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协调
上述理论的原则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均需遵循。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集中在校内,以横向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为主。相对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他们不是扮演单一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也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上同龄人的关系,甚至与未来就业单位都有程度不同的交往等。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关系,他们在四五年的校园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朝夕相处,因而就有以下特点。
①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目标相同(对高等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共同语言多,这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协调的良好基础,有条件成为“同窗好友”。
②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是学习,以独立自习钻研为主的个体脑力劳动形式,独立支配生活费用,同学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直接、不尖锐,这是人际关系比较协调的有利条件。
③同学之间精神交往较多,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交往中比较理智,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④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余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接触面较广,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关系、人际交往选择性强、自由度大。
⑤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住宿在校,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同学,交往空间较小,交往频率较高,或者由于兴趣、爱好、习惯相同而形成了亲密的好友,或者由于性格、习惯上差异、不相容而相互厌恶,关系根本不和谐,时有摩擦发生。甚至会出现不顾校纪校规打架斗殴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秩序。
⑥大学生活不过四五年,毕业以后就各奔东西。因此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能处得好,就保持和发展友谊,处不好也无所谓,井水不犯河水,凑合不闹矛盾即可。
⑦有异性之间交往的要求。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他们如果能按道德规范与异性正常交往,会有利于学习、工作和发展。如果违背道德准则与异性交往,轻则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重则走上犯罪道路,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⑧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将逐年增加,由于家庭父母的娇惯,考上大学的又是一批佼佼者,大学生人际关系将会出现新情况,独来独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局面有可能出现。然而大学生还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总体上是一批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感觉敏锐、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青年,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认真注意研究,正确引导和关怀,就可以帮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氛围。
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具有暂时性和可离性,但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度过大学学习、工作、生活阶段,大学生们将终身受益。
2.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
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交往最多的除了同学之外,就是老师,尤其是与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的交往。有的学校实行导师制后,大学生与导师交往比较频繁:谈学习,讨论学术问题;谈思想,交流人生经验;谈理想,探讨人生理想与实际关系;谈国事家事,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这样尊师爱生的平等氛围中交往,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神圣高尚的职业,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神圣的灵魂、高尚的品格、较高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这是师生关系之中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交往中协调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与中学生不同,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多。要求大学生培养、训练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钻研能力、自控能力、阅读参考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朝“四有”新人的目标努力。这固然需要学校领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但这仅是外部条件,关键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才是内在驱动力。
师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特点,双方共同努力,营造较密切、亲近的交往关系。
3.大学生与家庭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和情感关系
大学生由于经济尚未独立,生活费的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家庭供给。也有些地区的大学由于勤工俭学搞得较好,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一方面得到独立生活能力和思想意志的锻炼。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与家庭关系仍较密切,因此大学生与家庭的关系,需密切关注。少数父母对大学生仅仅给予经济上、物质上的高标准关心,对他们的全方位成长顾及不足,这与父母的职业、文化层次相关。我们曾在四川省9所高校(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做了调查,调查显示:由于父母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对大学生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是最关注日常生活情况,其次是学习成绩。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相对比较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政治表现进步等情况。但总的来说,不管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如何,对其子女的择友恋爱和思想品德等情况的关注较少,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仍是大学生社会的重要因素,因为大学生与家庭有着一种特殊的血缘和情感纽带的关系。
4.大学生与社会上同龄人的松散交往
这是一种松散的交往,一般带有偶然性。比如大学生在教学、业务、实习劳动中往往与某工厂、某企业里同龄人交上了朋友,有的仅仅是一面之交;有的由于志趣相投、专业上的相同,从此互相交流信息,促进了双方的学习和工作;有的则成为酒肉朋友,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尤其是经济大潮中,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而投入经商热潮之中,与社会上同龄人合伙做生意,有的赚了钱补充了学习生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条件,也有的沾染上抗、蒙、拐、骗等不良习气,走上了犯罪道路。这种交往关系虽然是松散的,有偶然性,但值得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重视和正确引导,发现不良好倾向应及时疏导和制止。
