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精妙、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非凡。欧美等发达国家把“舌头、金钱、电脑”并列为三大法宝。语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借助桥梁可以建立发展不同的关系。好的语言技巧会让你的人生如虎添翼。语言是一门艺术,成为语言的“艺术家”,你会发现,生活从此豁然开朗。
语言法则1
想让别人乐于和你交往,就多说风趣又机智的语言
说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方法与管道。在一个团体里,说话得体、妙语如珠的人,必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处处受人欢迎。尤其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说话得当,可以增进人际的和谐。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说让人觉得风趣又有机智的语言,才能调和人际间的关系。在一个团体中,有一个说话充满趣味的人,可以化解紧张的气氛,增加快乐;可以让严肃刻板的生活,显得洒脱自在。
在社交中,谈吐风趣的人往往取胜,说话干巴巴的人在社交中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巧妙灵活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宾主尽欢。在出现意见有分歧的难堪场面时,诙谐便可成为紧张情境中的缓冲剂,使朋友、同事摆脱窘境或消除敌意。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
著名诗人莫非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举办学术讲座。诗人讲到自己的诗作时,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亦如此。”这一哲理性的话语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诗人笑
了笑,接着说:“一次不成功不要紧,再努力!”说着,装着用力的样子走上讲台,继续他的讲座。诗人的妙语,既化解了尴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轻车熟路,很善于交谈,人人都喜欢与他交朋友;而有的人却处于无人可谈、无话可谈的难堪境地。归根到底,你的言谈趣味性决定着人们与你交往的兴趣。
也许你会想:我天生就缺乏幽默细胞,我是一个谨慎严肃的人,我不喜欢把工作的事当成笑话说,我是不是就一定没办法让人喜欢和我交流呢?其实,说话的风趣并不是肤浅地把每件事都说成笑话,那样反而会给人造成油腔滑调的负面印象。说话有趣,是让你把一些常见的、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语言,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包装表现出来,重点是要有新意。
古人有诗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更添黄鹂四五声。”在众人熟悉的绿阴如画的景色中,又传来黄鹂的欢快叫声,别有一番情调,更能吸引人心。
在平实的言谈中,巧妙地渗入一些新的东西,就能使我们的言谈充分体现迷人魅力和积极影响
(1)旧瓶装新酒
一些取得较好表达效果的语言格式,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如果我们用旧瓶装新酒,便能借助旧格式而使新内容产生新鲜感,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平时说话,当你想表达某个概念或看法时,可以尝试不去使用人们所熟悉的说明方式,使用成语或故事的时候,赋予他们新的含义。例如,中国古代对妇女有“三从四德”之说,传说胡适由于多少有些惧内,便在朋友面前宣传他对夫人的新“三从四得”。“三从”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大说错了要盲从。“四得”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2)反其道而行之
与人们的习惯思维、常识认知等相违背的,一种非常规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制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可以令对方的谈话兴趣指数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数倍。如松下幸之助提出一个观点:“吝啬就是创造新价值。”他认为:吝啬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个贬义词,但吝啬的本意是将自己的一切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人们往往只从消极的、非生产性的角度去想象吝啬的含义,而没有从积极的、生产管理的角度去发展吝啬的内在精神。当代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往往取决于企业的“吝啬”程度。这种说法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在震惊之余产生共鸣。
(3)巧比妙说,生动形象
有人说话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比喻。比喻的特点是生动形象,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有外国女子问辜鸿铭,为什么可以一夫多妻,却不能一妻多夫。辜鸿铭说:“见过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哪里见过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这话虽然是强词夺理,却也显得振振有词。有学生问芝诺说:“老师,你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样谦虚?”芝诺回答说:“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这些话就是因为说话人巧比妙说,才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自我解嘲,幽默风趣
有哲人说过,认识自己的可笑其实是一种智慧。因为自我解嘲往往是把自己的短处、缺点由自己展示并加以夸大和突出,通过这种展露,表现出你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坦荡广阔的襟怀。
法国的丹纳曾经说过:“一切典型永远可以推陈出新,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只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创新,就能使我们的言谈永葆生机和活力。
语言法则2
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别人才会对你好
感倍增
培根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墨子的学生问墨子:“话是说得多好,还是说得少好呢?”墨子说:“你看田里的青蛙,整天叫个不停,却没人理他。而公鸡每天只在天快亮的时候才叫一两下,人们都很注意它。可见说话不在多,而在于说得有用,说到点子上。”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同感,心理上的共鸣会让人瞬间消除防备,敞开内心。无论你说话多么生动活泼,妙语连珠,如果说的都是对方不想听的话,那只会让别人远离你。要获得别人的接纳其实有一条捷径,就是揣摩对方的心意,说他最希望听到的话,他自然会觉得找到了知音,好感倍增。
美的语言就像一条小溪,一路流淌到别人的心里去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据说,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高等教育,她经常说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她的情商一定很高,这种独有的天赋让她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永远那么慈善温柔,颇具亲和力,无人能够替代。这种贴近他人内心的能力,使戴安娜成为整个英国最受人喜爱和欢迎的女人。
世界上有许多聪明的人,会说许多聪明的话,但是,聪明的话说出来不一定贴切,不一定说得让人欣慰,不一定说得让人心存感激。其实这样的话都是些非常简单的话,可惜简单的话并不是人人懂得该怎么说。
与人交谈,有时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如果说话投缘,就会“言逢知己千句少”,给交际架起绚丽的彩虹。
与人交谈时,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去呢?
