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88200000004

第4章 概 论(3)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并且《难经》首先解决了寸口脉的长度问题,并提出了寸关尺的概念。《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的理论,在《伤寒论·平脉篇》中,也明确提出“脉有三部,尺寸及关”,并对寸关尺的运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由此可知,“独取寸口”之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主要是《难经》。

4.治疗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原则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未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些原则在《黄帝内经》、《难经》中都有表述。

(1)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金匮要略》首篇首条在举肝实肝虚不同治法之后即言:“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说明杂病的治疗原则当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在《难经》中也有论述,《难经·八十一难》曰:“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文举肺和肝的治法为例说明虚实当用正确的方法区别施治。肝实肺虚病治当补虚泻实,补肺金泻肝木,使金能平木。如属肺实肝虚,治疗时不补肝,反而重补肺,就是补实泻虚,使虚者更受损,而使实者反受补益的错误治法。

(2)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此即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所谓补母,是针对五脏母子关系的虚证,母能生子,“母能令子实”,故子脏虚时当补其母脏;所谓泻子,是针对五脏母子关系的实证,“子能令母虚”,故母脏实时当泻其子脏。这一治则在《金匮要略》之中得到运用。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此言胃津受伤,致肺津不足,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喘,用麦门冬汤治疗。方中重用麦冬养胃润肺,清降虚火;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脾,以生肺津,使肺津充沛,虚火自降,则咳逆可止。病在肺,而治重在脾(胃),正是“培土(脾)生金(肺)”、“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运用。第十六篇第17条:“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衄血,用泻心汤治疗。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主要归胃经,长于泻胃火。病在心(火),而治在胃(土),正是“实者泻其子”治则的具体运用。

(3)治未病之脏。关于治未病思想,在《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有“上工救其萌芽”之说,《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该文举肝脾为例,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阐明治未病之脏的治则。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肝有病必传之于其所胜之脾脏,故在肝病尚未传脾之前,先调补脾脏,使脾气旺盛,以御肝病之邪,则肝病就不会传脾,达到防止疾病发展传变的目的。此治则适宜于五脏邪实之病。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条“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显然来源于《难经》,但文字更简练,而且增加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使治未病的方法更灵活。肝病易传脾,但不是绝对的,如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当旺之时,或脾气素来就旺盛,因脾旺则不易受肝邪之侵,故治肝时可不须补脾。此外,《金匮要略》在本条第2、3段中还论述了治病当分虚实及肝虚证的具体治则,均是对《难经》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4)分清标本缓急。《黄帝内经》认为,在确定治疗方法和措施之前必须对疾病进行标和本的分析。《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言“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并提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兼者并行,甚者独行”等治疗原则。主张“治病必求于本”。《金匮要略》将这一原则具体应用于复杂疾病中,如表里同病,新旧同病的治则,一般情况下先解表后治里,若里证急,则急当救里。对于新旧同病,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5.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中一些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也可以见到,如同病异治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正是体现了同病异治。又如正治法和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正是体现了正治法,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正是体现了反治法。

6.判断预后在《金匮要略》中判断预后内容也很丰富,在《难经》中也有不少类似表述。

(1)脉证结合判断预后:《金匮要略》中以脉证结合判断预后的方法在《难经》中已有论述。如《难经·十七难》曰:“……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而涩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本文所言,肝病应得肝脉,为脉证相符,主生。若不得肝脉,反得克肝之肺脉,为脉证不符,主死。病人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脉反沉细而微者,是阳病见阴脉;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见紧大而滑者,是阴病见阳脉,均为脉证不符,故主死。

(2)脏病难治,腑病易治:《金匮要略》中根据病在脏在腑判断预后,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11、12条:“寸脉沉大而滑……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本条之“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与《难经》“脏病难治,腑病易治”意义相同。

但《金匮要略》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举例的形式加以论述,且以脉之“沉大而滑”和“脉脱”,提示无论虚证或实证,均是“脏病难治”,预后差;“腑病易治”,预后良。这样,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7.方药在方药方面,《金匮要略》与《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1)《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的用药大部分依据《神农本草经》,其方剂中的药物功效与《神农本草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历代医家皆以《神农本草经》作为研究仲景用药的依据。

《神农本草经》除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记录外,还提出了如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七情,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初步形成了本草之学。尤在泾云:“惟《神农本草经》为得药之正性,古方用药悉本于是”。

徐大椿也说:“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经》而融会贯通之”(《医学源流论》)。

仲景方中之药无不本于《神农本草经》,然决不是机械的搬用,是经过选择和发挥的。如甘草在《神农本草经》论述为“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仲景依据《神农本草经》中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解毒”的作用,并引伸其能缓和药性,常与一些峻猛药配伍,如承气汤类方中就用甘草缓和峻下之力。仲景还发现药的使用方法不同,药效亦有相应的变化。如同为大黄,有用麻沸汤浸渍后绞汁去渣,分温再服,取大黄轻扬之气;有后下水煎,乃取大黄苦寒气厚味重之意。另外,通过改变药物的剂量和配伍,以改变方剂功用的例证,也不胜枚举。为后世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2)《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原本早已不存在。马继兴著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内录有梁代陶弘景撰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方剂,记录于《辅行诀》中,所载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

