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颤抖的手遮挡阳光,
惊慌地观察天空。
结果发现,
那朵忠实陪伴着他的
吉祥的白云,
从头顶上永远地消失
本夜话题
陌生的眼睛
——线索与脉络
《红楼梦》中,作者对主人公生活的主要环境——贾府的描写,以及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安排,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设计:在从未到过贾府也未见过贾府中人的林黛玉进贾府投亲之际,借助这位聪慧、谨慎、细致而又敏感的少女的一双眼睛,充分展示了贾府的繁华与排场,并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了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众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让读者凭了林黛玉的眼睛,游了一回贾府,见识了几个人物。
在此之前,作者还借古董商冷子兴这个“闲人”的口,把个贾府“演说”过一番。但那毕竟是演说,读者也如同贾雨村的听“演说”一般,略知个大概而已。这一次,作者是要让读者去看一看贾府、见一见贾府中的人物了。而且,这里的眼光,不是作者那种客观的“全知”的眼光,也不是贾府中人见惯了内里物事的“熟视无睹”的眼光,而是一种对贾府的一切都非常留心在意的、充满了探究与新奇的“陌生”的眼光。
我们且随着这双陌生的眼睛到贾府去走上一趟,再回过头来探寻曹雪芹这样写的奥妙所在。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话说黛玉丧母,其外祖母——贾府的史老太君,觉得外孙女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了船只要接黛玉回京都。恰好,黛玉的家师贾雨村,求黛玉的父亲为之在京都谋职,于是,黛玉便随之到了京都。
这林黛玉,虽然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出身,但毕竟没有见识过母舅家这样的京都贵族豪门,又听母亲说起过祖母家与别人家的种种不同,因此,黛玉弃船登岸后,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深怕失礼,因此有意处处留心仔细观察。这位敏感细心的少女,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好奇而又谨慎的心态,踏进了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的贾府的大门。
林黛玉在感受了一番京都的街市繁华和人烟阜盛之后,来到了贾府所在的街道。进贾府前,首先看到,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那是“敕造宁国府”的三间兽头大门。门前还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黛玉想到: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荣府也是一般的气派。这大约是林黛玉对贾府的第一印象了吧。
进得贾府来,先是小厮替下了轿夫,由众婆子围随,到了垂花门前,小厮退下;又是众婆子打起轿帘,扶黛玉前行;后边又有丫头打起帘笼,禀报回话。加之小厮的衣帽周全,丫头的穿红着绿,还有大理石的插屏,上房的雕梁画栋,挂着鹦鹉、画眉的穿山游廊厢房,让林黛玉着实体验了一下贾府送迎礼节的周全与讲究,还有住行起居的排场与奢华。这些也都是黛玉眼见的事。
黛玉见到的贾府中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外祖母史老太君。黛玉见有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判断出是她的外祖母时,早被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便是她意料中的外祖母,这又是她意料外的外祖母:众人环侍的富贵尊荣的外祖母,一见面就心疼病弱无依的外孙女的慈祥的外祖母。
在几个太太小姐之后,又一个重要的人物凤姐登场了。凤姐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黛玉正纳罕什么人这么放诞无礼时,一个与众不同的神妃仙子出现在了她的面前:“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接着,凤姐又说了一番极其聪明的妙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表面夸奖黛玉,实则是恭维贾母。说完,又“用帕拭泪”。黛玉在应对中见识了这位“琏嫂子”的非凡出众。
之后,黛玉去了大舅贾赦的住处。有了这层礼节,便又来到二舅贾政的院里。这一所大院落,又不同于别处:轩昂壮丽的“荣禧堂”,内设大紫檀雕螭案,上有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还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贾政和王夫人的起居之所,炕上铺着猩红洋,大红金钱蟒靠背,几上有文王鼎匙箸香盒和汝窑美人觚。黛玉从中更领略了舅父家的荣华富贵。这会儿,黛玉要见另一个更重要的人物了,这就是宝玉。在见宝玉前,黛玉已听了王夫人的一番介绍:什么孽胎祸根,混世魔王,疯疯傻傻,沾惹不得,这是铺垫。饭后又一番漱洗饮茶的讲究之后,丫鬟通报:“宝玉来了!”就见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黛玉大吃一惊:“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接下来,便是宝玉得知黛玉没有“通灵宝玉”后,狠命地摔了那个劳什子。让黛玉又亲眼认识了这个混世魔王的疯劲和傻劲。
至此,作者赋予黛玉的以“陌生的眼睛”看贾府的任务,基本完成了。黛玉所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庭院建筑和室内外陈设,黛玉从中领略到了贾府的气度与富贵。二是起居迎送和礼节规矩,黛玉从中体会到了贾府的排场与讲究。三是贾府的尊宠贤淑各色人物,黛玉从中了解到了贾府的人心与世态。
而这一切,都是按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行迹,以她的眼睛及所见所闻后的心理感受串联起来的。
作者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表现,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魅力。这是因为:黛玉,对于贾府,她可以说是一个外来者,是一个陌生的闯入者。因此,她的“陌生的眼睛”所见的贾府中的事,都带上了一种新奇的色彩,也许这些事在贾府是天天发生,习以为常。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有了一种强烈的亲历感,一种真切的距离感,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于是,我们顺利地进入了小说所描写的虚拟境界。
我们把小说中借助主人公的眼光描写交代人物环境的角度,称之为“主观视角”。这里,我们就像凭了一架摄像机的镜头去观察外在的世界一样,我们仿佛将魂魄附在了林黛玉的体内,借着她的那双眼睛去观看贾府和贾府中人,甚至于用黛玉的心境去体味去感受所见识的一切。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和主人公产生了一种彼此难分的共鸣感,一种彼此默许的认同感。我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作者所期待的那种“忘我”的阅读状态。
不仅如此。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中,黛玉、黛玉的行迹、黛玉的那一双陌生的眼睛,就成了黛玉所见之物、所见之事、所见之人的串珠之线。也正是这条明确的线索,使纷繁错杂的人、事、境,在叙述上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
由此看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文字,因为有了一条明确的线索和一个清晰的脉络,才使零散的材料形成有机的整体,独立的内容有了统一性;成功地克服了对所涉及的内容平铺直叙式的介绍性描写过程中出现的枯燥和乏味;也成为了文章艺术魅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文章的线索和脉络。所谓线索,是指串联和绾结文章材料的外在纹理。所谓脉络,是指贯穿和提挈文章内容的内在思路。线索和脉络,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的地方。两者都力图体现文章结构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提高表达效果和阅读的效率。但前者重在对材料进行联结,后者重在对内容进行梳理。前者具有外显的特征,后者具有内隐的特征。或者,在有明确线索的文章中,有时,线索是脉络的外显,脉络是线索的内隐。明确的线索的设置,可以使脉络更加清楚。清晰的脉络,是设置线索的基础和前提。
线索的设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人为线索。
前面所举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文字中,是用林黛玉那陌生人的眼光把贾府中的物、事、人串了起来的,但总的来看,可以说还是以林黛玉这个人物为线索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我”为线索的。小说中还有一个纯粹的线索人物,那就是“卫老婆子”。祥林嫂改嫁的事,“我”是不知道的,得由一个知情者出来予以交代,这便请出了“卫老婆子”,让她转述祥林嫂改嫁的故事。这个“卫老婆子”在小说中大约也就起了这样一种作用。
而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中,那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我”,也是一个纯粹的线索式的人物,孔乙己的所有几个生活片断,就是由“我”串联成了一篇完整的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