(1)选择合适的话题
人们交谈时通常是由开始讲话的人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然后转向另一个话题,因此选择合适的话题便十分重要。如果选择的话题能被大家接受,谈话便会顺畅地进行下去。人们因职业、个性、阅历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也有所不同。而且,有些人的兴趣、爱好还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年轻时对垂钓感兴趣,而到了晚年,却爱好养花种草。而你若知道你的交际对象对某方面感兴趣,你与之交际时如果先谈些与其兴趣有关的话题,对方就容易向你打开话匣子。
(2)根据别人的性格特点说话
平时,我们面对的交际对象性格迥异,有的生性内向,不仅自己说话比较讲究方式方法,而且也很希望别人说话有分寸、讲礼貌。因此,与这样的交际对象交谈时,要注意说话方式,尽可能对其表现得尊重和谦恭些。也有的交际对象性格比较急躁、直率,讲话犹如拉风箱般直来直去,同时,也不太计较别人的说话方式。所以,与这样的交际对象交谈时,要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
(3)根据别人的潜在心理说话
话要说到别人的心坎上,就要注意揣摩你的交际对象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说的话与对方的心理相吻合,听话人就乐于接受,对你大生好感;反之,你说的话就会使受话人产生排斥心理。有位生性高傲的处长,一般生人很难接近,他的生硬冷漠面孔常使人望而却步。但是他自己很看重自我形象,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有位外地来的办事员听说了他的脾气,一见面就微笑着扔了一支烟说:“处长,我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处长是个爽快人,办事认真,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外地人格外关照。我一听,高兴极了。我就爱和这样的领导共事,痛快!”处长的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接下去谈正事,果然大见成效。
(4)根据别人的不同身份说话
我们在生活中要与不同身份的人交际说话,因此,针对不同的身份,所选话题也应有所不同,即要选择与之身份、职业相近的话题。比如,你在旅途上遇到了一位老农,如果你把话题引向现代女性的美容上去,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倘若你说:“大叔,今年的收成咋样啊?每亩地的玉米能收多少?”这样,就能激起老农与你谈话的共鸣点和兴奋点。
欲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说话时除了采用上述种种方式以外,还要注意“避人所忌”。
第一,伤感事不说。与别人谈话,要留意别人的情绪,话题不要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比如,当你的交谈对象正遇到某种打击,情绪很沮丧时,你与之交谈,对方又不愿主动提及伤感的事,你最好回避这类话题。
第二,尴尬事不说。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之事时,你若与之交谈,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一令人尴尬的话题。比如,别人正遇上提拔升迁没如愿或者某项奋斗目标未获预期的成功等,你若不顾别人的主观意念而主动问及此事,那么,你的交谈对象就会因此陷入尴尬,进而对你的谈话产生排斥心理。
总而言之,与人交谈时,说话方式上既要“投其所好”又要“避人所忌”,如果能较好地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就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就会使你“言到成功”。
自我检查
如果您发现周围的人不愿意与您交谈,那您就要检查一下您在选择话题方面是不是存在问题。检查的方法如下:
以一星期为限,尽可能记下您与人交谈时所选择的所有话题。如果有的话题重复出现,在话题后面记下次数。这样就得到一张您选择的话题的清单。
检查出现次数较多的话题,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别人总是跟您谈这样的话题,您想不想听?
(2)如果不想听,为什么?
语言法则3
比起反对者,人人都会选择喜欢赞同自己的人
人际关系像花朵一样,需要不断地浇灌才能开放。同样,培养人际关系,也需要双方相互赞赏。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认同。巧妙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赞同别人的艺术”。每个人都喜欢赞成自己意见的人,当你向对方述说你和他的共同经验或想法时,对方自然而然会对你显得亲近起来。
人类有对赞同的基本需求,赞同无一例外会令人感到舒适。它使人感到被接纳、被需要,努力得到了认可。认识到我们应当表达对周围人的赞同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不能只是埋头做事,还要表达对他人的兴趣,你会发现,任何人都需要被他人欣赏,而不是被视为理所当然。
对别人引起你共鸣的观点坦率而真诚地表示赞同,会给人知己之感。处处抬杠和反驳则会给自己树敌。比起那些不赞同自己的人,人们更喜欢赞同自己的人。
在你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出像“赞同别人”这样一个简单技巧能给你提供如此之大的帮助了。如果你没有学会赞同人们的艺术,你很可能不能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
如果说“我同意”是橄榄枝,那么“你错了”就是手榴弹
有位员工每次在与上司讨论公事时,只要双方意见产生分歧,就会
和上司互相争论。于是在各自坚持己见、针锋相对的情况下,他与上司经常不欢而散,几次下来后,不但工作效率低落,也使得他和上司的关系逐渐恶化。
工作中在谈论问题或做出某项决策时,发生意见分歧、各持己见、互陈利害是常有的事。但如果各执一端的一方或提出反对意见,那么时常会引起人们心理上复杂微妙的变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轻易地说出“不”字,容易造成谈话双方情绪的对立。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