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72400000008

第8章 试析唐代边塞诗中唐人的战争思考(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以自己亲历边塞的切身体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深刻揭示唐代边防政策的弊病,他的《燕歌行》一诗,就以政论的笔调表达了他对边塞战争的理性思考与分析:“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诗歌赞颂守边士卒的献身精神,同情他们久戍边塞、忍受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痛苦,大胆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边将的骄奢淫逸和朝廷的用将不当。这首诗歌虽然是反映边塞战争的,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深刻剖析造成战争失败的根源,将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在唐代其他诗人的笔下也有不少有关战争的哲理之思:“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王勃《陇西行十首》其九)“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高适《李云南征蛮诗》)“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李商隐《汉南书事》)这些高度概括的诗句,充分反映出唐代诗人思虑精深的战争思考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刘商《行营即事》)生逢内忧外患时代的中唐文人襟怀难展,偃蹇困顿,面对国势衰颓、烽火不息、飘摇动荡的时局,他们比初、盛唐的文人更多地感受到了沧桑之变,炎凉之苦,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边疆的烽火硝烟,然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勃发盛唐文人立功边塞的那份热情,虽然中唐也有不少文人士子涌向方镇幕府,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如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所言:“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多患的时代,敌强我弱的形势,使许多诗人在亲历边塞之后,更现实地把笔触转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上,转向戍边将士的痛苦和对边将腐败、朝廷昏庸的谴责上,这些边塞诗或曲或直,或自身或他人,具有一种特殊的批判精神。“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芦河。毳布腥膻久,穹庐岁月多。雕巢城上宿,吹笛泪滂沱。”(皇甫冉《怨回纥歌》其一)这首反映唐与回纥矛盾的边塞诗,借被虏妇女的愁苦倾诉,谴责了朝廷的腐朽无能。晚唐的边疆烽火连绵,征战不休,人们越来越厌倦战争,诗人的反战呼声也越来越高:“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汪遵《长城》)诗人以史为咏,在历史的对比中,表明自己的反战态度:当年秦始皇虽然筑起了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但最终难免亡国之祸,他根本无法与尧帝在三尺高台上迎来的太平盛世相比。诗歌借助史事否定了唐代帝王的穷兵尚武,肯定了以道德仁义治天下的主张。而有如此理性思考的诗人,在唐代还有不少,他们或由“千万人行无一回”的血腥事实,直斥朝廷的开边黩武:“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或从边卒的遭遇出发,揭露统治者“休明时”的谎言:“城上画角哀,即知兵心苦。试问左右人,无言泪如雨。何意休明时,终年事鼙鼓”(戎昱《塞下曲》);或以战争中幸存者的哀伤,反映百姓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张乔《河湟旧卒》);或由士兵与家人所蒙受的巨大痛苦来展现战争的罪恶:“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许浑《塞下》);或描绘战后骷髅遍野、日暮灰飞的阴森凄惨的景象,表达人们对战争的诅咒:“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二)这些极富理性色彩的诗歌,纷纷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否定了以鲜血生命和巨大牺牲为代价而发动的黩武战争,显现出唐代诗人成熟而理智的批判精神。

有史以来,战争就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它以暴力的形式满足或实现了战争发动者的征服欲和占有欲。战争也常常被一些人当作晋升的阶梯与捷径,而这种热衷战争的事功追求,是以众多士兵的鲜血和性命为代价的,它严重违背了人的生存本性,因此当唐代诗人跳出具体的征战,理智地思考边塞战争时,更容易认清战争中立功封侯的杀人本质,进而从根本上否定血腥的争战:“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已亥岁二首》),“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于濆《陇头水》),“将军夸胆气,功在杀人多”(张乔《赠边将》),这些充满哲理深思的诗句,如果站在敌我争战的角度,指责将军的杀敌立功显然有悖情理,但如果站在人性的高度来思考,它的揭露和批判就是异常尖锐而深刻的。那些从士兵角度来否定征战立功的诗歌,更反映出唐代诗人的冷静与睿智:“武皇重征伐,战士轻生死。朝争刃上功,暮作泉下鬼。悲风吊枯骨,明月照荒垒。千载留长声,呜咽城南水。”(邵谒《战城南》)诗歌以枯骨、荒垒、悲风、咽水的凄惨景象,烘托出轻生争功的战士朝暮而亡的悲剧结局,从而否定了舍身征战、建立功勋的事功追求,这是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后,诗人的伤心与悲叹。

阅读唐代的边塞诗,最可贵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边塞诗人在理性的战争反思中已抛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认识到战争不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不幸,而且同样将灾难降临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头上,双方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受难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王昌龄《宿灞上寄待御玙弟》)诗人们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同情与关心,表现出他们反思战争时的冷静与理智、良心与公允,仅就这一点来看,这些诗人的思想境界就明显地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晚唐诗人贯休的《胡无人行》便是能够代表唐代诗人这一思想高度的力作:“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空壳。边风萧萧,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将军既立殊勋,遂有《胡无人曲》。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诗人坚决否定那些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杀戮之功,强烈批判战争中肆意杀戮的行为,明确提出帝王应以恩德治理天下,重视“八表来宾”的民族和睦,而不应当斩杀驱尽,造成北方胡地的空无人迹。贯休在《塞上曲二首》(其一)中,还有“单于右臂何须断,天子昭昭本如日”的诗句,诗人借汉武帝之旧事,反对唐代帝王对外族的用兵,强调皇帝应如太阳般光照四海,对外族同样应施以恩德仁爱。这些立足民族团结和睦高度来批判战争罪恶的诗歌,在古代边塞诗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民族和睦才能兴邦。唐代诗人站在历史与民族的高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反思战争、批判战争,无情鞭挞轻挑战争的最高统治者,强烈谴责冒进贪功的将帅,同情饱受战争苦难的各族人民,他们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完全符合各族人民渴盼和平安宁的共同愿望。唐代边塞诗人的这种清醒与理智,也是值得后人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9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4.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5.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

