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士会仍然没有放弃,他继续说:“荀林父是我们晋国的栋梁之材,屡建奇功,尽责尽忠,如果您因为一次战败就把他杀了,那么我们的敌人不知道要有多高兴,他们又少了一个对手了!您一定还记得城濮之战吧?当时我们战胜了楚国,抓到许许多多的俘虏,缴到了难以计数的武器和粮食。可是即便是这样,晋文公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常对臣子们说:‘楚国的成得臣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只要他还活着,楚国的力量就不能小觑,我们万万不可放松戒备啊!’可是后来,楚国的国君杀了成得臣,这时,晋文公高兴得载歌载舞,说:‘这下子,楚国再也没有人可以进攻晋国了,我可以安心了。’从那以后,楚国两代都一蹶不振。由此,您还看不出来一个有才能的臣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吗?”士会慷慨激昂地说。
晋景公静静地听他说完,脸上的怒气渐渐褪去了。
“您现在要将荀林父杀死,无疑就是帮着敌人除掉他们的心腹之患呀!我们的敌人恨不得这样的能臣早点消失,以此来消灭我国的力量。如果您一定要杀死这样的有功之臣,就是在间接地帮助敌人,让晋国承受无法估量的损失啊!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失误,这和他之前立下的功劳相比也就微不足道了。”士会接着劝诫晋景公。
最后,景公终于被他说动,当场赦免了荀林父,并恢复了他的职位。
11、胥臣推荐人才不存偏见
晋国大夫胥臣向晋襄公推荐郤缺,可是遭到了晋襄公和很多大臣的反对,原因就是郤缺是罪臣郤芮的儿子。
面对朝堂上的一片唏嘘声,胥臣正色道:“难道父亲有罪,儿子就不能任用了吗?当初舜任用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而大禹的父亲鲧就是有罪之人。如果舜因为鲧有罪就拒绝任用大禹,那么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晋襄公说道:“郤芮有罪,我惩罚了他,他的儿子怎会善罢甘休?如果郤缺一直对国家耿耿于怀,又怎能诚心报效国家呢?”
胥臣说:“士为知己者死。郤芮有罪受到了制裁,这是他罪有应得。可是如果您现在重用郤缺,不正表明您选贤授能、不拘一格吗?连罪臣的儿子都能受到重用,天下贤士怎能不策马扬鞭、踊跃前来投奔您呢!管仲曾经用箭射伤齐桓公,可是齐桓公仍然重用了他,最后使得齐国称霸诸侯,由此您还不明白吗?”
晋襄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郤缺能够和管仲相提并论吗?”
胥臣说:“那天我从鲁国回来,在路上看见一对夫妇在田里劳作。妻子将饭菜高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给丈夫用餐,而那个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后来我才得知,那个人就是郤缺。夫妻间相敬如宾,不正是显示了郤缺的德行吗?能有这样人帮助您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百姓自然就会讲仁义,尊君王,如此何愁国家不强盛呢?”
胥臣的一番话说得大家都动了心。晋襄公也羞赧地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差点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损失了贤才。”于是马上召见郤缺,任命他为下军大夫。
郤缺果然很有才能,协助晋襄公料理国政,使得晋国越来越强盛。而胥臣推荐人才有功,晋襄公将“先茅”之地赏给了他。
12、孟轲谏齐王实行王道
齐宣王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有一天他问身边的孟子:“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吗?”
当时,齐国的百姓生活得非常艰难,孟子很想狠狠地批评他,可是他知道齐宣王是个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如果当面这么不讲情面地批评他不关心百姓,肯定会激怒他。于是孟子委婉地说:“我先给你讲一件事吧!”
齐宣王示意孟子说下去,孟子便接着说:“我听说有一次因为祭祀要杀掉一头牛,可是您因为可怜那头牛无罪而被杀,就没有将它杀掉,是有这么一件事吧?”
齐宣王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做的这么点善事也被人记住了。于是忙回答道:“是的,的确有这么回事。”
孟子接着说:“从这件事上就可以说明,您是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善人呀。如果您能够行王道,自然就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
听孟子这么说,齐宣王更高兴了:“您接着说下去。”
孟子说:“问题就在于您肯不肯干了。有人说:‘我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火。’您觉得,他说的是真的吗?”
齐宣王不禁笑道:“这种话怎么能相信呢!”
孟子也笑道:“所以如果有人说,大王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如此好心地爱护百姓,这样的话也同样不会被人信服啊。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火一个样。现如今齐国的百姓流离失所,其实这就是您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您有没有能力去做。我觉得,如果您实行王道,就一定能实现统一大业,问题就在于您不做,而不是不能!”
孟子这种奉承捎带批评的说话方式,使得齐宣王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对孟子有了好感,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孟子想向齐宣王讲述施行仁义的主张,但是他知道齐宣王不仅喜爱音乐、崇尚武力,而且贪财好色,如果一下子向其提出这样的建议,他很难接受孟子的主张,所以孟子觉得对待齐宣王只能因势利导。
有一天,孟子谒见齐宣王,问道:“我听说您非常喜欢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承认说:“是的,可是我喜欢流行的乐曲,并不喜欢古代音乐。”
盂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变得很强盛。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见孟子不是来批评自己的,反而和自己一起探讨音乐,就对他的话产生了兴趣。他问孟子:“你能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吗?”
孟子说:“在我说道理之前,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快乐,还是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呢?”
齐宣王不禁脱口而出:“自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些。”
“那么,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还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呢?”孟子接着问道。
齐宣王虽然不明白他的意图,依然答道:“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那么,就让我对大王您谈谈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孟子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巧妙地把音乐过渡到政治上来。“如果君王独自奏乐感到很快乐,可是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感到很头痛,那都是因为国君没有和百姓一同快乐的缘故啊!”
齐宣王不由得一惊,又听孟子继续说道:“假使国君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全都感到很开心,那么就是因为国君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所以我得出这么一个道理:如果您能同百姓一同娱乐,那么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的一番话使齐宣王心服口服。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如果和邻国交往,有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
盂子说道:“仁爱的人常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事小国,聪明的人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事大国。以大国身份服事小国的是快乐的人,这样的人足以安定天下,谨慎畏惧的人足以保护自己的国家。”
齐宣王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可我是尚武之人,恐怕不能服事别国。”
孟子说:“那么您就不要喜好小勇,推崇大勇吧!”
齐宣王问:“什么叫小勇,什么是大勇呢?”
孟子解释说:“有一种人只会拿着兵器吓唬别人,这就是匹夫之勇。只能敌得住一个人。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小勇扩大,使之成为像文王和武王一样的大勇。”
齐宣王问:“那么文王和武王的大勇又是什么样的呢?”
孟子说道:“《书经》上说:‘上天创造了一般的人,同时也为他们降生了君主和师傅。而君主和师傅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天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和无罪之人都由我负责,那么普天之下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当时,纣王在天下横行霸道,弄得民怨沸腾的时候,周武王便认为除掉纣王使得天下百姓获得安定是自己的责任,这便是武王的勇。如今,您如果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天下的百姓还会生您不喜好勇武的气呢。”
听到孟子这么说,齐宣王开心地笑了。
有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便去询问孟子:“你说要不要拆毁明堂?”孟子答道:“明堂是能够奉行仁义、统一天下的人的殿堂。如果您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