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的能力发展过程来说,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同时,反过来,朗读又可以用来作为检查默读的手段。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朗读和默读又是各有自己的特点的。第一,朗读的特点在于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相互配合,默读则略去了明显的言语分析器的活动,读者看读物的时候,就同时理解了读物的内容,从而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因此,默读的速度大大超过朗读的速度。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采用默读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朗读是没有用处的,也不是说,朗读是一种坏的阅读方法。事实上,朗读和默读的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它们的功用也不同。朗读或者是为了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以便进行自我检查,或者是为了读给别人听,例如,朗读一首诗歌,因而要求读得精确而富有表情。默读主要是为了自己掌握读物的内容,因而默读更重于理解。人们在默读的时候,常常不像朗读那样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力求抓住主要的词和句子,力求跳跃前进,这又是默读比朗读速度快的原因。
写作能力的形成是和一系列因素相联系的。首先,它是以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的,特别是独白言语能力在写作能力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又是以掌握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一个人只有掌握了阅读能力以后,才能把注意力转到领会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方法,从而学习如何取材、布局、选择词汇,如何使写作重点突出,如何使写作合乎语法、修辞的要求而更富于表达力等等。再次,写作能力和内部言语的发展,特别是言语意识(即对言语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活动)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写作之前必须预先考虑作品的组织结构,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如何用字遣词,而这一切都要求内部言语的积极参加,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言语意识的发展。
初入学儿童还不会有意识地进行写作,还不善于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更不能根据读者对象的特点来考虑自己写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在语文课中,我们必须耐心地引导儿童自觉地以言语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学会善于使用和组织词、句子来表达思想,力求使自己的言语能为听者或读者所了解。所有这些工作,是从口头言语、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必经的准备阶段。
小学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如下的三个阶段。首先主要是口述的阶段,如口头造句、看图讲述等等。口头叙述是书面叙述的基础,必须加以重视。其次是过渡阶段。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过渡:一个是从口述向笔述过渡,即把口述的内容写成书面的东西;一个是从阅读向写作过渡,如模仿作文(读了一篇《我们的老师》的文章,也模仿着写一篇)、改写或缩写(读了一篇诗歌把它改写成散文)。最后是独立写作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在于:要求儿童独立地考虑、计划写作的进行,如主题、选材、布局、选词等等。
在刚刚独立写作的时候,常常是受外部事物的逻辑支配的,如叙述一件事或一个活动时,总是“后来……后来……后来……”。随着儿童言语意识的发展,写作就更多地受作者内部逻辑,即写作本身的逻辑所支配了。
先想后说或先想后做,对有关自己所要说的、所要做的思想活动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活动。换句话说,内部言语的主要特点在于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作为思考对象。例如,儿童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必须先考虑怎样回答;在作文或做书面作业的时候,必须先考虑怎样写或怎样做;在演算习题的时候,必须先考虑运算的层次、方式方法等等。
学前晚期儿童,已初步表现出内部言语的萌芽,但很不发展。初入学的儿童还和学前儿童差不多。学龄初期儿童的内部言语是在学前时期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在学校教学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新的生活。这时,无论是在上课时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或者在课外完成书面作业,都需要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说或再做,这就促使儿童的内部言语迅速地发展起来。
学前儿童还不善于把言语和行动分开,还不会在行动之前通过内部言语来想一想。这个特点,在初入学的儿童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有经验的我们都知道,初入学儿童的困难之一,就是不善于把我们的言语指示当做动作的指针,不善于在我们指示之后,先想一想再说或再做,例如,在上体操课的时候或抄写的时候常常这样。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习活动和作业都需要预先听我们的指示,都需要自己先想一想,才能说或做,这就把儿童的言语和儿童的行动逐渐分离开来,使儿童的言语对儿童的行动逐步起着自觉的调节作用。
内部言语也和书面言语一样,是在口头言语,即在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学前儿童主要是以出声言语作为自己的思维的物质外衣的。儿童在入学以后,出声思维仍然是可以常常见到的,出声思维便于对思维本身进行检查,同时,它又是过渡到无声思维的重要环节。无声思维是以内部言语作为思维的物质外衣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发展儿童的内部言语能力,亦即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我们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后,不要性急地要求儿童仓促回答,而应该使儿童有想一想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如何去想(当然,有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是不要多想的)。在要求儿童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或完成一些困难的作业的时候,应该先用一些例题(例如,算术)让儿童先进行出声的思维(回答我们的提问或同学间互相商量),然后再转入无声的思维。
内部言语的发展也是和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书面言语永远需要事先加以思考,如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说,等等。因此,一方面,书面言语可以促进内部言语更快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内部言语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使书面言语越来越完善。
内部言语的发展又是和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内部言语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活动,即抽象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另一方面,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又给内部言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内部言语不断向前发展。众所周知,学习越复杂,思维越复杂,就越需要复杂的内部言语活动。
由此可见,内部言语的发展,是以儿童的口头言语的发展、书面言语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儿童的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智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学龄初期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声思维阶段。初入学儿童还不善于考虑问题,这时,主要是通过出声的思考和回答我们的问题来培养内部言语能力。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最初,在比较容易而简单的问题中,培养儿童在出声思维的同时,学会短时间的无声思维,这时我们常常提醒儿童:“想一想。”以后,就以通过向儿童提出比较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要求儿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思考,与此同时,内部言语也就具有了更加复杂的性质。
第三阶段:无声思维阶段。在我们的教学影响下,随着儿童学习内容的复杂化,随着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要求日益提高,内部言语从一个年级到另一个年级就日益复杂起来,它在儿童的有意识的生活中也就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内部言语的发展不是在小学时期就全部完善了的,在人的以后的各个时期,以至终身,都在不断地发展着和完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