5.大学生与未来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关系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大学生交费就读、国家不包括分配的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试行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新举措是:实行“双向选择”的预分配制度,促使大学生在就读期间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或者自我推荐,或是直接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接触,或是到预想的就业单位实地考察。目前很多大学在第七学期末期,举行“双向选择”的预分配大型活动,用人单位派员来学校与大学生见面。在实行“双向选择”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交往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差别。有的大学生学业成绩、平时表现都不错,但交往能力和自我推荐能力差,从而找不到理想的单位;有的大学生挑挑拣拣,患得患失,因为缺乏当机立断的判断能力而失去时机。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3.结论
有三分之一多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行为困扰,其中,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要低,尤其表现与交友交际方面,同时,本科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于专科大学生。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标和准则
同其他青年一样,青年期不仅是大学生身心急剧发展完成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通过社会文化传媒,掌握文化知识、学习社会规范、获得生活技能、完成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当代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四有”新人的培养和造就,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协调。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建立良好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人际关系,应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际交往要有选择。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选择志向远大、知识面广、踏实钻研、生活格调高雅、人品素质好的人交友。
②善于识别真假友谊。人际交往中要理智,切记感情用事,真正的友谊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也不是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只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符合原则的事。在交往中要警惕那些对你恭维不离口的人。
③人际交往的数量、频率和时间应有所控制。学习毕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在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交往活动,要防止精力和时间的分散和浪费,影响身心健康。
④自觉遵守校纪国法,个人的自由决不能妨碍别人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每个人的自由尽可能成为别人自由的条件,人人自觉遵守校纪国法,是维护共同利益的保障。
⑤原则问题要坚持、要严肃对待,生活小事不计较、要宽以待人。
大学生毕竟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类家庭,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爱好差异,是必然的。在交往中双方能善解人意,换位思考,体贴谅解,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协调、合作素质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1.“和合”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主要组成部分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早在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就开始应用,如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想。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所通用,成为儒、佛、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家认为,若没有不同要素和事物的赫赫演化,物则无所生;已生之物失去和谐的条件,就会走向衰败。《礼记》强调,应通过各种人际关系的和合以“至天下之和”。佛家是始终谈“因缘和合”的。道家的一系列著作都强调了“和合”精神,如《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论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的内涵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贯彻到社会领域,则体现了中华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团结的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讲“和合”,主要用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乃至国家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这种“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小族既睦,平卓百姓,协和万邦。”这种模式要求由近及远,逐步搞好团结,依次协调各种关系,直至“协和万邦”,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
“和合”文化本身是矛盾学说和斗争学说的展现,绝不是抹杀矛盾和斗争。春秋时《国语·郑语》中指出:“夫和实生物,通则不断”,认为相异之物“和合”于一处,然后才有新事物的发生,如果同类物加上同类物,所得仍为原来之物,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在社会领域中,搞“和合”绝不是同流合污。这种精神本质,今天已被我们完整地继承下来。我们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抹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江泽民同志在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正是这种多样性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只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和正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和恃强凌弱的做法,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相异物质存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和合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矛盾的斗争和融通过程,这两者不是对立的。
2.协作精神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要求人们在高度协作基础上独立完成每项任务,即是说每个人所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均为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
人类社会自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竞争与合作日益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的趋向更为明显,如今只需三颗同步卫星,就足以覆盖地球的表面;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将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从而协作精神将不可阻挡地成为科技界人士的共同信条。没有这种精神,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科技人员将被抛向队伍的尾部。
协作精神其实是一种交际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包容他人,学会理解他人,这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话题。那种同行是冤家、隔行如隔山的观念和现象将再也不合时宜。在现代应该把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强化列入我国素质教育的范畴。尤其在新世纪,我国是一个独生子女的大国,协作素质的提高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