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才修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是我们成才修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理解、运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规律和原则。例如:循序渐进原则,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广博与专深相结合原则,主动性和独立思想相结合原则,巩固性和探索性相结合原则,求广博与量力而行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等等。我们在成才修养中如能遵循和运用以上的原则,就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和才干产生质的飞跃,促进我们健康成才。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重视掌握科学的方法,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一定做不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域中的成功者,他必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其法者事半功倍,失其法者事倍功半,甚至步入成才误区,前功尽弃。那么,在实践中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呢?
首先,要恰当选择目标,成才目标即立志在哪个领域成才,成为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成才,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由于成才目标定得过低,结果限制了才能的发挥,看不到或者放弃更高目标的追求,有的则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好高骛远,目标定得太高太空,结果同样达不到成才修养的目标。因此,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前提,结合自身条件,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选择成才目标。并认清现代科学特点,及时调整成才目标,以便跟上现代科学文化飞速前进的步伐。
其次,要巧妙运筹时间。我们在成才修养过程中,要善于巧妙地运筹时间,即运用科学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时间,使之利用得尽量充分、合理。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运筹问题。运筹时间必须考虑心境、方法和生理变化等因素,善于利用心理上的佳境,提高学习效率,善于抓住机遇,机动灵活,见缝插针,日积月累,效果就相当可观;善于分析和了解自己在一天中哪段时间是体力和智力的最佳状态,适宜完成最困难和最重要的工作,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三,要讲究用脑艺术,无论哪类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大脑的功能,讲究用脑艺术,就是根据大脑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科学地使用大脑,不但保证大脑健康,而且使大脑运动灵活,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要做到劳逸结合,变换活动内容,保持大脑功能的良好状态。大脑长时间接受单一信息的刺激容易疲劳,引起功能下降。此时如果变化活动内容,增加新的信息刺激,就容易消除疲劳,使大脑兴奋,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大学生要学会不但善于使用大脑紧张地学习,而且善于使大脑在松弛中也能从事一定的学习,这是科学用脑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要善于利用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处,有高峰必有深谷。如果某一方面的才能越显著。另一方面的缺点也可能越突出。长与短不仅相对立,而且互相依赖,同时又能通过学习和训练互相转化。善于利用优势一般要注意三点:一是应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身素质的长与短。比如向他人征询意见、自我反省等,找准契机。二是从自身素质的长与短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修养目标和手段。三是在实现目标取得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对自身素质的长与短的认识,反省自己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劣势是否得到避免或克服,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更高层次的成才实践活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导。
此外,还要掌握成才规律,在个体成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成才规律,这就是个体在实践创造过程中,内外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体现了个体创造和个体成才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示了个体成才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个体成才与其主观因素及客观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应了解和掌握成才的一般规律。如顺势成才、曲折成才、协调成才、蓄积成才等等,结合自己的实践,扬长避短,启动内外积极因素,从而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成才修养。
5.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炼成才。实践是一切立志献身小康大业的先进青年的根本途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的需要,使我们的命运与伟大祖国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振兴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类社会历史是时势造英才,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该在实践中按社会的要求锻炼和塑造自己。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成才客观环境。为此,我们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献身于社会,了解社会,熟悉国情、乡情、民情,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向一切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学习。同时,不断克服我们自身的弱点,完善自我,并满腔热情而又脚踏实地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报效祖国。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们,只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正确成才途径,就一定能锻炼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6.做到“立长志”,避免“常立志”。立志,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我们在记日记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某种感受而立下誓言;刚进入大学时,我们也会在高兴之余抒发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设想,我们还写过成才计划作为激励我们学习进步的动力。然而,时隔不久,就有大学生朋友开始背离自己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对大学生活有所了解、熟悉之后,就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甚至觉得新生特别“可爱”、“可笑”。渐渐忘记了自己进校时所立下的“志向”。到了大学毕业之际,他们就会感到“要是再给我四年学习时光,我一定会学得更好”。“大学几年,没有学到什么就要毕业了,时间过得真快!”
