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另指出路
其实拒绝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己不参与的情况下,帮对方把问题解决,拒绝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售后服务”,为自己找好下家。当你对朋友或同事的要求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乐意接受的时候,你可以采用另指出路的办法,以解决问题。在说“不”后立刻补偿,为对方寻找替代方案,介绍别人,说明那个人比你更有实力,更适合,并主动帮他联系。始终扮演协助的角色,帮对方解决问题,让对方觉得你还是关心他的,感觉你是在为大局着想,同样非常感激你。
(5)拖延回答
直接的拒绝既然可能伤害对方,不如采取拖延时间的方式,让对方自己感觉到你的拒绝,这样的办法好于直接地拒绝。比如有朋友说:“明天来我家吧。”可是你不想去,如果直接说:“我没空,不想去。”肯定不合适。不如说:“明天不行,下次吧。”产生的效果更好。
(6)借口推辞
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推了你不想去做的事,即使这个借口带有欺骗的成分,只要不会伤害到对方,也是一个可取的办法。比如你的朋友请你吃饭,在席间要求你帮他做一些事情,你知道自己做不到,可是毕竟又吃了这顿饭,等于欠了对方的人情。“真不好意思,我认识的人已经调职了,恐怕帮不了你。”这样,对方既知道你的拒绝,又不会觉得没面子。
回想一下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别人,不管有没有,以后你都可以按照以上几点方式尝试一下,这样你就学会了如何拒绝别人,这不仅能让你的人缘变得更好,还能显示你的修养。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语言法则6
说话之前要先想清楚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现实生活中,许多因词不达意、语言尖刻抑或“刀子嘴豆腐心”而惹人生厌者比比皆是。正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一个人缘极佳的人,是决不会想到什么说什么的,他们往往善于察言观色,看事说话。所以,与他人谈话时,每句话要在心里转一转再说,特别是涉及到对他人的评价。可不要小看这些,有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句话,使得你和他人的距离可远可近、和他人的关系可有可无。
不经过大脑而说出的语言,就如同未经修剪就送出的玫瑰,伤己伤人
张挺在某国家机关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
有一回,自己部门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张挺感觉如何时,张挺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有点艳,根本不合适。”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很尴尬。因为,张挺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比如说该同事就是比较臃肿。虽然有时张挺会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
可很多时候,她照样说让人接受不了的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儿去征求她的意见。尽管这样,如果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给说出来。
最后,在公司里几乎没有人主动答理她。
如果你常常因为说错话、得罪人,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那么你在沟通能力上就必须有所加强才行。
不论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场所,良好的沟通都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有了良好的沟通才有机会和他人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当然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写信、电子邮件、小卡片、谈话等都可以,不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谈话。谈话也是要讲技巧的,如果只是随口说说,想到什么说什么,那这种方式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因此,无论您与谁交往,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伤害别人。如果您对别人有什么看法或者成见,说话时应该三思而后“语”,不宜心直口快,语气应该和风细雨,不应该含沙射影。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那位老教师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说了一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摩擦,在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虽然可能因为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为人处事而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却不能乘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无论如何,还是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美好想头给人家,而不要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加油。
当你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注意场合
说话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之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2)换位思考
在我们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所以要避免说错话才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说那句话。为了避免发出不当的批评,你说任何话,都该先想想自己想说什么、该说什么。说话之前,应该善于换位思考:对方愿意不愿意听自己说话呢,如果愿意就说,不愿意还是免开尊口。在要说出口之前,先想想看:如果别人对我这样说,我会作何感想?我的批评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多花一些时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就不会说错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了。
(3)失言时立刻致歉
勇于认错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旦当你发现自己的言语伤害到他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厚着脸皮不肯道歉。每个人偶尔都会说错话。可是自己一定要察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然后马上设法更正。留意他人的言语或其他方面的反应,藉以判断是否需要道歉。如果你确实说错话了,就必须立刻道歉,勇于承认错误,不要编一大堆借口,以免越描越黑。