同类推荐
  • 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

    本书主要包括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历代追求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古城的法天象地思想、古村的天人合一理念、古民居的天人合一设计、古园林的天人合一精神、帝陵布局与天人合一观、土地利用与天人合一观、水利工程与天人合一观、生物保护与天人合一观、古代科技与天人合一观、《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黄帝内经》的天道人道等内容。
  • 德国精神

    德国精神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说起别的国家,国人或许总是很容易说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说到德国的时候,国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褒扬。在我们的意识中,德国精神是和严谨、忠诚、顽强、毅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广告词。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国家,德国无疑有其伟大优秀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国人对德国的褒扬是有根据的。
  • 体育文化论

    体育文化论

    体育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和平、进步、友谊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四)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四)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这座红墙绿瓦、古朴庄重的古老建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它原为孔庙,后改为番禺学宫,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
  •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智慧创造着文明,知识丰富着社会,好像太阳和月亮,照亮我们绿色的地球。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不要抛弃我

    王俊凯不要抛弃我

    剧情不算太虐心,大家可以放心!曾经的我们难道在也回不去了吗,当初的你为什么要一声不吭的就走...
  • 寻影记

    寻影记

    她本是天庭小仙,却为了丢失的魂魄,毅然回到六百年前。六百年前人事纷乱,诸情环绕,为何事情的真相不止一个?对她情深意重的人,甘愿化为飞烟的人,期盼共守一生的人,都是那么痴情。而她心心念念的人,到底是谁?自己又是谁?
  • 非烟传

    非烟传

    神仙妖怪,搬山填海。却说那步家的小娘皮,手拿两把大砍刀,誓要将这天给捅个窟窿。那如谪仙般的掌教至尊,摘星拿月,却也还逃不过那女魔头的魔手。
  • 天行鬼

    天行鬼

    鬼的面具下,亲人、朋友、师徒?……对不起,请离我远点。修炼三年的罗开,本以为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存在……元素师、强者!企盼着从此不再是以前那个需要寄人篱下而生活的自己。可早已被注定的结局却由不得他改变,修炼?强者?结果却是远离自己而去的一切。超脱十大元素的黑暗,夜空中,我满头血发……疯了、悲着、摧残这一切!………………………血泊里,独自漂流着,鬼的旅途中……我……是否不该存活的存在……
  • 我们注定要互为彼此的远方

    我们注定要互为彼此的远方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让自己停止与青梅竹马相遇的脚步。她让她的好朋友去代替自己与他见面,本以为这事就这么结束了。可世界有时就是这么小,她自己在学校与他相见。他总是各种为难,各种讽刺那个真正的她,却喜欢上了那个代替自己见面的人。——我再也不拿一颗炽热的心去暖一个没有心跳的你。风筝厌倦了天空,我厌倦了你。——衬人心欢,衬衣心酸
  • 只为你给的繁华

    只为你给的繁华

    头上光环太多,外人眼里太过耀眼,照得角落里的她越发失色。男友残忍出卖,她险些遭遇车祸,就看见这个头顶光环的男人出现在她面前。他纵身在繁华都市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强势地霸占着她的心。而她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女人,躲闪中她始终相信,两人陌路天涯。多年后,再次相遇,她已经今非昔比,但却见到他一点点卸下了头上的光环。
  • 星寞

    星寞

    妖近自然,魔求自在,鬼重灵魂,怪擅体魄,仙欲长生,神喜和平,人通领悟。命运交织出的末路,谁又来剪断
  • 抗清根据地

    抗清根据地

    崇祯九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于同年十二月二日南下征伐朝鲜。次年正月,清朝灭朝鲜于南汉山城,迫其投降。回师途中,顺道攻克皮岛,斩杀明朝军民五万人,东江镇泯灭。朝鲜,东江镇,这两颗明朝用来拖住清朝的钉子被扫除,是明朝关外局势彻底恶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明朝灭亡的导火索。崇祯八年,陈玉麟意外穿越至辽东。抗清前线,因为有我所以不同。
  • 天尘冥

    天尘冥

    他,是临界的界皇子,是受百姓们爱戴的皇子,是南安国的武林盟主,是受武林中人钦佩的盟主,是耐世剑的主人,是让耐世剑百里挑一的主人,是邪瞳的拥有者,是具有皇室血统的邪瞳拥有者,是为了自己身边的人默默无私奉献的人,是哪怕牺牲也会为了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是武艺高强,却愿为自己女人平凡一生的人……
  •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如今的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而疏于管教。疼爱孩子是没有错的,而且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疼爱容易转变为溺爱,成为一种对孩子的伤害。而管教孩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过分管教孩子却容易使孩子形成叛逆孤僻的心理。这两种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呢?那就需要父母“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一书正是从疼爱孩子与管教孩子这两个方面详细叙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在对孩子疼爱的过程中管教好孩子,从而使父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疼爱与管教。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卓越地成长。《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由李建芳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