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成人对儿童的关爱。可是一旦这种关爱升级为溺爱,就养成了儿童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坏习惯。所以,成人有必要为儿童营造分享的氛围。从儿童小时候起就注意培养他把好吃、好玩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家中的食物、用品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儿童独占。又如:为儿童树立榜样,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让儿童感受到给予的快乐等。这些小事都会为培养儿童的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这些行为都无声地鼓励着儿童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样的儿童也会有人愿意与他们分享。
引导儿童与人分享。儿童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引导、启发、教育。成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告诉儿童该怎样做。许多儿童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成人应该充分了解儿童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成人应该让儿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使儿童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从而让儿童自愿与他人分享,并且给儿童创造与人分享的机会。当儿童在感受到真实的分享时,别忘了鼓励和夸奖,以巩固、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对儿童每个慷慨举动都要表扬,得到表扬后,儿童会更加投入。因此,在儿童有分享表现时,要多多进行肯定和鼓励。
给儿童分享的实践机会。在生活中,成人应该多为儿童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过生日等机会,让儿童与同伴一起玩耍,并鼓励儿童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快乐。事后,成人可以告诉儿童玩得高兴的原因,在于和同伴一起分享了他的快乐。如果你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以后你与同伴玩时,他们会乐意和你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另外,成人也可以常提供儿童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儿童进行分配。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儿童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成人。人的心理是受环境影响的,儿童如果长期“独处”生活,不接触任何儿童,不仅使儿童脑子里没有“他人”的意识,而且没有同“他人”交往的习惯,更没有同“他人”交往的技能。这是比较危险的一种倾向,对儿童的未来的发展有严重的桎梏作用。
专家就伙伴问题对小学生进行调查时,不少儿童都说,是成人“不许和某某小朋友玩”。说到理由多是某某小孩爱骂人、某某小孩太贪玩、某某小孩学习成绩不好等。从成人的想法来说,这样做也许有其理由。但要知道,人是丰富多彩的,儿童们的伙伴也各有特点。成人应鼓励自己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并同时注意观察儿童们的言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学习小伙伴的长处,摒弃儿童及小伙伴身上的短处,让儿童学会交往并因此取得进步。
成人要相信自己的儿童能在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扩大接触面,学会交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一般而言,随着儿童不断长大,他在自己伙伴身上将会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
六、儿童的礼貌与修养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洛克
诚如洛克所说,礼貌是一种行为的语言,因为在人的交往当中大多都是从礼貌用语开始。有人认为,礼貌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礼貌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因此,儿童需要有关礼貌的教育。但我们说,礼貌首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要让礼貌的表现扎根于人的内心,这样礼貌作为语言才不虚假,反而会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及此,人的礼貌行为才会尊重生活,而在人的生活当中才会人人尊重礼貌。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礼貌待人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相比较其他规范来说,礼貌的约束性要小些;相比较专业技能来说,礼貌的实际应用又不那么突出。但是,如果缺少了礼貌,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受到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正如列宁所说的“礼貌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仅仅因为一个小节的礼貌疏忽,便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相反,一个有礼貌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认可、接受,既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使自己变得十分愉快。学会礼貌,我们会觉得生活是和谐、有趣的,成功也会因之变得不再遥远。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与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遗憾的是,礼貌常常被人们视为小节而忽视。但在我们认清了礼貌的价值和重要之后,就不能再等闲视之了。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礼貌,一方面要加强内心的修养;另一方面要从小节做起,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礼貌绝不仅仅是一些刻板的虚文假套,它是一个人修养和品位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表征。一个懂礼貌的人肯定更会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认可,不管他是成人还是小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因此,一个不懂礼貌的儿童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的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想使儿童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成人就应教儿童从小讲文明、懂礼貌。
教育儿童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有没有文明礼貌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貌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儿童做人的“身份证”,是儿童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儿童的文明礼貌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儿童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儿童。
培养儿童懂礼貌,应从家长自身做起。因为儿童的礼貌语言、礼貌行为都是来自对成人的模仿。成人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儿童。如果家长平常都不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儿童要讲礼貌,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
可见,成人良好的礼仪是对儿童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成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就能够让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所以,成人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为儿童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比如,见到熟人应主动用“您好”等文明语言来问候和打招呼;和长辈讲话要用尊称和敬重的口吻,即使在背后也不能当儿童面对长辈指名道姓;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入席,并注意饭桌礼仪,同时告诉儿童不能私自开始吃饭,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能高声喧哗、乱夹和乱丢食物等。
生活中,有些成人为了不让儿童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儿童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儿童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
不要认为儿童小,就能够掌握在成人的手里,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空间。现在生活中,很多成人在儿童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儿童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儿童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儿童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儿童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儿童很害羞;儿童认为客人是成人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成人需要的是引导儿童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儿童实在不想打招呼,成人不应该强迫儿童,等到儿童平静了以后,再告诉他:“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也希望他能够热情欢迎你呀。”让儿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对个别青少年学生缺少文明礼貌行为的责怪声,在一些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不良行为,真是屡见不鲜。老辈人瞧见了会说,“这儿童缺家教。”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成人有责任教自己的儿童学习一些社会公共礼仪。成人带儿童到公共场合时,可引导儿童学会与人礼貌交往,比如,不要大声喧哗;买东西要排队,不插队,不乱挤;乘车时遇到老弱病残人士以及孕妇和抱小孩的人,要学会主动让座;无意中做了冒犯别人的动作,要及时主动道歉。
七、开放的创造之门
我们应该鼓励儿童的主动精神,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领导他们,引导他们的兴趣。
——克鲁普斯卡娅
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因为人是大自然的创造物。人类又具有社会属性,因为人又是社会的造物主。显然,人具有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从儿童时代就已经开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失的目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源于创造。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并不仅是为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儿童懂得利用创造力来改善现实的生活。所以,我们要为儿童敞开一道创造之门。
家长应注意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儿童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儿童自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周围世界去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虽然只是单纯的感觉,却也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正由于这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就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儿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庸才,被时代所抛弃。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创造力是儿童成长的生长点,善待它就是善待儿童的生命。保护并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第一步。创造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学校的、社会的,当然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则是创造力培养的摇篮。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生活中,只要家长做有心人,创造一定能让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儿童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儿童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
例如,有个5岁的儿童问爸爸:“开电风扇有风,能使人凉快,你为什么不把窗关上?关上窗风跑不出去不就更凉快了吗?”于是,父亲给儿童讲明电风扇吹风与气温和关窗与否的关系,接着问儿童:“风有什么作用?”儿童的想法很多:把树叶刮掉、吹火做饭、放到屋里使人凉快……尽管儿童的回答看似可笑,但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发散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却有好处。
因此,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儿童要创造性地提问,并给儿童以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在于鼓励儿童对问题提出更多的答案。
创造离不开想象,儿童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性思维才会萌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进步的东西,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成人应尽量发觉儿童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进想象。比如,儿童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对于儿童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平整机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