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他许多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正是由于孔门弟子各类人都有,所以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孔子章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人性论上的根据。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气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既然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习气,那么,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
正是孔子的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古今以来,使中华许多寒门学子也能学习,从而走上了成才之路。
讨论:
(一)课内思考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思考:
材料一: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如汉代负薪痴读,遭妻戏谑,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如宋代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戏弄的吕蒙正等,都是平民出身。他们苦读诗书,寒薪茹苦,最后一举成名,成为读书人的楷模,留下了一段佳话。
材料二:2009年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样的学生多是农村考生。有媒体称,“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
“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有报道称,现在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的弟弟。(《长沙晚报》2009年3月12日)
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大学生招聘会参展单位:菜馆、面片馆、包子馆、美容美发店、网吧……;面向大学生招聘以下职位:导购员、沙锅师、饺子师、点餐员、传菜工、配菜工……;有学生劝同学去保安公司:“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能养活自己就成,别想那么多了。”
思考:
1.你怎样看待“读书无用论”?“读书”的“书”就是书本知识吗?
2.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才能避免“读书无用”?
(二)课外思考
请刚进大学校园的你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延伸诵读: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注释】
[1]束脩(xiū):脩,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原文】陈亢[1]问于伯鱼[2]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3],鲤趋而过庭[4]。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其子也。”
——《论语·季氏》
【注释】
[1]陈亢:孔子的学生,即陈子禽。
[2]伯鱼:名鲤,孔子的儿子。
[3]尝独立: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
[4]趋而过庭:快步走过庭中。
[5]远:不偏爱。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2],故进之;由也兼人[3],故退之。”
——《论语·先进》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
[3]兼人:好勇过人。
三、坚定信念学有所成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情境一:
学贵专一
在古时,有一个叫弈秋的人,他是当时很有名的下棋高手,其棋术很是了得。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带了两个人过来,让弈秋教他们下棋。上课的时候,有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老师章解下棋的知识,心里只想着老师说的话。但另一个人就不是这样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在听老师上课的样子,但看到有一只天鹅要飞过来,心里就在想:我要怎样才能射到它呢?这个人虽然与那个用心听弈秋章课的人一起学习,两个人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学习的效果却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要笨些吗?当然不是。原因是学习不专一,三心二意。所以学习需要专心致志。
情境二: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了吴国。
主题: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经典: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故不积跬[2]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7]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8]者,无昭昭之明[9];无惛惛之事[10]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11]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
【注释】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6]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7]躁:浮躁,不专心。
[8]冥冥之志:明确的目标,刻苦钻研的心志。
[9]昭昭之明:显著成绩。
[10]惛惛之事:埋头苦干做事。
[11]衢道:歧路。
【释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明确的目标,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强。”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评解: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会遇到许多坎坷,而你要真正开心、快乐并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始终相信,有坚定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获得事业的成功。
在《劝学》中荀子说明泥土所聚集起来的高山,可以兴起风雨;细水所汇聚的深潭,可以生出蛟龙;而累积善行,形成美德,可以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而具备圣人的心思品行。所以千里的路程,是半步半步不断累积出来的;江海则是由细流一点一低所汇聚而成的。又举蚯蚓为例,认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以及坚强的筋骨,但却可以在泥土上下钻动,吞食尘土、吸饮泉水,这是因为蚯蚓的心思能专一的缘故;相对于螃蟹虽有八脚两螯,但如果找不到蛇或鳝鱼的洞穴就无法安身,这是因为螃蟹心思浮躁。所以没有专一心志的人,就不会有显著的神明表现;没有专一心志的人,也不会有显盛的功业成就。
荀子告诉我们,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生动地说明了在学习上贵在坚持、不断积累的重要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意志坚决,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道理被人类智慧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中坚定不移的信念。
讨论:
(一)课内讨论
为什么说事业的成功是留给意志坚定者的。
(二)课外思考
1.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面对挫折,你应该怎么做?
2.最近社会上有很多浮躁的现象: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在青年人中相当盛行,进而有部分年轻人便走所谓“捷径”,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刻苦拼搏来获得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延伸诵读:
【原文】进学[1]不成则学杂,出事不成则事败。
——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注释】
[1]进学:做学问。
【原文】学者不患才之不赡[1],而患志之不立。
——徐干《中论·治学》
【注释】
[1]赡:富足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1]。惟能前知其当然[2],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3],是以得至于成功。
——苏轼《晁错论》
【注释】
[1]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也有洪水泛滥的巨大隐患。
[2]惟能前知其当然:只是大禹能够清楚事情会如何进展。
[3]徐为之图:慢慢地寻找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