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6300000025

第25章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二、《史记》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贡献

《史记》散文继承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优良传统。首先,它把历史散文发展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其次,《史记》,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进行创作,这又使它带有子书的性质。所以,《史记》既是史书,又是子书,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一)从史书角度看《史记》历史散文的贡献

1.从史书角度看《史记》散文,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说他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原因:“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

实际上,他的整部《史记》都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史记》之所以被统治者视为“谤书”,就因为他如实记载了上下三千年历史,对于历史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了求得真实材料,司马迁深入实地进行考察。他不以个人的爱憎感情而歪曲事实,而是秉笔直书,冲破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樊篱,大胆揭露社会问题。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褒贬倾向上。关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要把传、赞、《太史公自序》三者结合起来看。顾炎武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既见其指者,唯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记载人物事迹时,一般是善恶必书,自己的态度已在传中体现出来;论赞往往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自序》大都撮其要旨,偏重事实分析。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把握住司马迁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孔子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第一位人物,司马迁写《史记》就是继孔子作《春秋》,两人在遭遇上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司马迁以崇敬的心情给这位“素王”立传,主要是展现孔子那种力图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精神,也正是从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他本人对孔子这种顽强精神的向往之情。于是,他在赞中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自序》中,司马迁谈了作《孔子世家》的原因:“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对孔子一生的主要成绩给予较公允的评价。“汉之飞将军”李广,在抵御外族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迁在《自序》中言:“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在传文中,司马迁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这位将领奋身疆场的卓越功绩,并以浓厚的同情写出了他的不幸遭遇。在论赞中,司马迁引《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李将军,表现了他对李广的无限敬慕和景仰。其他如《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游侠列传》等,都应如是观。有时候传中写其恶迹,论赞中也指出其功绩,表现出求实精神。《自序》说:“惠之早,诸吕不治;崇强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吕太后本纪》基本上按这一线索写了吕后蛮横专权、大肆培植吕氏势力、残酷打击刘氏宗室和刘邦元老功臣的恶行,并写了刘氏宗族和刘邦元老功臣联合诛灭吕氏集团的激烈斗争,但在论赞中,司马迁对吕后执政时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仍是肯定的。他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酷吏列传》对酷吏的种种劣迹作了尽情揭露,但在论赞中又指出:“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班固《汉书·酷吏传》的赞语说法与之类似但更趋于平和,“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方略教道,壹切禁奸,亦质有文武焉。虽酷,称其位矣。”李景星认为:“赞语与传,意义各别,传言酷吏之短,赞取酷吏之长,褒贬互见,最为公允。”对于秦始皇、汉武帝、项羽、陈涉、李斯等人,作者也都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价,或在传文,或在论赞,或在《自序》。因此,我们要真正体会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就必须把这三者(甚至于《表》的序)结合起来看。

二是在对比中看司马迁的褒贬态度。司马迁写人物采用了互见法。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一位历史人物,必须通过多篇且在对比中才可以全面把握那位历史人物。卫青、霍去病是汉朝有名的大将军,司马迁对其功绩并不抹杀,对其瑕疵也不隐讳。我们把《卫将军骠骑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结合起来看,就会对司马迁的用意有所领悟。宋人黄震指出:“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夷夏,今看其传,不直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学乎可望哉?”清人王鸣盛也指出:“李广传赞,美其死天下知与不知皆尽衷,忠心诚信于士大夫;卫青传赞则著其不肯招士,位尊而天下贤士大夫无称,两两相形,优劣自见。”他们认为司马迁在“两两相形”中表明“抑扬予夺”是有道理的。其他许多传记亦如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褒贬人物的方法,有时是寓贬于褒中。比如写刘邦这位“真龙天子”的一些神奇故事,只要通读《高祖本纪》及其他人物传记中对刘邦一生事迹的记述,就不难发现,司马迁并非在褒扬,而是在讽刺。《万石张叔列传》从文字表面看,好像司马迁在颂扬石奋、石建、石庆一家人的恭敬孝谨,实则是用“寓贬于褒”的方法对他们的作为进行了犀利的讽刺。清人牛运震《史记纠谬》指出:“太史公叙万石君、张叔等,处处俱带讽刺。”《刘敬叔孙通列传》等篇都具有这种特点。

2.《史记》在体例上表现出整体系统性的特点,这是过去的史书所没有的

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本纪”是这个系统中的最高层次,是全书之纲领。“本纪”、“世家”、“列传”三者构成一个子系统,从不同的人事层次上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只要是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不管出身高贵与卑贱,都可进入这个系统。然后,“表”与“本纪”、“世家”、“列传”构成第二个子系统。如果说,“本纪”、“世家”、“列传”是从纵的方面描绘历史动态的话,那么“表”就是从横的方面描绘历史的断面,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化体系。而“书”与“本纪”、“世家”、“列传”又构成第三个子系统。八书是写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八个方面,它们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系统达到立体化的效果。如果缺少这一部分,那么社会的发展就显得平面化、单调化。《史记》的五种体例,堪称体大思精,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也反映了作者描绘历史的高超技艺。这对后来的历史散文无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3.从史书角度看《史记》,我们还可以看到,《史记》一书采用“略古详今”的写史方法,突出当代历史

对于前代历史,尤其是五帝时代的历史,由于年代渺远,无法详记,因此,司马迁除了采用先秦典籍外,还从民间传说中吸取了许多资料。对于现当代历史,司马迁亦是如此,不仅利用朝廷各种档案资料,而且深入实地亲自采访,以充实人物的事迹。当然,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司马迁都不是记流水账,而是以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分析,进行人物选择、材料选择。通过各个不同阶层人物的活动,勾勒社会的发展,反映历史的变化。历史犹如一条长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对这个河的源流、宽窄、深浅、流量、流向首先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把笔墨重点投向河的“中下游”——现当代史,这也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