又《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十一卷的标题,与现行《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其顺序皆为内科杂病方→金创外伤病方→妇人婴儿病方→食禁方,反映出仲景方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8.对一些疾病的具体认识对一些疾病的具体认识,如内伤黄疸,《黄帝内经》有脾疸、胃疸、肾疸之分,《金匮要略》则以谷疸、酒疸、女劳疸分类;《黄帝内经》论疟,以寒热多少分寒疟、温疟、瘅疟等,《金匮要略》亦据此划分。对于一些疾病,《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重要治则。如水肿病,《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治疗之法。《金匮要略》则具体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及“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此即后世的发汗、利尿、逐水的治水三法,是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和发展。

又例如“水气病”篇第31、32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难经·五十六难》有:“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边大如盘……”此之“气分”与《难经》之“痞气”症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气分”为水饮内停阻遏气机而成,“痞气”则为外邪入里,搏结气血而生。仲景对症状与“痞气”相似,但病因不同者,另起“气分”之名以别之,且将其列于“水气病篇”,则是为了便于二者的鉴别。然《金匮要略》对气分病主证之描述,未尝不是取之于《难经》。

由以上可知,《金匮要略》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古代医籍的优秀成果。值得指出的是仲景对古代典籍的继承并非完全照搬,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将其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融会贯通,为己所用。所以在学习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籍有助于加深对《金匮要略》的理解。

二、学术沿革

宋代《金匮要略方论》刊行后,金元四大家以及其他医家的学术著作中均载有《金匮要略》的内容,但多作为方论散在医著中。明代赵以德是注释《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他以《内经》理论注释原著而成《金匮方论衍义》,但其流传不广,如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云:“治者远较《伤寒》少,宋元人皆无注释,明初赵以德乃有《衍义》之作,其书传本甚少,故《四库》著录,惟得徐忠可所注。”

明末清初,学者反思明亡教训,恢复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以“经世致用”匡正世事,发展为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金匮要略》的研究受该学派的影响,也出现了大量注本。如徐彬的《金医要略论注》(1671),程林的《金医要略直解》(1671),李彣的《金医要略广注》(1687),以及周扬俊对《金匮方论衍义》进行补注而成的《金匮玉函经二注》等几个较早注本,均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

清代注释原著的有二十余家,其中尤以“两大”、“两小”最有代表性。“两大”即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各二十四卷,为大部注本。“两小”即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魏荔彤的《金匮要略本义》各三卷,为小部注本。这四位注家,各有特色,各有造诣。除上述注家外,还有部分散注,如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徐大椿的《兰台轨范》、王晋三的《古方选注》、邹润庵的《本经疏注》等,分别是论医、议方、说药时连及原著的,虽为碎金片玉,但都是作者全神贯注之所在,为研治原著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清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博采众家,第二期专以《内经》等汉唐医著为注而否定宋明医家。如早期的《金匮要略广注》,其名广注,引述前贤见解颇多,注释原本于《内经》和《难经》,又博采金元及明代诸家之说,阐发原文重在理、法。如书中除征引徐之才、朱肱、许叔微、张子和、朱丹溪、王履、张兼善、赵养葵、楼全善、王三阳、喻嘉言以及妇科之郭稽中、武之望,本草之陈藏器、李时珍等著述外,旁及《周易》、《尚书》、《虎铃经》等非医学著作。而第二期的《金匮要略》注家,有了新的学术倾向,开始注重以汉唐医学医著为注,而否定金元以后出现的命门水火、五行生克制化及气味厚薄、引经报使等学说的注家和注本。

同类推荐
  • 如何加工药材

    如何加工药材

    如何加工药材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加工药材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加工三七、加工毛山药、加工光山药、加工丹参、贮藏丹参、加工天冬等。
  • 感悟医途

    感悟医途

    本书主要探讨了医患最为关心的纠纷问题,根据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解决医患矛盾的办法。
  • 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本书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从中医、中西医结合角度,对不孕不育相关病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古方今用、单方验方、名老中医经验,以及西医治疗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是突出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具有科学、实用、先进的特点,可供相关学科医务人员参考阅读。
  • 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凡药涉巨毒,方涉峻烈者,或有其他注意事项者,均在【说明】项下对其详加说明。这些方剂屡试屡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书集众家之所长,聚新方于一鉴,可供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研究、学习、使用。
  • 女性常见病怎么吃怎么养

    女性常见病怎么吃怎么养

    本书选择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性交疼痛、女性不孕、产后缺乳、产后腰腹痛、更年期综合征13种女性常见疾病,每种疾病的症状,原因,疾病调养和日常护理,书中都有详述;针对每一个病症推荐食疗方,并从穴位按摩、足底按摩或刮痧拔罐艾灸的角度给出家庭理疗妙方。
热门推荐
  • 妃子谋:懒妃当自强

