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力学系指借用物理力学的理论来研究语言学,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力的问题已经为语言学界所了解,而语言力学是一个新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系指除了用语音表达出的有意义的声音,还包括身势、眼神以及所驾驶车辆发出的喇叭声等等,总之,凡是和人类交际有关的语言符号都包括在内。比如你驾驶汽车在小道上奔驰,你看到前面有行人不让道,你突然用力揿动喇叭,发出刺耳的声音,使行人感到你在愤怒,尽管是喇叭声,事实上代表了主人的言语行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语言力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用不同力度的语言使对方作出反应,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位教师看到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而且不能按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作业,考试考得不够理想。这位老师就想鼓励他上进。但是这位教师对学生说道:“你以为你有小聪明就行?其实你不怎么样,耍小聪明是永远考不好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但结果并不如他的想象,这个学生反而丧失了信心,并且产生了厌恶学习的情绪,不愿意到学校去读书。另一位教师对一个相似的学生鼓励时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她对学生说道:“其实你是很聪明的,看来你没有考好的原因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如果你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然后,她就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结果这个学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就看出语言的力度,不同的语言力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目的相同,但用的语言力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即使是真理,真理的表达不同,同样会生出不同的结果。我们说医生对待病人要对症下药,教师对待学生也同样要注意到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苏丹流传一个故事,据说苏丹有一位国王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牙齿全都掉了,就找来一个大官要他详梦。这位大官说,“您很不幸,以后您每掉一颗牙齿,就要失掉一位亲戚。”他讲的是真话,可是这样讲使国王大为生气,认为他在胡说,就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国王又找来另一位大官,要他来解梦,他对国王说道:
“您真的幸福,这是一个吉祥的梦,这个梦告诉您,您要比您的任何一个亲戚更长寿。”他的解释事实上和前一个人的解释内容是一样的,可是他用了不同语言力度的语言,结果国王大为高兴,赏赐了他100金币。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不同的语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想和谐生活,你就要运用和谐的语言;如果你不想和谐生活,你当然可以运用不和谐的语言。
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不要注意别人态度,只要对就行。这是对交际双方的听者而言,而对说者就要注意语言的力度。因为注意了语言的力度,其结果就会大不相同,甚至于完全不同。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位老知识分子被送到北大荒去劳动改造。由于身体不好,他生活在死亡的边缘,他内心非常痛苦,因为他认为他自己是一个爱国爱党的知识分子,可就是被认定为反革命,不给他平反,这使他痛苦异常。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离世,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死之前听到国家的声音,承认他是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当时一位担任赤脚医生的知识青年知道他的希望,在最后一次为他看病时就对他说道:“你不用着急,昨天晚上公社党委开会,决定为你平反了。”这位老知识分子听后非常高兴,千声万声感谢党,并且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人世。这里我们看到和谐的语言使得这位知识分子怀着感谢党和人民的心情离开人间。虽然那位赤脚医生当时讲的并不是真话,但是他的话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不少人会感到心理有压力。社会舆论认为,有了心理压力就需要去找心理医生。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力度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压力。
学会运用语言来调整心理压力比找心理医生可能更加有效。比如,一位白领由于长时间的工作而感到心理疲倦,产生厌烦工作的情绪。这时就可以尽可能地从好的方面考虑,从积极的方面考虑,从光明的方面考虑,那么精神就会振作起来,心理压力自然就会消失。事实上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精神压力都是外力加上内因造成的。有了心理压力,就应当运用和谐心理的语言来消解压力。当然,在选择和谐语言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具有积极因素的语言,否则会造成压力的重叠。比如某人有一个弱点,他一再想改正自己的这个弱点,可是在某一个场合他又犯了,他便自我安慰地说“江山好改,本性难移”。这样他对自己重犯的错误有了解释,也消解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又犯同样的错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这里他所运用的语言是消极的,可能产生不断的重叠压力,造成更大更长久的压力。也就是说要用正面的和谐语言来消解心理压力。比如,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在一次旅行时自己的钱包被偷。
钱包既然已经被偷,就不大可能再找回来,心理自然是很难受的,如果一直难受,总是想着钱包被偷这一件事,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为了摆脱心理疾病形成的可能性,他就运用一句古老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吃一堑长一智”来消解钱包被偷的心理情绪,而且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他知道以后他应该注意保护钱包提防小偷,因为这次钱包丢失给了他一次教训。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运用什么样的和谐语言来调节自己或别人的心理。一般来说要用不同语言力度的语言。语言力和物理力不同,物理力是可以量化的,如运用公斤、公吨等等单位来计算。
而语言力是无法计算的,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计算语言力的计量单位,也没有测量语言力的仪器。因为语言力所作用的是人的心理,而心理的变化常常在表面上是难以发现的。我们不妨把语言力分为五等:A、B、C、D、E。A代表最强力度,B代表次强力度,代表中性力度,D 代表较弱力度,而E代表很弱力度。不同的力度对听者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这里C是指一种中性的力度,A的破坏力最强,E最具有说服力。比如下面所举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已经上课五分钟,一个女学生才走进教室。他对这个女学生可能说以下的语句:
A:你怎么迟到了!你知道迟到是丢脸的事吗?
