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说,生活环境与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将产生影响。儿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其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使在相同的生活环境里,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成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儿童所面临的不同生活方式等,都对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变化,包括性格的塑造等等。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情感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对儿童日后的行为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我们说,在现代社会中,情感环境对儿童十分重要,那些缺少关怀与照顾的儿童会对他们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假使没有良好的情感氛围,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更没有儿童所需要的伙伴,那么,这个儿童必将在心理埋下巨大的阴影,同时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家庭是儿童情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幼儿园这个情感环境。我们说,幼儿园也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情感环境。儿童在幼儿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环境,同样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譬如,许多儿童有更乐意跟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等。不论教育的条件如何,城市里的生活儿童与乡村中生活的儿童都需要一个好的情感环境。虽然,教育的差异可导致儿童认知水平不同,但相同的情感环境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我们所说的三个层面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都十分重要,因为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正是因为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对环境中的教育作出简单或片面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承认自然赐予我们的感官认知与环境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承认环境由人的感官认知直入儿童的心理。这是自然与事实所决定的,而维系这一事实与儿童心理的就是情感环境。
我们已经知道,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只是外在因素。假使这个外在因素对儿童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的积极因素也就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自身发展得以实现。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外在动力需要教育的影响与儿童心理的自身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倘若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者消极因素影响了儿童心理,那么,我们说这就是环境教育因素与儿童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平等。
如何消除环境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使得环境教育与儿童心理之间没有产生矛盾,那就需要积极地改善环境。尤其是情感环境,这是人为创造的主观环境,它需要社会与个人积极不断地努力调整心态,使得儿童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这一情感环境。因此,在儿童心理和人为事物的相互作用下,或者在儿童不断的积极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与生活就必须向儿童提供由儿童心理所引起的需要,这样就会避免儿童的心理发展或心理状态与环境之间产生矛盾。
我们还要知道,环境随着儿童的成长需要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当儿童心理与环境之间产生不和谐因素时,这个因素不仅在儿童与事物之间产生,它还在儿童的心理需要变化中产生。当儿童的心理不断积极活动时,环境也需要在儿童心理的积极变化中产生积极因素,否则,儿童心理与人为事物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隔膜,而儿童心理的积极活动与环境之间没有产生积极因素。亦即儿童的心理发展缺少了环境影响的这一重要环节。
从儿童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受到了或积极或消极的环境影响。儿童在心理成长的活动中不断地与生活环境发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变化。这种心理的成长变化既有积极的、和谐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矛盾的一面。如何从消极走向积极,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问题。此外,环境教育所造成的种种外部矛盾,很容易转变成为儿童心理的自身矛盾。这是儿童心理和现实事物之间互动所产生影响的使然。在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儿童心理与现实事物的矛盾,必须要由情感环境所需要的教育来解决。
我们说,关注环境对儿童心理所带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只能从儿童心理的自身矛盾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来觉察。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不论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还是儿童心理的自身因素,我们都必须及时地有所察觉,然后将这种心理反应转化为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从儿童生活的细微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有关。假使一个儿童始终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生活,那么,他的心理活动必然局限于当时的生活环境,心理上不会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成长。因此,我们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的成长环境也需要及时地转变。尤其是儿童进入学习的年龄阶段,有必要扩大儿童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生活、学习的环境不能局限于家庭与学校这样的单一式的环境中,还应该给予更大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大自然的事物,有助于儿童对生存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保持一个长期的心理健康状态。
儿童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一定会对生活环境产生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结果得自于生活环境的给予和对儿童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环境是否对儿童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以及儿童如何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主要是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儿童的需要就是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体验。这种体验是由儿童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给予所反映出来的。儿童的心理需要是因为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譬如说,儿童对新鲜事物好奇,就容易产生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就是儿童心理需要所产生的。此外,儿童的心理需要也与物质环境的要求有关。譬如,儿童对食物和水的需要,以及儿童对玩具的需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需要大多与物质环境有关。但其实,儿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心理上的需要极为丰富。为此,我们说,在环境的教育中,仅仅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需要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因此,我们说,儿童的需要总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当儿童身边的事物发生改变以后,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将随之改变。所以,我们要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是什么,以及儿童心理需要的变化。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反映了儿童心理的健康状态,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直接反映的结果。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种种需要以后,才完成了他的心理建构和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接近我们认为的心理成熟。当儿童的生理发展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处于稳定状态时,儿童的成长才具备了成为成人的基础。我们说,儿童早期的心理发展处于稳定时,有益于儿童后来的心理发展。因此,儿童的早期环境教育不能忽视。
