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可以向咨询人员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心中的郁闷,其推心置腹的程度不亚于最知心的朋友,但是,它不同于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咨询关系数一种单向关系,即咨询者只对来访者付出而不期任何回报;咨询者从不向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烦恼;咨询者也不谋求与来访者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咨询关系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存在,而且一般随咨询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能否有效,也对心理咨询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心理咨询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第二要有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第三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要求咨询者对咨询内容严格保密,尊重个人隐私,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同时,对来访者一视同仁,不管他们的性格、气质、个性如何,是否有生理缺陷或某种怪癖,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设身处地地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给予充分的关心与帮助。
这种咨询关系,还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因为咨询者本身心理是健康的,并且全心全意地关心和帮助求询的人,同时具备丰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帮助别人的技巧。与这样的人相处,来访者会感到安全、放松、亲切,会逐渐地健康成长。
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帮助来访者逐渐学会抛弃与周围环境不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代之以与其相适应的心态和行为;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放弃那些由于错误的自我观念而带给自己的痛苦,并学会与周围的人相处;最终能够自强、自立、健康地成长。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学会聪明地作出决定”而不是学会作出聪明的决定”。即不只是学会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独立地去解决。应当指出的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仅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人能得到帮助,就是那些为促进自身发展而来的健康人,也同样可在心理咨询中受益。他们可在咨询者的帮助、指导下,挖掘自身更多的潜能,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
(1)根据咨询对象的人数可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个别咨询,是指咨询者和来访者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咨询形式。在个别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与来访者有机会建立起一直彼此信任的关系,通过相互探讨,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团体咨询,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咨询者同时对多个来访者进行咨询,规模一般两三个到几十人不等。团体咨询应用面很广,其对象由背景和问题相似的人组成,在咨询过程中,大家分别诉说各自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团体咨询为来访者提供了与别人进行交往的机会,也可从中了解周围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能通过别人存在的类似问题而得到一点安慰,减少孤独感,同时为大家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了信心。
(2)从咨询途径来分,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电话咨询等。
门诊咨询是咨询者在心理咨询室等待来访者上门咨询的一种形式。它主要以谈话为主,对于轻度的心理问题,有时几次咨询即可解决问题;而较复杂、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多次咨询,进行较长的一段时间。
电话咨询是通过电话进行交谈。是一种较为方便而又及时迅速的心理咨询方式。电话咨询在防止由于心理危机而酿成的自杀与犯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书信咨询是指通过书信进行心理咨询。它可以打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向心理咨询机构请求书面帮助,也可为一些不愿向咨询者当面诉说的人提供方便,避免因当面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局面。
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流派
心理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会根据其经验和理论倾向选择他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去帮助求询者。一般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咨询者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策略可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咨询理论和流派。常被咨询者运用的主要有:
(1)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精神分析理论。这是弗洛伊德创建的首次系统解释心理病理学的理论。这一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来访者过去的经历上,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内部心理动力过程。咨询者主要采取的技术包括释梦、自由联想、移情、阻抗以及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分析。这些技术主要用以分析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容(重点是幼年时期的心理矛盾冲突),从而使来访者领悟到其问题的症结所在。
(2)行为理论。它试图从学习的角度提供解决特殊行为问题的方法。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正常的、健康的,还是异常的、变态的,都是学习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到巩固。那么行为理论就是通过求询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矫正其不适应行为。
(3)人本主义理论。它主要由卡尔·罗杰斯创立。这一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直觉或认识决定了他的行为,只有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提供帮助。在咨询中咨询者给来访者以最大的信任,让他们自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提高自我知觉能力,达到自我的协调发展。
(4)认知—行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错误观念造成的。在咨询中,咨询者帮助来访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现实观念系统,并通过新的观念和思维系统,转换成新的行为。
6.如何求助心理咨询
大学生在求助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想能所有成效,有些关键问题必须注意。
首先要有强烈求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咨询人员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活动。只有自己已感觉有心理不适并愿意主动向咨询人员诉说烦恼和寻求帮助的人,才容易从心理咨询中获益。迫于别人的催促而来就询的人、咨询中不愿深入谈论自己的问题的人、被认为有问题约请来的人,由于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必然影响咨询效果。所以,若去心理咨询,首先自己要有强烈的求询愿望。
其次要有接受挑战的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心理咨询,很大意义上表明来访者放弃“我很好”的这个自我形象。他们可能要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不行”、“我缺了点什么”、“我怎样变得更好”等问题。放弃原来的自我,对自我的否定,对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是很痛苦的。这也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要去心理咨询必须有这种心理准备。有些人难以下决心去咨询,或难以把咨询坚持下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者要明确来询者在咨询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咨询时来询者完全可以自由地和毫无顾虑地谈论自己的问题,咨询者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如何行动,要尊重来询者的意愿,要经过双方的相互探讨达成一致。因此来询者不是处于完全被动和受操纵的地位,如果抱有咨询者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想法,觉得咨询无需自己思考,只想从咨询者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得到灵丹妙药。那么,咨询会变成来访者依赖的拐杖,离开了咨询会使来访者变得寸步难行,这与咨询初衷相反,难以使来询者真正地成长。
最后不要企求一次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来访者的问题大多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往往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甚至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特别是有的问题比较复杂、严重,不是几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咨询者要通过各种咨询方法,帮助来询者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逐步引导来询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行为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以前,虽然一些医院的精神科对部分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咨询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1985年,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开始起步,十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1.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发展有其理论背景、时代背景和大学生现实需要的背景。
第一,受欧美、日本、港台高校心理咨询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我们不断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国家、地区大学开展心理咨询的状况,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了借鉴。
第二,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医务系统的心理咨询活动对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有关书籍的出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造就了一批有志于或有兴趣于这一工作的人,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