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指标可以灵活处理,例如:可以用人均销售收入来表示,也可以用人均物质量,在这里可以是体积也可以是重量。而且针对不同部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例如:订单处理部门可以用人均处理订单数表示,运输部门可以用人均处理运输物质重量表示,配送中心可以用人均处理物质重量来表示,当然配送中心是有出有进的。
2.订单处理时间指标
配送中心接受订单、处理单个订单的平均时间,即一次拣货平均时间。尽管在客户服务类里面有个订单处理时间,但有可能客户距离远而引起的运输时间长,那么就不能真实地反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特点。
3.配送中心或仓库库位准确率
8.2.4.财务效益类指标
1.费用率
费用率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业务经营活动支出的各项费用总额占各项业务收入总额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其作用表现在: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2.全员劳动效率
全员劳动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完成的业务总额与平均人数的比值。它是企业活劳动效益的反映,其作用表现在:促进企业加强劳动监管,提高劳动效率。
3.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定额流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通常以天为单位。它表明第三方物流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4.利润指标
利润指标主要指利润总额,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物流过程中收入抵支出后的余额。它是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即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其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收入总额-(物流费用+管理费用+税金)
5.资金利润率
资金利润率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总额占固定资金平均占用额和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它是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8.2.5.成本类指标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社会资源从供应方到需求方转移的过程中的物流活动的全部费用支出。物流成本按职能大体上可以分成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和管理流通费用三种。
1.物资流通费
物资流通费是为完成物资的实体流通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包装费和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和流通加工费。包装费是指由物资运输、装卸、仓储所需的包装费,即运输包装费和集装费。运输费是指在实现物资空间位移上发生的费用,除了伴随运输而发生的装卸费外,还包括委托运输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的费用。仓储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仓储、保管物资所需的费用,除租赁或委托储存的仓储费外,还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存储的费用,但不包括装卸费。装卸费是指物资在某一作业范围内水平、垂直移动所需的费用,可以分为包装装卸费、运输装卸费、仓储装卸费等。流通加工费指物资在流通加工过程中,为提高物流效益而进行的物资加工所需要的费用。
2.信息流通费
信息流通费是指收集、处理、传递有关物流活动的信息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与库存管理信息、运输信息、包装信息、市场变化信息以及顾客信息有关的费用。随着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普及与运用,物流信息已经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这项费用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3.物流管理费
物流管理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关于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监督、调查、控制所需的费用,既包括作业现场的管理费,也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费用。另外,按支付形态进行分类,物流成本可以分为:材料费、人工费、公益费、维护费、一般经费、特殊经费、委托物流费及其他费用。对应的成本指标如下:(1)订单的平均处理成本。评价期处理总成本与处理订单总数比值。(2)单位库存成本。(3)单位运输成本。
8.3.提高效率、效益策略
8.3.1.第三方物流效率提高策略
1.加快网络和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已突破其原有的内涵和外延,它更加要求信息的高容量化、高速度化、高替代化。信息系统不再只是企业自身的某个功能部分,它覆盖了整个物流企业及周围环境。建设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原有的信息系统全面优化是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前进的保证。物流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用网络可以支撑、优化、改造和提升物流实体。企业要根据实际,建立高安全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并充分利用这些网络逐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借助网络走向世界,参与竞争,开拓市场,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水平。
2.物流系统化
物流服务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往往需根据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供应链管理提供特色服务。国内目前大多数运输(或仓储)企业受传统经营方式的深刻影响,仍按照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设立其营运机构,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采购、生产、销售活动而发生,使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统。这种系统大致可由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两个系统组成。作业系统就是在运输、保管、配送、装卸、包装等作业中,引入各种技术,以求自动化和效率化,同时,使各功能之间能完成连接而形成的信息系统称为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活动中它们与其他功能,即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业务辅助系统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从订货到发货的信息活动更完整,进而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而第三方物流的组织系统支持是上述两个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因此物流的系统化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取之不尽”的源泉。
3.与其他企业形成联盟
联盟合作后的企业群可以分享物流信息,获得固定资源的有偿使用权,提高物流量,形成规模效应。
8.3.2.效益管理合理化策略
1.效益合理化原则
第三方物流企业效益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条件下,对有关效益方面的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即从物流设计到运行再到结算的全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效益的产生、形成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供需双方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属于第三产业。专业化、个性化、现代化物流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由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既能提供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又能兼顾企业效益的平衡点,即实现合理化物流。
(1)追求效益与满足顾客要求的统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益是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产生的。顾客要求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服务的基础,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益。顾客由于受企业自身条件和不利因素的限制,必须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才能达到或满足自身的需要。供需双方通过这种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需双方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并实现利益的“双赢”。
(2)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统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要重视近期的效益,更要重视长远的效益。在物流活动中,技术设备的采用和其他措施的实施,往往需要一次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则是渐进的和长期的。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和伙伴关系,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要存在短视行为,否则将影响经营管理和整体形象。
(3)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更要考虑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时候社会因素更为重要。现在世界各国都讲求环境保护、物流绿色化,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另外,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管理政策都会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否能够达到与完成。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这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发展的良机。
2.效益合理化模式
(1)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降低成本。这种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合理化形式似乎过于理想化,但这的确是可能实现的,它同时也是合理化物流的最高标准。随着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中有一部分会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但也有一部分不受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使后一部分成本的降低额不小于因提高服务水平而增加的成本,以此达到物流合理化的目的。
(2)提高服务水平,使增加的业务额远大于增加的物流成本。效益管理合理化就是在成本与业务额之间进行平衡,原则是保证企业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服务水平,使增加的业务额大于成本的增加量,从而使利润趋于最大;二是在对业务量的影响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服务水平,从而使成本大量地下降。
(3)保持原服务水平和适当降低成本,使成本下降的程度远远大于业务量的下降。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降低成本的一种合理化模式。这在现代的物流运作中表现为虚拟经营,又称联合经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手段,来进行信息处理与客户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其实质是向外部借力,通过外部的能力和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劣势。虚拟经营的企业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局限,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化,最终在竞争中高效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其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