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
作为后进入市场者,多是顺应市场需求和物流发展的趋势而建立的,而且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求得发展,必得优于传统企业之处,因此,新兴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是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要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规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新兴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代理模式。这类服务商的典型代表是宝供。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相近,但服务地域要广些,不仅仅限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无论在业务规模、设备投资,还是在价格上,这些新兴的内资物流企业,已开始具备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相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在当地市场的物流运作上,这些公司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在服务或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方面还略显不足。同时,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这些服务商在许多当地的物流作业也并不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同样,他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和收费也影响着他们的服务和收费。
(4)生产企业参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就是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也就是一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自己不做物流找别人来做。但也有一些生产企业参与3PL(第三方物流),特别是海尔、TCL等家用电器厂商。海尔的“物流推进本部”频频亮相于各种场合与媒体,也成为物流业界关注的亮点。海尔自己也认为,海尔的市场链要求物流推进本部成为服务集团的第三方,服务对象从集团内向集团外转移,该部门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移,发展成为3PL。海尔将把物流业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除海尔之外,其他一些生产厂商也对外表明了向物流市场进军的雄心。生产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不在物流服务上,但其规模庞大的货源使得一些专业物流企业愿意与其成立合资公司,这些合资的企业物流公司能否成功转变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是目前许多物流管理专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2.外资或中外合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
虽然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目前这类外资物流企业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他们在物流行业中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新设备投资(特别是IT方面)、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这些企业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跨地区的服务。但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而且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个别的企业已渗透到内地,如宝隆洋行的物流网络,已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另外,由于要负担他们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外籍员工),他们的收费水平也是较高的。
在中国物流市场上拼杀的跨国物流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在空运、快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豪、UPS、TNT和联邦快递等快递公司,另一类则是以海运为主逐步向综合物流发展的巨头,代表性企业是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和美集物流(APLL)。据不完全统计,单进驻深圳的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包括:世界排名第二的物流企业EXEL公司、货运量名列世界第三的近铁公司、全球排名前六位的TNT公司、亚太地区最大的物流企业日通公司等,此外三九株式会社、邮航(YUSEN)物流公司等也早已捷足先登,分别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深圳建立了辐射珠江三角洲及内地的物流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外资物流企业并不拥有运输车辆、仓库等物流设施,它们主要是提供代理服务,通过转租、联营等方式寻求中方物流企业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闲置资源,降低其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但另一方面,其中方合作伙伴的能力、收费以及双方的沟通,也会给外资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收费水平造成影响。这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宝隆洋行(EAC)、英之杰(Inchape)、海陆(Sea-Land)、新科安达、马士基、华商、大通等。
(2)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入世承诺,从2002年7月20日起,外商投资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7个省市经营相关的物流业务。允许境外投资者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形式投资物流企业;允许境外投资者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形式投资经营国际流通物流、第三方物流。
例如:2003年9月22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远)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简称“中远太平洋”,1199HK)发布公告称,收购中远全资附属公司中远物流49%的股权,作价11.8亿元人民币,其中7.34亿元将以现金方式直接注入中远物流,而中远仍持有中远物流51%的股权,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也将更名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从而使中远物流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成为中外合资企业。2004年2月18日,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据悉中远太平洋注资的7.34亿元人民币现金,将用于构建大型现代物流平台和重大物流项目投资。2003年10月底,全球领先的快递和物流公司DHL在上海宣布,未来5年内,DHL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将向中国市场新增投资2亿美元,以全力支持中国快递市场未来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许多大型航运公司也纷纷以“全球物流经营人”为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实现从单一海洋运输到综合物流服务的跨越,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9.2.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框架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环境清楚之后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位。迈克·波特提出定位后才谈战略,他提出三种战略定位:(1)以产品种类为基础的定位,即企业可依生产一个产业中某类产品或服务中其他的次要产品(或服务)来定位,他称这种定位为“以产品种类为基础的定位”(Variety-based.positioning)。因为这是基于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而以客户的细分来定位。(2)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位,即服务特定顾客群的所有需求或大多数需求。(3)以接触为基础的定位,第三种方式是以不同方式接触细分型客户。这类客户的需求虽然与其他客户差不多,要满足他们的最佳功能活动却不相同,可以依顾客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规模接触顾客,或提出任何需要不同配套的活动,以达到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
基于目前较多关于第三方物流书籍对于信息化战略、增值服务战略、业务战略以及资本运作战略已有较详细的论述,本章重点探讨第三方物流的人才战略、企业与区域物流整合策略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定位战略。由于本章后面主要探讨的是国内区域性、相对性的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本节中简略分析我国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9.2.1.资源战略
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主要表现在:首先,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方向。其次,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最后,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型企业实施战略资源,以供应链管理重构业务流程,构筑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就应把握资源转换方式,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9.2.2.联盟战略
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借助产权方式、契约方式实行相互合作,共同拓展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首先是物流资源的联盟:将中小物流企业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物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其次是物流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的联盟:根据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特性,在一定地理区域或一定行业范围实行物流联盟,形成高效区域运作体系。最后是与中小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联盟,通过组建服务协会,协调和指导物流企业与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的各种关系。
9.2.3.服务战略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依托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到“来自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把握三点:第一,必须依据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理念。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9.2.4.创新战略
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与中小企业实行有机结合,探索具有中小企业物流特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小企业数量大、面广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再次要创新服务,深入研究中小工业企业物流需求,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物流技术手段,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最后要创新制度,既要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9.2.5.区域品牌战略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确立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获取良好效益,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获得区域竞争优势。首先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创造物流服务的精品名牌意识。最后要强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建立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确保企业名牌战略的实现。
9.3.物流人才战略
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各大学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并在全社会开展了物流配送职业教育。不少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面的工作。反观我国情况,虽然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等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原因就是物流教育的落后。在我国高等院校中,2004年后将有70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而校企联合培养的物流人才也不多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企业也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物流,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针对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实践可以实施三级多体系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方物流人才战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
9.3.1.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1.拓宽现有物流相关专业
按照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拓宽相关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现有相关专业对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适应性。在制订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上,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物流素质教育和物流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
2.规范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工程专业
规范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工程专业,但在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上有较大区别。由于现代物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要求物流专业基础课程规范化与标准化,所以相关部门应引导编著权威性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3.加强物流案例教学
现代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流企业看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物流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和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物流案例的教学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实实在在为物流企业所用。
4.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
物流实验室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综合考虑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物流方案。
5.加强师资培训
由于原来培养物流人才的高校仅有几所,而现在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增加很快,因此许多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担当,物流师资的培养迫在眉睫。目前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教育部委托所进行的“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与“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骨干师资培训班”起到一定的作用。
6.结合各校特色,增强学生行业背景知识
各种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的侧重点不一样,要求高校注重学生行业背景知识的教育。当然这种需求的解决途径是校企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