看事说话
大事,清楚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语言法则7
要获得他人认可,没有任何事情比适当的说话时机更能起到作用
生活中,有时候在不同的时候说同样的话,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孔子曾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浮躁;应该说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没有见识,不会察颜观色。孔子讲的,就是根据时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所以说,怎么样选择说话的时机,也是说话的一门重要的艺术。
在适当的时间说出适当的话,不但使说出的话加分,也能给对方留下舒服的印象。在与人相处中,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他的话就很难打动他人,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时机是分寸的调和剂。摸清这种调和剂的真义了,你对说话时机把握的能力也就得心应“口”了。
如果有一个人家在办丧事,处于无限悲痛之中,你就不能以要求的口吻叫他去干这个,或是干那个。如果某个工厂的老板因为使用新工艺,但却没有获得成功,正在无限懊恼的时候,最好不要再毫无保留地去评论这个新工艺,必须等对方后悔之情淡漠以后再去说明其中原因。如果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而你还反复不停地议论参加这次竞争的不明智,那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
适当的说话时机是生活中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当你想要获得他人认可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适当的时机更能起到作用。
我以前一直都想学跳舞,可是母亲不同意,说是怕耽误了我的学习。每次我跟她提起,不但得不到答应,反而招来责备。后来,有一天,母亲的一个同事王阿姨带着她的女儿来我家玩,两位母亲聊到小孩子的教育上来了。王阿姨看了看我,忽然问妈妈说:“你们家婷婷身材这么好,你为什么不送她去学跳舞呢?依我看,她绝对是跳舞的好材料。”母亲怔了一下,马上笑着说:“我正打算送她去学舞蹈呢!”我听见了,马上对妈妈说:“妈妈,我先跳一段舞给你看好不好?”说着,我马上表演了一段偷偷从电视里学来的舞蹈,赢得了妈妈和王阿姨的热烈掌声。第二天,妈妈真的带我去舞蹈班报名了。我之所以“进言”成功,全在于抓住了一个好时机。
所以,为了使自己说的话能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请一定看准说话的时机。
说话时机是由说话时的情境来提供的,即说话时的自然、社会、心理、语言等。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必须注意:
(1)时空环境
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空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空环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注意说话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情况,不要违背、超越它对你的限制。有位商人受同事妻子委托;劝说该同事戒酒。一天这位商人正在酒馆里喝酒,刚好那个同事进来,于是这位商人马上劝告说:“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疯,谁也受不了!”那个同事听了气愤地说:“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钱,我就喝,谁也管不着!”说着便掏钱买了菜和酒,赌气地大喝起来。这位商人劝告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所选的时间、地点不对,造成了说话内容与说话时机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换个场合相劝,也许会成功,至少不会使对方误解或反感。
(2)随机应变
某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休息时坐在研究室里边喝茶边议论现任所长的毛病,并商量如何调动工作的事。突然,所长推门而入,两人急忙住口,都感到很尴尬。这时,一位研究员倒了一杯茶,递给所长说:“这是我新买的‘龙井’,你尝尝,我们正在品茶呢。”所长接过茶一起品评起来。这位研究员的随机应变恰到好处,不露一点破绽,就使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同向发展,同步同趋。
(3)成事不说
公司或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评价,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无论你认为这些建议和想法对公司有多大的好处都要坚持不说。但是在公司决定以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你的职责,决定事情是公司领导的事,你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位和存在价值,不要给出超越职权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受到伤害的是你自己。所以说要在事前,而不是事情已经决定了以后。
学英语学说话
TACTFUL,“巧妙”这个英文单字,若把它拆开则七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T(Think before you speak)——三思而后“言”
A(Apologize quickly when you blunder)——失言时立刻致歉
C(Coverse,don?e698t compete)——和别人沟通,不要和别人比赛
T(Time your comments)——挑对说话的时机
F(Focus on behavior-not on personality)——对事不对人
U(Uncover hidden feelings)——了解别人的感觉
L(Listen for feedback)——聆听他人的回馈
有位专门从事说话研究方面的人士提出了20道培养说话能力的问题,可以作为我们训练说话能力的借鉴。这20道问题是:
(1)我是否口齿不清?
(2)我的声调是否悦耳?
(3)我是否见了别人就觉得好像无话可说的样子?
(4)我是否在某些人面前就有很多话说,而在某些人面前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呢?
(5)我是否遇见别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只有再三地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呢?
(6)我是否喜欢与他人发生争执?
(7)我是否常常被人认为“固执”呢?
(8)我是否常常忘记他人的姓名?
(9)我是否常用一些不太文雅的俗语?
(10)我是否狼狈地看到自己的话使人产生反感情绪?
(11)我是否能运用不同方式来对不同对象谈同一个问题?
(12)我是否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谈话题材?
(13)我是否常说些别人禁忌的话题?
(14)我是否在话中不注意尊老敬贤?
(15)我是否没留意自己跟人谈话的态度?
(16)我是否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17)我是否不能引起别人的发言?
(18)我是否不能使谈话很顺利地进行而不中断?
(19)我是否能够很自然地改变谈话题材?
(20)我是否不知道在何处结束我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