最上等的赏赐;用书面语言批评我的错误的,给予中等的赏赐;敢在众人面前说我不对的人,给予下等的赏赐。
齐威王这道命令颁出不久,便有很多人来向其提意见。齐威王接纳了其中合理的部分,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等到最后人们再也挑不出毛病来了,齐国也渐渐强大了起来。
虚怀纳谏是一个圣明的君主最应该做到的事情。齐威王广开言路、奖励进谏的做法,使得内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6、甘茂立盟约制止谣言
秦武王心怀天下,希望能够尽早实现统一大业。他召集了左右丞相甘茂、樗里疾商讨攻打韩国的事,商议由谁率领军队出征。
樗里疾不同意秦武王的提议。
甘茂觉得,要攻打韩国必须联合魏国的力量。他自告奋勇要去魏国劝说魏王发兵,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请求。
甘茂的好口才是出了名的,他到魏国便说服了魏王出兵伐韩。可是他非常担心自己走后,樗里疾会在秦武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弄不好,韩国攻不下来自己反倒送了命。于是,他派人向秦王汇报:“魏国那边已经同意出兵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出兵为好。”
秦武王搞不明白甘茂是什么意思,便亲自赶到甘茂所在的地方,当面问他为什么要改变主意。甘茂说道:“想要攻下韩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而且作战时间也短不了。如果在攻打韩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故,那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秦武王很疑惑地问道:“由你亲自带兵出征,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担心呢?”
甘茂没有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曾参是孔子的门生,据说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闯祸杀人了。于是有人连忙跑到曾参母亲面前说:“你的儿子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镇定,她一边织着布一边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没过多久,又有人过来跟她说:“你的儿子杀人了。”
曾母仍然不为所动,她依然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可是第二个人刚走,又一个人跑来告诉她同样的消息。这次曾母相信了这个消息,连忙扔下织布机躲了起来。
听完甘茂的故事,秦武王越来越糊涂了,不知道这个故事和取消出兵的计划有什么关系呢?于是甘茂解释道:“我带领那么多兵马去攻打韩国,等我走后说我坏话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如果您向曾母一样听信了小人的谗言,那么我的下场先不必说,灭掉韩国的大业就会付诸东流了。”
秦武王笑着对他说:“原来你是在担心这个啊!你放心吧,我是不会听别人的闲言碎语的。如果你还不放心,我们就定个盟约。”
于是,秦武王和甘茂就地订立了盟约,然后将它藏在了息让这个地方。之后,甘茂被封为大将,领兵五万攻打宜阳城。可是时间过了快半年了,这座城依然没有攻下来。
这时,樗里疾趁机对秦武王说:“甘茂领兵出征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打算向敌人投降啊?”
樗里疾说了一次又一次,秦武王终于禁不住樗里疾的挑唆,就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给秦武王一封书信,里面只写上两个字“息让”。秦武王知道自己轻易听信了谗言,觉得很过意不去。于是他亲自带领五万援兵去支援甘茂,终于打下了宜阳城。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句假话说的人多了,人们自然也就相信了。谣言的杀伤力向来是无穷的,古往今来,多少良臣被奸佞之人的谗言所害。因此,不得不说甘茂是聪明机智的,息让之盟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也顺利地取得了伐韩战争的胜利。
7、魏王攻赵国南辕北辙
战国后期,魏国的国君想出兵攻打赵国。很多大臣都反对魏王的这个决定,可是却无法劝动他改变主意。
当时,大臣季梁正奉命出使邻邦,他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往回返。路上他不敢停留一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在魏国发兵之前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他赶到魏国都城,一打听情况才知道,许多大臣都反对攻赵这件事,只是无法阻止魏王,都在摇头叹气。人们劝季梁还是不要再去碰钉子了,那么多人都说服不了魏王,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做到呢?
此时的季梁早就把个人的安危抛之脑后了,他不顾一切地冲向魏国王宫。
魏王见到去而复返的季梁,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季梁没有马上劝解魏王,而是故作神秘地讲了一个见闻。他说:“我在途中遇见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人。”
魏王一听,来了兴致,急忙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季梁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说要驾着马车去楚国,可是他却一直在向北方赶路。我告诉他楚国在南方,可是他竟对我说:‘你不用担心,你看我的马跑得非常快,很快就能到楚国。’我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对他说:‘你方向走反了,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可是那个人仍然很固执,他依然很自信地说:‘你懂什么?我有一批精良的马,有一个技术娴熟的车夫,而且我有充足的路费,怎么就到不了楚国呢?’我知道怎么劝都没有用了,于是很无奈地对他说:‘你有好车好马,可惜没有用对,像你这样走下去只能会离楚国越来越远。’那个人不再理我,驾着马车向北方走了。”
“这个人真是奇怪。”魏王听完故事感慨地说。
季梁话锋一转,接着说:“至于这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我们不用担心。我担心的是大王如今发兵要攻打赵国,这是关系到我们魏国成败的大事啊!魏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兵强马壮,可是,如果您借此攻打赵国以扩张魏国的领土,成就您的霸业,必然会引起赵国乃至我国人民的反对!如此,何时才能够成就天下霸业呢?您这样的事情做得越多,离您的目标就越远。这和那个反道而行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魏王这才明白季梁的真实意图,但是他没有生气,反而夸奖季梁说得很有道理,因此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南辕北辙的故事常常被人们耻笑,可是当人们自己也这么做的时候,却丝毫察觉不到。有时候越想达到一个目标,却离那个目标越来越远,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自己走错方向了。
8、荀息叠蛋谏晋王戒奢
晋文帝继位以来,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可是当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以后,晋灵公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喜欢穿华服,沉迷酒色,终日不理国事,使得强盛的国力渐渐衰弱。
有一次,他要建造一座九层的楼台。由于工程浩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是他不惜花费巨资,征用无数人力去修建。三年过去了,楼台依然没有建成。人们的怨声四起,晋灵公则下令,但凡听到反对批评的意见,便将那个人斩首,所以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晋灵公正在宫内和妃子们饮酒作乐,旬息前来求见。晋灵公正玩在兴头上,非常不愿意被打扰,于是谎称自己生病了。过了一会,侍者又来禀报,说旬息要给大王表演杂技。晋灵公一听来了兴致,便吩咐卫士,只要旬息开口谈及建造楼台的事情就将他射死。
旬息拜见晋灵公的时候,做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晋灵公问他到底玩什么把戏,旬息说:“我可以将十二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晋灵公一听觉得很有趣,于是命他马上开始表演。
荀息认真地把十二个棋子堆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旁边观看的人都十分紧张地看着他表演,晋灵公十分紧张地喊道:“危险,危险。”
旬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的,还有比这还危险的事情呢!”