B:你迟到五分钟了!学生要懂得遵守纪律。
C:你迟到了!下次要来早些。
D:你迟到了,赶快到你的座位上去听讲。
E:刚才我讲的内容你没有听到,等到下课我对你再补讲。
我们知道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尤其是女学生,又特别是内向的女孩子,何况现在又是独生子女。女学生迟到,她自己也感到很难为情,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就会使她更加难堪。如果语气过重,就有可能伤害她的心理。当然教师批评学生也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学生迟到,或者经常迟到,或者是屡教不改,可是,作为一个教师,主要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仅传授他们知识,而且要教他们为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如果要批评学生,而且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学生,就要考虑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语言力的语句,语气不仅不能过重,而且要带有鼓励的特点。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前面所举的例子。
A:你怎么迟到了!你知道迟到是丢脸的事吗?
(结果:(1)学生感到心理非常不满,尽管没有回答,愤恨埋藏在她的心里。(2)在教师的心理也留下了语言力的反作用力:感到自己对学生的话太重了,对学生可能造成伤害。他的心理也感到有些愧疚。)
B:你迟到五分钟了!学生要懂得遵守纪律。
(结果:(1)学生感到心里有些不满,但也知道迟到是不对的行为。(2)在教师心理留下的反作用是:感到自己没有运用教学法原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批评还嫌生硬。)
C:你迟到了,下次要来早些。
(结果:(1)学生感到老师的批评很合理,赶忙走到自己的座位上。(2)教师感到欣慰,因为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是得体的。)
D:你迟到了,赶快到你的座位上去听讲。
(结果:(1)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很关心,在惭愧中夹着欣慰。
(2)教师感到内心很高兴,因为自己运用了符合心理学的教学法。)
E:刚才我讲的内容你没有听到,等到下课我再对你补讲。
(结果:(1)学生对老师很感激,因为老师对自己的学习很关心。(2)教师感到自豪,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如此对待学生。)
当然,这是一个发生在理想环境中的例子,比如所提到的教师是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如果是那些根本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当然情况就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语言力学原则系指在一般情况之下或者在理想情况下的交际场里的行为,也就是说是在和谐社会里的交际模式。虽然语言力可能产生各种不同情况,如语言力会产生诱惑力、腐蚀力、逆反心理等等,但这些只是具体的力行为,而语言力学原则不同于言语行为。语言力学原则包括互换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合适性原则。
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各种不同的原则。
群体或者社区能否相处和睦,和语言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语言任何群体或者社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任何群体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个体与个体之间要保持思想与行动上的沟通和联系,才能形成有序与和睦的群体。任何群体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可持续发展以及能够合作的环境。实际上这种环境也才是群体和谐发展的方向。孔子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几千年之前他就提出以和为贵的理论。各个国家的先哲们以及各个宗教的创始人也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把“和”作为群体的首要目标和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也基于同一个道理。群体内部的和谐与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力度是有关系的。在人际交往中忽视语言力度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自然就难以达到群体的和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际之间的互换性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什么是互换性原则呢?互换性原则系指甲乙双方在交际场合的有礼貌的互动。如在路上甲遇到了乙,甲对乙说:“你好”;乙对甲也说:“你好”。这是最简单的互换方式,是有礼貌的与友好的互动。如果甲对乙说“你好”,而乙没有回答对方的话,也就是说乙没有参与互动,可以看作是不友好和不礼貌的。当然,这时甲应当对乙方为什么没有进行互动作出推理和得出结论:是否乙没有听到,或者乙的听觉有缺陷,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影响乙方的互动。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不参与互动是不符合互换性原则的。一个非互换的言语交际不仅可能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而且也可能导致和言语交际有关的某件事情的失败。比如甲是一名顾客,她对乙(卖菜的人)说:“这青菜多少钱一斤?”而乙忙于其他的事情没有回答。甲就有可能感到对方没有诚信,所以就去别处买菜,使乙失去了一次生意。这是由于乙没有符合互换性原则而使得这次交际失败。
在互换性原则里,双方可以有适当的夸张和个人的偏向,但这些都是以诚信和关联为基础的,而且夸张和偏向不能够过分,应当适当。如果不注意诚信,在一次互换里是成功的,而在下一次的互换里就有可能失败。如甲问乙:“这青菜好吗?”乙的回答是:“好,你放心,这菜没有农药。”结果甲发现菜里有残留的农药,那么乙在甲的心目中就会失去诚信,下次甲就可能到其他人那里买菜。为什么在这个原则里允许有适当的夸张和个人的偏向呢?因为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也都有其自己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人不可能像产品一样,有统一的样式和标准。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同样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程度上的不同。不发达地区的人会说一栋五层楼是“很高的楼”,而发达地区的人把八层楼也会说成是“一栋矮楼”。可见“高楼”和“矮楼”是相对的。因为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对语言的运用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有的时候夸张也不一定是真的夸张,但是在听话的人来说就好像是夸张了。
在互换性原则里还要注意交际过程中的对等性、和谐性、非竞争性以及诚信性。所谓对等性系指对等的互换。如你对他说“你好”,他也对你说“你好”,或者相当于“你好”意思的语句,更具体地说双方以相当的语态和内容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