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部长篇小说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家对题材处理的艺术视角,最主要还在于是否塑造出了鲜活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所谓鲜活,就是指艺术个性的鲜明突出;所谓典型,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及其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典型人物时,明确指出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必须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那句很经典的话来评判长篇小说《高原小城》,我认为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基本是成功的。作品的主要人物麦青青、麦云峰、林梦霞生活的环境——地处边境的高原小城,麦云峰南征北战后,又到边疆剿匪立功,转业后来到小城工作,先后与王予倩、林梦霞结婚,组成特殊的三口之家以及在“文化大革命”大背景下的县人委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等社会环境,显示了它特殊的历史性。如同高原风情画般的小城自然环境、麦云峰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在急风暴雨冲击下的社会背景成为了麦青青等主要人物命运走向及其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麦青青性格中的开朗、倔强、善良、聪明、天真无邪、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勇于进取、永不言败和被打成反革命的父亲划清界限的幼稚行为等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在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身上集中看到的。但由于作家设置的三个方面的环境成为麦青青命运走向的关键因素和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一个未成年女孩身上显示出既统一又矛盾的性格特点,就使麦青青成为这部作品中性格鲜活的典型人物。由于麦青青出生在麦云峰这样在当地小有地位的革命家庭,父亲宠爱,继母林梦霞也待她如亲生骨肉,使她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假小子性格。她真情热爱共产党、毛主席,和小伙伴尤丽佳、小华跳橡皮筋,唱儿歌童谣,无忧无虑;和李胜利、季东风等男孩玩打仗的游戏,又俨然成了一个调皮的小顽童。《高玉宝》、《林海雪原》、《山乡巨变》的故事和人物,又在青青幼小的心灵上开启了一扇形象的文学之窗。在麦青青的心里,小城是美好的,小伙伴是美好的,甚至她们那个特殊的家庭也是美好的(因为她当时还不知道生母被打成右派)。麦青青美好的童年生活,自然也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美好岁月。而席卷整个大地的“文化大革命”狂潮,地处边陲的高原小城也不能幸免,怀疑一切、横扫一切、打倒一切、两派武斗,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而南征北战的老革命,被打成走资派游街示众、审查批斗。麦云峰虽然官不大,但也被打成反革命,隔离审查,反复批斗,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摧残,被迫害致死,又以畏罪自杀之名被开除党籍,麦青青也因此而成为“黑五类”受到歧视,不能入团,不能上大学,甚至连她要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处于这种环境下的麦青青,她痛苦、彷徨、挣扎,也坚决表示要和“自绝于人民”的父亲划清界限。她完全相信父亲犯了罪,还于痛苦中挣扎起来,积极上进,创作了引起巨大反响的政治抒情诗《到农村去》,热情地讴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麦青青的行动,说她是愚忠也好,还是浪漫也罢,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她对党和毛主席的信任、热爱是不可怀疑的,她的真诚和善良,也让今天的人们痛切地感到一条错误的政治路线,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带来了多么严重的精神伤害。粉碎“四人帮”后,虽然万象更新,甚至连废止了多年的高考也恢复了,但由于“左”的影响,又使麦青青在考大学中经历了反复曲折。她在挫折和困难中,不离不弃,以坚强的意志迎接和挑战新的困难,最终圆了她的大学梦。麦青青这个时期的命运史,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前后家国的时代变化,麦青青一代青少年的青春人生,也就在广阔的层面上呈现出一段让人难忘的家国史。在麦青青身上显示出的似乎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性格特点,由于和典型的环境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性格缘于环境、环境又促使其性格形成的水乳关系,也让人可信,麦青青也就成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麦云峰这个人物也很典型,他的悲剧人生,似乎包含了更多的时代内容。他和生命中几个女人的故事,和战友、同事的不同经历,和女儿青青之间的悲剧情节等等,更是在纵深广阔的背景下,反映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到“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段丰富的家国内容。人生命运,家国历史,一部长篇小说能达到这个层面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高原小城》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一大亮点。
《高原小城》给我们带来的阅读魅力,除了鲜活的典型人物外,还有作品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中孩子们游戏的细节使作品充满了童趣;高原小城生活环境的细节很具风情,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文革”中孩子们排演样板戏、歌舞节目等细节又充实了作品的历史内蕴。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使用的细节,更使人物性格突出,鲜活生动。麦云峰接受审查在山上劳动,他的思绪在人生的经历中漫游,正当他想到女儿青青,心里暖暖时,突然一只小松鼠拖着小松球从他面前跃过,他便抓住了它:“明天带回去给丫头,看她还敢批判我!”恰好女儿在这时也经过这里,还让他听见了“我不想见到我爸”,说他是反革命的话。五味杂陈的麦云峰,最后又放了松鼠。这一细节中所承载的父女情和“文革”中妖魔化了的人物关系,全都通过它呈现了出来。特别是麦青青的生母托张琳转交给女儿的那封信,在作品中欲出又止,几经反复,最后在青青和孟小秋各自诉说悲戚的青春人生时,小秋才想起转交青青,不仅掀起了青青的情感波澜,也使作品起伏跌宕,情节一波三折。其他细节,如东风写给青青的情书、送给她的绿色军衣,李胜利送的碎花衬衣等,不仅是这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真情的见证,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印痕。细节对于文学作品之重要,就像红花离不开绿叶一样。从某种角度看,没有细节的真实描写,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虽然恩格斯很看重作品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但他也是在“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讲的,可见他也同样重视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而细节在营造作品的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时,也往往会显示其细节不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就是这样成为整部作品的贯穿细节并围绕它结构成这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的。鲁迅先生的《药》中人血馒头的细节成为小说的中心情节,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戚洁这部长篇小说对王予倩写给女儿那封信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学习文学名著运用细节的良苦用心。
《高原小城》是女作家戚洁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但从她的后记看,文学创作一直是她自青少年时代就拥有的一份执著的守望与追求。还在中学时代,她就在全省的党报上发表过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她自己的青春人生和作品中主人公麦青青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从某种角度说,这部作品是以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为素材创作的,作品的艺术真实有很丰富的生活真实为基础,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才显得那么鲜活生动,作品中的生活场景才那么让人身临其境,作品的文字就像是从作家心灵中流淌出的泉水,那么清澈自然,又那么生动活泼。加上作家从小就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丰富的学识提升了她的文学才华。虽然她是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却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惊喜。特别是作品初稿写出后,她多方面征求意见,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改才定稿,作家对创作认真严肃的态度,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个作家的长篇处女作,自然很难是十全十美的,《高原小城》在素材的提炼、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这部作品所显示出的是一名女作家创作长篇小说的实力,她奉献给读者的《高原小城》,已经是一部让人读了惊喜的成功之作,长篇小说以一群小人物的青春人生,呈现出新中国一个时期的家国史,拓展了青春文学的艺术空间,从而也让我们记住了一名新作家的名字。戚洁,努力吧,我们期待你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2011年6月26日—28日写于金安湖光里
(作者系当代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编辑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历任《边疆文学》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曾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迅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