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儿童心理上的需要总是向前发展的。这种向前发展的儿童心理变化,是从对生活环境的否定和肯定过程中得到的。因为,我们已经说过,儿童在环境中的需要总是否定过去已有的需要,而满足日益增长的新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儿童的心理建构包涵了对往日心理需要的否定。譬如,当儿童进入学习的适龄阶段时,儿童的心理需要就会随此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儿童过去的心理需要已然发生变化,新的心理需要开始产生。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上来说,儿童就是在这种环境的需要中成长的。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儿童心理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儿童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的自身动力。当儿童心理需要的自身动力产生以后,儿童的这种需要就离不开环境的外在因素。而与儿童生活环境有关的教育就是先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因素着手,也就是给予儿童相应所需的三种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我们说,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这是环境主导的主要条件。而当给予儿童生活的适宜环境以后,再从儿童的心理变化来转变儿童心理所需要的生活环境。
为此,我们说,儿童的环境教育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屈从于外在的形式。尤其是情感环境,这个环境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很重要。因为,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情感环境才真正能够产生主导作用,尤其是对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之间的维系,都需要情感环境的支持。因此,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新的需要,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环境。
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始终不变的就是情感环境。其他的环境因素都会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心理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这一层面来说,只有保持相应的情感环境,才会调动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情感环境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直接环境。而其他的外在环境只能通过认知和思维的转化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儿童情感环境的重要因素,没有这样的根本认知,或是忽略了儿童的情感环境,就必然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说,成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情感关系,就是儿童生活中的情感环境。当成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影响到儿童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发生方向性的转变。譬如,成人之间的吵闹与我们对儿童的责骂等,都是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环境中产生的。而这种情感环境的影响必然是消极的。它容易使儿童的心理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等坏的心理因素。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要转变坏质的情感环境。诚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我很快发现,人是环境的动物,同时我又感到,人毕竟也改造自己的环境,他们自身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态度改造环境。”儿童的生活环境因需求而转变。但我们说,按自己的态度改造环境,就是情感环境的转变。
此外,我们要申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是儿童生活的最主要的环境,而城市的复杂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早在现代社会之初,卢梭就说过:“城市是坑害人类的陷阱。经过几代人以后,人种就要消亡或退化,应该使人类获得更新,而可以更新人类的,常常是乡村。所以,将你们的儿童送到乡村去,他们在那里自然而然地使自己得到更生,并且恢复他们在人口过多的城市中受污浊空气的影响而失去的精力。”因此,我们说,儿童适时体验乡村生活也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距离自然环境已经越来越远。这势必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社会与儿童之争
人类的社会状态不过是个人对抗整体,整体对抗个人的斗争的继续,这种斗争是随着原始状态下腐败的开始而开始的。
——裴斯泰洛齐
在我们现代社会,已然没有自然人的存在。我们是以现代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就是生存在社会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程序中的一员而存在的。按照西方启蒙主义的说法,我们生为自然人,但很快随之成为了社会人。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契约的生灵。那么,儿童同样是社会契约的生灵么?我们说,儿童同样是社会契约中的生灵,儿童的教育就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成人更接近自然人的状态。
总之,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诚如裴斯泰洛齐从教育的角度所认识的那样,人在社会的状态永远是个人与整体的斗争。那么,儿童在社会当中是否也具有个人对抗整体的特征呢?答案显然不能否定。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儿童之间关系日益紧密。这不得不使人们开始关注社会与儿童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说,现代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儿童的生活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儿童生活的社会性既包括儿童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同时也包括社会与儿童之间的契约性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显然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公共关系。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儿童必须认知他所生活的社会,以及将来会成为怎样的社会人。此外,我们还要了解,处于社会当中的儿童是怎样看待社会事物的,儿童的社会视角与我们成人之间有哪些不同?这是儿童教育处于社会层面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就现代社会来说,社会与儿童心理之间存在着很多必然性。这其中包括社会的发展、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对教育方向导引等因素。可以说,现在的儿童就是在社会种种条件下诞生的。譬如,我国孕妇趋往异地或异国生养儿童,就是社会条件下的非正常现象。总体来说,当儿童降生下来之日起,他就将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之中,并将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展现日后的人生。在这种社会契约关系中,他们将扮演有限的社会角色,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固定特点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