晋灵公问道:“那到底是什么事?”
旬息见时机成熟,便停止手上的表演,适时地向晋灵公进谏:“为了建成九层高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耗费了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现在男人们不耕地,女人们不织布。国库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时刻准备要攻打我们。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如今修建高台,就如叠鸡蛋那样危险。所以还是请您三思而后行。”
晋灵公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最后终于下令不修建楼台了。
修建楼台亭阁似乎是很多君王都有的嗜好,可是每一个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背后都是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所以一个圣明的君王必定要有戒奢从简的决心,因为如果失去了民心,多豪华的建筑都会倒塌。
9、秦王追李斯广纳谏言
秦王嬴政继位时年纪尚小,当时的朝政掌握在相国吕不韦的手里。
吕不韦因为当年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而获得了相国的位置。随后,吕不韦收留了大批来自列国的门客,并集合众人的力量编成了一部书叫做《吕氏春秋》。书写完后,吕不韦派人将书简挂在咸阳城门上,发表言论说:“谁能对这本书提出意见,不管添字还是减字,都有千金的奖赏。”消息传开后,诸侯各国的文人都蜂拥前去,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如此一来,吕不韦的名气越发大了起来。
秦王嬴政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了叛乱,吕不韦被牵涉其中。秦王抓住这个机会将吕不韦铲除掉。吕不韦一倒台,一些官员便开始议论纷纷,说吕不韦收留的那些来自列国的政客都是为其本国打算的,说不定是来秦国做间谍的。于是,秦王便下了一道逐客令,不管大小官员,只要不是秦国人就必须离开秦国。
李斯是从楚国来的政客,这次他也受到驱逐,心里很不服气。就要离开秦国的时候,他给秦王上了一道奏折,列举了历代君王任用别的国家的人才而使国家变得强盛的例子——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通过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盛;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任用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
秦王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亲自去追回了李斯,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撤消了逐客令。
秦王任用李斯之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进攻,一面派人去离间各国的关系,配合着武力的进攻。韩王见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便派公子韩非去秦国求和,表面上愿意成为秦国的属国。
韩非和李斯是一个老师的学生,他见韩国一天天衰弱下去,内心十分着急。他三番五次向韩王进言,可是韩王根本不理睬他的建议。韩非将自己满腹的才华写成了一部书——《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国君要集中全力,加强法治。这部书后来被秦王嬴政看到了,他对此非常赞赏。
韩非接到韩王的命令来到秦国,当他看到秦王的强盛之后,便上书秦王,希望能够帮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这份奏章使得李斯非常紧张,他十分担心韩非来了会影响他的地位。他便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果您想要灭掉韩国,韩非当然会为韩国考虑;如果让他回国,也是后患,趁他现在在这儿,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算了。”
秦王听了李斯的话觉得有点道理,就犹豫要不要任用韩非,并下令将韩非关了起来。韩非进了监狱,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李斯趁机送来了毒药,韩非无奈之下只得服药自杀了。
秦王嬴政扣押韩非之后觉得后悔,想把他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感到非常懊悔。这时候魏国人缭来到秦国,秦王觉得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为尉缭。
嫉贤妒能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贤才,不能否认的是,李斯确实有一定的才华,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协助秦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可是他嫉妒韩非并将其迫害致死的做法确实是小人行径,令人不得不对其褒贬参半。
10、士会冒死谏言救统帅
荀林父是晋国的将军,他在一次战争中战败,回国的时候被晋景公责罚。晋景公下令要将荀林父处斩。
荀林父对景公说:“这次我被楚国的军队打败,您惩罚我是应该的。只是希望我死后,后人能够吸取这次的教训,让晋国变得强大起来。”
众臣都觉得荀林父罪不至死,他曾经打过那么多的胜仗,也算是晋国的功臣,如果因为一次战败就被处死,似乎太不近情理了。可是此时晋景公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替荀林父多说几句好话。
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声音:“您不应该杀他!”大家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大夫士会在为荀林父说话。
“败军之帅,罪大当诛。”晋景公的语气十分坚决,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