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流产业内部竞争者的分析也将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清晰。
9.1.1.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需求
1.国内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第三部分“大力发展服务业”中明确指出“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在第五部分“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明确指出“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形成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在《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的第二十八款服务业中,物流配送中心被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内容。2001年3月1日,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该文件还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我国工商领域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都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规划已经出来了,比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这几个地区已经把物流作为第十个五年计划新的经济增长点,写入本市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大陆的物流园区在大量的建设,上海有外高桥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还有大西部开发正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地区都在加大不断的投资。
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为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买方市场的形成打破了以往缺短经济下的市场供求格局,服务和质量得到了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为第三方物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宏观基础。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降低流通成本以获得“第三利润源”,这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微观基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为发展第三方物流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世界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成功实例也为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教材”和“范例”。
西部大开发将促使西部地区物流量增长,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地域分布将扩大。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中,已经把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重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重点要向西部地区转移,已在西部12个省区规划了35万公里的公路和1万公里铁路以及重要的干线和支线民用机场的建设目标,西部基础设施对经济制约的瓶颈将得到极大缓解;国家对西部地区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加上西部地区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将会吸引大量东部资金和外资流向西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跨国公司将在西部建立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和农畜土特产,随着西部大开发,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业、矿产资源和加工工业都将得到合理开发,西部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这些都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量的增加,货物流动的频繁,从而带动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东西部差距的缩小使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地域不仅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将扩大到广大的西部地区。物流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西部地区发展网点,根据西部地区企业的需求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成都要构建西部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成都物流由此迎来最佳发展机遇。而且成都是宝成线、成昆线、成达线、成渝线4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货运输枢纽;成都是全国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处于全省公路运输的中心地位;成都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成都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完备交通基础设施。这些不仅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且提供了路径资源支持。
2.两个新经济热点将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假日经济和展会经济等经济热点。由于我国法定假日的延长,“五一”、“十一”长假形成了假日经济现象。大城市在长假期间出现了购物热潮,市场销售额大幅增长,假日经济使厂家和商家的销售大幅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快速响应的物流服务的需求。由于厂家和商家在假期期间都推出多种促销手段来扩大产品的销售,假日期间部分商品会出现脱销的现象。提供及时、快速的商品补货,促销品的包装、搭配、贴标签等流通加工服务及辅助的市场需求,预测增值服务的需求都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新的机会。近年来另一大热点展会经济也产生了相应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每年都会相继举办各种产品的展览会、博览会和洽谈会,如IT产品、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纺织品展销会等,相应会产生展品的物流服务需求。由于展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要送达指定地点,而且参展的展品很多都是新开发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对包装、运输等条件要求严格,一般数量很少,但往往价值很高,一般不计较成本,对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快运服务有很大需求,此外可能还会产生展品的包装、展台的布置及信息收集等附加服务的需求。两个经济热点对于能够做出快速响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市场机会。虽然假日经济和展会经济所产生的是即时性、短期的物流服务需求,但很多可能就是第三方物流的潜在客户,如果服务得到客户的认可,有可能建立起较长的合作关系,甚至成功地开拓客户,将其日常物流业务承担下来,建立真正的联盟关系。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信息收集,尤其是各种展会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潜在客户。
3.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影响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企业的青睐,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享有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的美誉。在欧洲,全年1290亿欧元的物流服务市场,约1/4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其中德国99%的运输业务和50%以上的仓储业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而在美国,物流产业的规模已达到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2001年美国前20名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净收入达93.4亿美元。美国的联邦快递,1995年营业额达到125亿美元;日本的佐川急便,1995年营业额达57亿美元。苹果电脑、通用汽车等就是依托第三方物流而达到近乎“零库库”管理,这种要求极大地带动了全球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根据入世协议国家对一些产业的政策将放宽,一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的规模与区域将扩大。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进一步增加,而跨国企业一般在规划建设之时就会考虑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不会规划太多物流设施,而准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同时,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会快速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会有较大增长,从而使物流量大大增加,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而且随着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也将更多地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改善或重新打造自己的物流系统,其物流总量将有超过10%的增长,这无疑又将大大促进第三方物流的需求量。其次,入世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层次将提高,需求内容更趋复杂化、多样化。大量外资投入我国市场,同时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不少外资会投到制造领域,对准时化物流和精益物流的需求将增多,以支持配合企业先进的生产方式。
尽管入世后随着跨国生产企业的进入,也会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会分去部分物流服务需求量,但总的来看,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带来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大大多于国际物流公司在我国的服务供应量,而这部分需求空间便会由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满足。当然,前提必须是我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
9.1.2.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者分析
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承担者是物流企业,是构成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目前我国对于物流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研究中往往将各种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混同起来,在此有必要进行一下说明。从定义来看,第三方是在供方和需方以外承担物流活动的专业组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不管是从事物流某一环节的功能活动还是提供几个环节或是综合性的物流服务,都可以视为物流企业,像传统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货代等从事单一物流活动的企业都是物流市场服务的提供者,都应算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一类。但从第三方物流的特征来看,又显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与第三方物流的要求不符,不是严格意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最多只能算是第三方仓储、第三方运输、第三方货代等类物流企业。但从发展方向来看,它们已具备了一些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的条件,如网点设施、专业人才和技能、渠道关系等,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转型是其必由之路,而且很多传统储运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的实践。在本书中将传统仓储、运输、货代、邮政等某一物流领域的企业统称为准物流企业,纳入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者当中进行研究。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中国将在2005年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国外物流公司甚至可以独资经营物流业务,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诸多知名物流公司。为了便于区分,在分析中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者划分为两类:一是内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国有或民营各种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
主要是指地区的商业储运公司,他们一般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并拥有自己的车队,在本地区提供基本物流服务和部分增值服务。虽然与其他地区的原兄弟公司有联系,但还不够紧密,尚不能成为网络。这类企业的仓库结构和设施比较旧,很多地方还采用的是楼库(4~5层)。这对于租用楼上库房的企业的进出库速度有所影响。由于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多数企业负担沉重。在管理方法和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上,多数企业还局限于传统、分离、单一的基本业务。但其收取的服务费用比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们也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客户的需求。个别的企业,随着不断的积累,也能做得比较出色。如成都的商业储运公司已成为多家外资企业(宝洁、飞利浦、纳贝斯克)在西南地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上海的商业储运公司近期还参与了联合利华在中国的投标。
(2)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
如中国邮政、铁路系统、中远(Cosco)、中储等。它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处于垄断或领先地位,规模都比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且物流设施比商业储运公司要好。虽然他们是全国性的公司,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除非是很大的客户,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这类物流企业一般都能提供全部的基本物流业务和部分的增值服务,但价格较商业储运公司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