(二)从子书角度看《史记》历史散文的贡献

梁启超曾指出:“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的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

“旧史官纪事实而无目的,孔子作《春秋》,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其怀抱深远之目的,而又忠勤于事实者,惟迁为兼之。”对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本人在《自序》中曾明确地表示: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在《报任安书》中又说: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们从子书角度看《史记》,应以这两段话为核心,尤其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句话,是核心中的核心。

1.《史记》努力研究“天”与“人”的关系

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每个史学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殷商时期天支配人的观念到春秋战国时发生了重大变化,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司马迁向董仲舒学过《公羊春秋》,但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在《史记》中,他以人为中心来反映社会历史的变化,形象说明支配历史发展的是人而不是天。我们看《高祖本记》中刘邦对自己取天下原因的分析: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总结表明了司马迁的观点,即一个人的成功、历史的发展不是天意支配,而是靠人的力量来完成的。这里当然也呼应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并非项羽临死前所言“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批评项羽说:

自矜功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显然,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并不在天命,而在于他本人。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更是大胆地对天道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此处,司马迁对天道的有无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否定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为了向神秘的天道宣战,他还向阴阳学家以及宗教迷信提出了大胆的批判,表现出重人事,重现实的精神。

2.《史记》努力研究“古”与“今”的关系

“变”是司马迁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他认为历史就像自然界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一样总是变化的,而且往往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物盛而衰,天地之常数也。”“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在《高祖本纪赞》中说:“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谬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说明汉朝接续秦建立后采取了相应的变革措施,使社会得以进步发展。由于司马迁从“变”的角度观察古今变化,因此,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十分精辟。从秦末农民起义到刘邦建国,短短几年,社会急剧变化,但司马迁却看得清清楚楚:“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对陈涉、项羽、刘邦三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了高度概括。《史记》十表,最能体现通变思想。《三代世表》起于黄帝,至于西周共和;《十二诸侯年表》起于共和,至孔子卒;《六国年表》起于周元王元年,至秦二世灭亡;《秦楚之际表》起于陈涉发难,至刘邦称帝。其余六表为汉代的诸侯王、功臣侯者、将相名臣等。司马迁用共和、孔子卒、秦亡、陈涉起义、刘邦称帝等作为“表”的分界线,可见他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司马迁在“通古今之变”问题上有三个贡献:一是不把历史看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认为其中有成败兴坏的道理,并打算去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认为历史有变化,有阶段,这是历史进化的观点;三是《史记》能反映出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要求。

同类推荐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工大队

    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工大队

    本书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的抗日业绩。新中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古罗马神话

    古罗马神话

    全书共分为:古今卜筮术数图书集成、古今星命图书集成、古今相术图书集成、古今堪舆图书集成、古今术数图书集成、古今选择图书集成等六部分,包括古代拆字、挂影、射桩等术数名篇。
  • 一灯如豆

    一灯如豆

    本书是短文集,收集了作者近年的小品、散文八十多篇。作者以清丽、细致、沉思的笔触写出对寻常生活的点滴感悟。视角独特,耐人寻味。作者为自己的文字画了二十余幅插图。尽管稚拙,与文配合读来仍能感到更为亲切动人。
热门推荐
  • 智者的反省:创业家经典名言的智慧

    智者的反省:创业家经典名言的智慧

    本书通过研究中外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之路总结出了37个最重要的创业智慧。每个智慧都来源于创业者的深刻反省和长期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可以带给你经验和教训;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因为研究和学习成功者的智慧可以让你一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相信《智者的反省:创业家经典名言的智慧》会让很多在创业道路上奋斗的有志之士获益良多,少走弯路,早日品尝成功的果实。
  • 夜枯刀慌

    夜枯刀慌

    武极而生道,道的路途有多远?道一声珍重,可能是生离,可能是死别。思念到不了故乡,在轻风中摇曳,落在了归途里,粉身碎骨……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洞麓堂集

    洞麓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只应回首是卿卿

    只应回首是卿卿

    生于西泠,长于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
  • 说笑罢了

    说笑罢了

    人,要学会成长,都是一边成长,宜宾哭泣,长大,只是把你的哭声调成了静音而已....他们和我渐行渐远,我抓着过去不放手,疼的只是我自己你走后,我爱过很多人,他们似你的眉,似你的眼,但是,就是不是你的脸呵...其实,哪天,我想说的是,我们永远不分开好吗?
  • 锤石酱的异界物语

    锤石酱的异界物语

    没有什么介绍。从贴吧上搬过来..............................................
  • 零距离体验

    零距离体验

    长篇都市言情小说零距离体验简介一对博士生恋人作为爸爸和妈咪租进两个家庭,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零距离,会演化多少令人遐想的故事?租赁关系、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友情关系,在怎样纠结?怎样演绎?怎样扣人心弦?怎样撩人心扉?怎样考人心智?零距离触发的,是多少个“?”?如果想挑战自己的想象力,闲来点击一下本书,在一个个“?”之间极目骋怀,纵情想象,寻找“零距离感觉”,不亦乐乎?
  • 哈佛思想课:亲和力自测

    哈佛思想课:亲和力自测

    从性格、品质、情绪、仪表、异性、家庭、社交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解析亲和力,每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的生活行为测试告诉你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亲和力、轻松赢得好人缘。成功机会更多,成就层次更高。
  • 伐道击法

    伐道击法

    石猴出,天地震,乾坤动,宇宙崩。一猴一术万道屈,一妖一棍神魔亡。亦仙亦妖伐万道,亦神亦魔击万法。创不朽,显伐戮。眨眼天地裂,抬手星辰陨,伐万道,破万法,挥手逆乾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