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教育的最佳时期,成人又是儿童一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成人不能因为情感而失去了教育后代的良机。正是因为重养轻教,使一些成人忽略自己儿童的‘特点,没有把儿童教育好,去滋养了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气。
美国的遗传学家比德尔说:“我们的教育体系错过了大好的良机,因为人们忽视了儿童发育中最敏感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儿童的学习能力。我们必须倾听儿童们的要求,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幼儿时期重养轻教,实际上是错过了教育儿童的良机。
五、交往是一种分享
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了。
——洛克
交往并不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交往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现代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但也有人依然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渴望交往而不懂得交往的人表现出他的儿童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交往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交往有如生活的阶梯,倘若人们不懂得交往,那么就只能是观望生活世界,而不能体验生活世界。由此,让儿童学会交往和理解交往的目的十分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儿童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及工作。与人交流包括关心、聆听、合作、分享等。它要求儿童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都是适用的。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与他人交往。
据统计,一个科技人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上的时间要占该课题总时间的50.9%,实验后的研究时间占32.1%。在这83%的时间里,他要不断地同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计算室以及各级管理部门打交道。如果没有社交能力,他就很难得到其他人的了解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在对一些儿童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中仔细观察了这些儿童们是怎样生活的:哪些儿童喜欢与人交往,哪些儿童喜欢独处,并对这些儿童的学习进行了跟踪调查。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儿童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哈特教授通过分析认为,从小善于与人交往的儿童,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融洽,而且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一些面更广阔的知识。
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儿童在入学以后,不仅能够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与老师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儿童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成人要重视培养儿童与人交往的习惯。
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儿童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儿童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每个儿童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的肯定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儿童们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这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因此,每个成人都要重视儿童的交往问题,加强正确的引导。培养儿童乐观的性格。乐观的儿童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成人首先要让儿童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儿童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成人要告诉儿童,要树立信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成人在平时可以鼓励儿童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教儿童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儿童自信地面对同学。
每个儿童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一样的,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不实际的。成人应该教育儿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某个儿童在家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那么其他的儿童是不会喜欢他的,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个性培养还是离不开成人平时的教育。
儿童要养成与他人交往的习惯,就要让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成人应教育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体活动中,应教育儿童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成人应该教育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成人还应鼓励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儿童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鼓励儿童带同学回家。成人要鼓励儿童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儿童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儿童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成人的热心会让儿童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儿童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儿童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成人也可以邀请邻家儿童来家玩,让自己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北京育英学校搞了一个有趣的活动叫“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儿童到其中一个儿童家里去生活一天。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仅儿童们非常喜欢,家长们也非常乐意。儿童们对去别人家住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会跟其他儿童一起学习、娱乐、买菜、做饭。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不要规定儿童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该允许儿童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儿童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儿童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让儿童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儿童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的问题。儿童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儿童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儿童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儿童年龄相仿时,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教给儿童一些交往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儿童非常讲究个性,要想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成人可以教给儿童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儿童得到同学的友谊。这些交往技巧有: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不对别人说粗话、做不礼貌的动作。儿童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帮助可以打开友谊大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不为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与人交往要注重给予,而不凡事注重回报。
不无故打断他人的讲话,要认真听他人说话,不心不在焉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情;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打听别人的秘密和隐私;真心诚意待人,讲信用,不欺骗说谎;不用捉弄、嘲笑方式吸引别人注意,这样反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别人,不因为自己的某些特长而处处炫耀自己;与他人说话,尽量讲一些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不独自一人说个不停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同学之间交往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物质往来;不对自己的成绩得意忘形,要体谅他人的感情;学会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到集体交往中来,组织大家围绕一定的主题交流。
这些交往技巧能够帮助儿童与人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交往的习惯。教给儿童分享的习惯吧!儿童将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快乐!许多成人习惯于过度溺爱儿童,把儿童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成人看到的儿童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儿童。他们不会关心成人,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儿童是值得成人焦虑的。
如今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成人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儿童的爱心枯竭、泯灭,成人不仅要爱儿童,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儿童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儿童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成人与儿童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成人在爱儿童的时候,应该教儿童学会与人分享。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游戏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非常少,儿童们缺少了室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天真活泼的童心受到了抑制,形成了“自我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这极大地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
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儿童兴趣的培养、情绪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正是交往,才使儿童有了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并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价值观念,学会认识别人和评价自己,渐渐地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倾听他人的心声是儿童必须具备的美德。倾听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巴金
所谓分享,就是把自己所喜欢的、热爱的东西分给他人,与他人一起享受。这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含义。分享对于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起着决定作用,它影响着人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社会上生存。当人们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人们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而那些只习惯于独自享受,在为自己谋利的过程中,不顾别人利益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共事的。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升华,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当今的生活中,分享,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分享,是团队工作的需要,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的表现。
学会分享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儿童将来能否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儿童从小就有分享的意识,经常有分享的行为,体验过分享带来的挣扎、犹豫、忍耐、克制和坚持,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看到了分享给别人带来的愉悦,儿童慢慢地就能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学会发自内心的分享,成为一个乐于分享、习惯分享的人。
为儿童营造分享的氛围。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询问小学生们:你妈妈爱吃什么?你爸爸爱吃什么?你爱吃什么?结果,90%的小学生答:爸爸妈妈爱吃鱼头鱼尾,我爱吃鱼身。小学生们不懂得成人的良苦用心,还以为爸爸妈妈真爱吃鱼头鱼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