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丰
【摘要】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认真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特点,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与学的结合中才能寻找出实际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自我探索和吸收他人的经验都是不可偏废的。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为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宏观经济现象提供了视角和工具,成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因此,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我国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大的解释功能给初学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这门课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课难学。有的认为内容大抽象,难理解;有的认为内容大多,难把握;还有的受上一届学生补考多的影响,害怕这门课,怕考不及格。诸如此类问题,反映了中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影响了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普及市场经济学的知识,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对于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加强教学内容上的修正,如引入本土教学案例,介绍非主流和最新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有的建议改进教学方式,如采用探究式教学,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在众多的论述中,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的观点针对性和可行性最强。他把“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不好学”的原因概括为4个字:多、难、生、远。“多”是指这门课的内容多,“生”是指对这门课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感到生疏,“难”是指这门课的内容难,“远”是指这门课所讲的一些内容远离中国的现实。为解决这4个字上所指的问题,方教授提出瘦身术、剔除术、整形术、移植术、系统展示、对比生熟、文-图-数结合等解决办法。作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的观点实际而有启发性。
要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唯有认真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特点,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与学的结合中才能寻找出实际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系庞大。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内容庞杂,流派众多,主流、非主流纷呈融合。作为教材,西方经济学就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微观七个方面的理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宏观的五个方面的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产品与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是不可缺的内容。如加上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要讲授的内容更多。二是实践性强。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问,它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要能够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证明,西方经济学在新的经济问题——新的政策主张新的经济理论或新的经济学流派这样的三部曲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对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经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是包容性强。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以解释人类的行为为己任,在不断开拓自己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与其他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产生交集,形成许多边缘学科。经济学的侵略性也赋予了自身更大的开放性,在用自己学科的思想改造他者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接纳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内容,使经济学有了更大的包容性。西方经济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条件。
作为高校的受众者,现在的大学生与20世纪后20年的大学生有了很大不同。一方面,受多年来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熏陶,现在的大学生开放性更强、容纳性更高,很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学习的机会成本上升,就业的压力增大,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更趋于实际和理性。从教学的角度看,现在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几个特点:一是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更多学生开始从市场的需要出发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许多大学生往往考虑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找工作是否有帮助,能否给自己未来的定位有更大的助力。学生往往忽视学科的系统性,只是依据自己对某门课的实用性判断,决定是否对这门课倾注更多的精力。二是轻视理论学习。出于对传统说教的反叛和受现代快餐文化的影响,不少学生讨厌理论,对感性的、具体的、操行性强的知识有更多的兴趣。他们认为理论学习沉重、乏味、无用,认识不到理论在学科中的地位,忽视理论思维,对理论的东西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是关心经济问题,有一定的经济知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的,现实中经济的无处不在和财富的诱惑,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经济现象予以关注。股市、基金、外汇、油价、房地产等经济热点问题以及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都吸引了很多学生自觉去了解、学习,在学习经济学这门课之前,不少大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知识,甚至对某方面的经济知识有较深的了解。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予以重视,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现在大学生的实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西方经济学”课程应该讲授的内容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想全面而系统地给大学生讲授,对非经济学专业而言是不现实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会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合理取舍就成为关键。在此方面,有不少教师进入误区。有的教师认为,传统的教材内容主要局限于一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只涉及主流经济理论,缺乏对非主流经济理论的介绍,显得不够系统、全面。因而在讲课时,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外,还应该大量讲授其他流派的理论,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有的教师认为,传统的教材内容落后、过时,应该把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理论加入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如公司治理结构、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现金拍卖、结构性商谈等。这两种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不现实也不科学。其一、在许多高校,除经济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能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时间往往很有限(大多在64个课时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一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教师能讲好、学生能吃透就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还要大量讲授其他流派的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思想,这是难于做到的。如果要讲授,学生可能因为知识量太大而消化不了,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的。其二、不管是原来的非主流经济学,如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等,还是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如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等,都是在对原有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进行部分或全部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清楚地了解一般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内在逻辑,才能从源头上弄清非主流经济学或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产生路径。在着重讲授理论的逻辑和它的经济学含义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说明,理论假设的改变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理论,从而让学生明白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
二、以案例为起点,通过形而上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
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的感觉是:抽象、难懂。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跟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对内容的阐述次序有关。一般教材对内容的阐述次序为:提出理论(假设-理论模型-结论及其经济含义),解释现实。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本来就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而“西方经济学”课程一开篇就给学生一大堆冷冰冰的理论,等学生耐心地把理论搞清楚,时间已让学生对解释现实失去了兴趣。以后每章如此,学生会失去耐性,结果是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所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讲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入手,从现实的案例开始,让学生感到亲切、容易理解。但从案例开始不同于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不是整堂课都围着一个或几个案例进行解剖。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例子中找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升华为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让学生不断在形成理论、解释理论、修正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养成理论思维的兴趣和习惯。
三、指导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
了解理论的适用范围,形成对理论的正确态度
首先,指导学生分析每个理论。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理论中找出它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明显和隐含的假设、分析工具。其次,指导学生比较不同理论。让学生找出这些理论共有的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像理性人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了解这些假设和方法对于理论成立所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些假设隐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到认识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再次,指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去观察经济问题和分析经济问题,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来研究经济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的概念、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了解限制我国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明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和前景;分析我国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认识到经济理论、经济学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局限性,明白开放的经济学、实践的经济学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5(09)
[2]方福前.新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如何“中国化”.学术月刊,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