    妃子谋:懒妃当自强

    一朝重逢,她将要放弃他的想法打入冷宫。既然要苏云君是一个要成为王妃的女人,就要打起精神,好好修行。没关系,当不了王妃,可以让王爷当压寨夫君,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 彻夜等你坠落降临

    彻夜等你坠落降临

    “老婆,你这样可是侵犯了我的肖像权和人格尊严权!你应该立即停止侵害,否则我是可以起诉你的!”某男一本正经地背诵着。宁馨装作思考了一会儿,才开口:“恩,不赖嘛你,连初中的政治术语都运用得这么好!”这根本就不是重点好么!!!凌晨在心里咆哮着。“晓之以理”失败!“老婆大人,真的好痛啊,我的膝盖肯定都跪破了!你难道就不心疼你一下你的老公我么?”某男继续劝说。“啊?你说什么,我听不见啊。哦!我知道了!”某女将耳机摘下来满脸认真说道。凌晨在听到这句话后,直冒星星眼,无比期待的听着自家媳妇儿的回答。某女笑呵呵的接着说道:“我不疼啊,又不是我在跪。”“动之以情”失败!凌晨还不死心,接着努力。
  • 霸天武神

    霸天武神

    十万年前统治九天十地的将王皇朝崩塌,将王陨落,三大战将战死,血染九天十地!十万年后,三大战将之首李潇重生。身怀前世记忆,修炼无上功法,在这个万族鼎立,天才争锋,恢弘浩荡的世界中,镇万族,踏天骄,登天路,破苍穹!天地无间,唯我霸天!
  • 言出莫北

    言出莫北

    林北,一个普通小编辑;白言,当红作家。偶然的相遇,却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 倾城弃妃太嚣张

    倾城弃妃太嚣张

    穿越前:她躲在属于她的房间门外,看着她的男人背板自己。穿越后:“这一生,你都只能是我的。”他把她扔到床榻上,他尽其所有的羞辱她。你不是高傲吗,你不是漠世吗?那朕要占有你。他还是那么嗜血,那么残暴,她又一次被他沉默的表象骗了。她不挣扎,认命的闭上眼睛。
  • 命运系列一短篇:我们小时候

    命运系列一短篇:我们小时候

    慕晨幽,小时候的女王,长大后,却成了打工妹。白清,小时候的小跟班,长大后却变成了万人迷高冷王子。他们,现在又会怎样呢?小时候已经萌芽的感情,会生根发芽么?
  • 笑谈三国之张飞笔录

    笑谈三国之张飞笔录

    本书采用回忆形式讲述从张飞出生开始,先是在平民的生活中努力奋斗创业,后遇刘备和关羽便一点点逐步卷入三国争霸的形形色色的斗争。起初他还以为斗的是黄金军,抱的是发财的目的。然而现实改变了他最初的小农意识,在诸多悲喜交替的战争中,他明白了人生还有更高的追求,他很重情重义,对爱情勇于追求。无数次的磨难让他和他的周围人等一同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最后随同大哥开始创建了蜀国大业时,他也完全丰富了自我,并在和孔明军师打赌入川时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忍耐性夺取了第一功。全书顺着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条主线,通过张飞的视觉,经历和报纸等媒体见闻开展,同时结合民间笑料及三国人物美丽的传说一气呵成,从而达到正史,传闻,笑料以及作者自我想象的场景相结合涂抹成一幅原本是具有很大悲剧色彩的名著现在读来就像是一本笑话百科全书,让人在不断的悲喜交替中遥想历史的真正内涵,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一道精神食粮。
  • 墓中探险

    墓中探险

    十二岁被送往‘茅山派’学艺,十八岁被踢出‘师门’。怀恨在心的我,干起了盗墓的事业,破古墓,盗古宝,掘石棺,撬棺椁。起因诡异;因为我茅山派的时候,因为我的长相丑陋,身材如枯木,双眼成一线,被上至师门长辈,下至师兄师弟,一致认为我长相‘黄鼠狼’没安好心,既然你们说我是黄鼠狼没安好心,那我就一条的走到黑,当个‘惊天动地’的黄鼠狼给你们看看,干黄鼠狼该干的事,做黄鼠狼该做的活,黄鼠狼偷鸡,我盗墓。所谓魔挡杀魔、鬼挡杀鬼、妖挡灭妖,老子就不服那一口气。
  • 救姻缘

    救姻缘

    [花雨授权]算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认命了,她也不可能和自己所爱的男人共结连理……可是,为什么要让她在爱上他、打算和他共度一生之后,他居然去行刺她的皇帝四哥?他们的爱情,到底会走向何方?
  • 黑雨夜

    黑雨夜

    奋不顾身寻找着的,却又是那些年匆匆而过的自己。紫水晶般璀璨的双眼,望向的却又是怎样的世界?天空中的光芒被乌云遮挡,地面上的人们带着伪善的笑容。当神明将这黑色的雨水降下,又是否能洗涤这世上一切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