在这里,就涉及“常立志”与“立长志”的关系问题,“常立志”就是一个人将立志变成了经常性的工作。之所以这样,很有可能是他所立的志太高,实现起来困难很大,而经常临时用“志向”来激励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己所立的志;也有可能是本身就没有远大目标而经常“立志”,这不难排除有可能是随感而发,也有可能因为具体情景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至于脱离自己的远大目标。如果像古语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会一事无成。而“立长志”是说在“立志”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结合社会的要求而立下在一定时期内可行的志向,在这里就要求“立志”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在围绕既定目标的同时,结合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才计划,才能走向最后的成功。古人说得好:“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所以,“常立志”者不能够“立长志”。
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努力使理想变为现实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为之奋斗,追求其实现的目标,它意味着对现实的继承和发展,意味着创造比现实更完美、更高尚的境界。因此,理想是现实的升华,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理想的基础,是前人理想和今人理想的结合,现实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变得暗淡无光,理想如果脱离实际就会变得虚无缥缈,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现实与理想的这种区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是人生极富理想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的理想化教育,由书本知识而来的社会知识带有理想化成分,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关系简单,涉世未深,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加上思想单纯,看问题简单化,因而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理想并不等于现实,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相互关心、友爱谅解、忠诚的,但现实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理想中的领导,学校及工作单位是一回事,而现实却是另一回事,自己立下的远大抱负,却因周围同事、领导的不理解而落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青年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苦闷和心灰意冷,这务必需要及时适应环境,对自己的理想定势作出一定的调整,否则会大大挫伤自己生活和工作热情,并对社会现实产生否定感,不利于自己的成才。
为此,我们应该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所立的志向进行调整和完善,首先在立志时就应该从实际出发,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拟定成才目标。并且,还要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情况来不断补充,修整自己的成才目标。只有做社会的人,立现实的志,才能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实践自己的成才目标,不断树立成才的自信心,以最终实现成才目标。其次,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环节。远大的志向不会凭空实现。成才计划的落实还需靠实践,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大学生在实践成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理想,为此,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分析、认识问题,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武装头脑。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好专业基本功,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努力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的培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伟大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进行平凡的劳动,惊天的壮举来自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具体工作,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劳动都是理想过程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劳动的好坏,对理想的实现都会起一定的作用。因此,每个大学生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常言到,“未来的鲜花要现在来栽培,未来的大树要现在扎根。”我们的志向能否最终实现,能否成才,取决于今天的努力。因此,我们就必须立足今天,“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举、效国之力。
第三,从点滴做起。常言道;“远路要从近处走,大事要从小事起。”远大志向的实现,从总体上看是波澜壮阔的,但从实现的具体步骤看,则是平凡而细微的。因此,大学生既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又要能够从小处动手,要看到“小事情”是“大事情”的砖瓦木石,“大事情”是“小事情”的高楼大厦。那些喜大厌小、眼高手低的人必定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人,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远大志向的实现,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来为实现远大志向
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个人发展只有遵从和满足国家需要,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违背,自己的“业绩”不为国家所认同,便难以实现成才的愿望。其次,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能得到有机统一,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代表,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一个人追求为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方能成才,可以认为实现志向中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是不会有大的矛盾冲突的。
因此,青年学生的成才设计,要从国家的需求和自己的实际出发,青年选择职业,不能离开国家的需求和自己的思想基础、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的实际。高考填报志愿时有可能并非出自自己的志愿,这就有可能对一些学科专业感情淡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要从所学专业对国家未来发展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将来从事职业的价值,增强对所学专业的间接兴趣,排除专业思想阻碍,促进自己早日成才。
就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一方面“双向选择”给了毕业生更大的自由选择职业的空间;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又使毕业生面临择业的巨大压力。因此,毕业生的专业必然存在着个人志愿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此,大学生应摆正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位置,当出现社会需求同个人志愿不一致时,青年学生还是应服从社会的需要。这就给大学生提出了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大学生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适时、适度拓展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做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挑选。
取得成功和遭遇失败的两种可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任何决策都要排除失败的可能性,在可能成功的范围内进行,才能取得成功。失败的可能性是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功。成功与失败是两种相互存在、不可分割的现象。任何奋斗的过程,都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对于成功实现的可能性的把握,不仅要求对于各种成功可能性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对所有这些成功的可能加以综合,以达到对于现实可能性的总体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