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和谐性系指用和谐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因为从理论上讲,一个人要有心理上的和谐,这样就不仅能够做到自我和谐,而且能够做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当自己发怒时不要因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对别人的态度;同样在高兴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因为只有和谐的心理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们需要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互换性原则的语言。可以举一个经常发生的例子来说明。公安部门110常常接到不少恶作剧电话,严重地影响了公安部门的工作,甚至造成执勤的困难。应该说有些乱打110电话的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可是公安部门的发言人回答这个问题时却没有严厉地责备他们,他是这样说的:“首先我们要感谢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由于我们警方的力量有限,因此希望大家在报警的时候要有选择……”这样的回答就使用了和谐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而且对有些乱打110电话的人来说也会感到惭愧,即使他们一时没有觉悟,但是在多次以后也会逐步觉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再搞恶作剧。
所谓非竞争性系指在一般情况之下人们之间的交际是和谐的,自然是非竞争性的,至于在商务谈判和外交谈判中的语言就是竞争性的了,当然语言运用的情况就有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设想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之下的语言交际,是一般日常的交际行为,尽量避免竞争性的语言。
所谓诚信性系指人们在交际时所抱的态度应当具有诚信或诚意,如果抱定恶意来进行语言交际,显然不能成功。至于在交际过程中出现适当的夸张,前面也提到过,是允许的。
平等性原则系指在日常交际中言语交际双方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但是在任何一个社区或者组织里,由于人们的分工不同,地位自然就有不同。由于角色分工的不同,在工作中的言语交际行为就有不同。比如在有严格纪律的军队里,下级服从上级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是不能违背的。在家庭里,晚辈应当尊敬长辈。但是在路上或者在火车里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旅客,在旅客之间是没有上下级之分的,都是平等的,所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就需要遵守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包括一般的平等性原则和角色性特点。先看一般的平等性原则。刚才说在火车上大家都是旅客,某人对另外一个人说“你到上海去吗?”后者回答“是的,你也到上海去吗?”尽管第一个人可能在单位里是一位处长,而第二个人是一位普通工人,在旅途中这位处长是无权对别人发号施令的。如果在日常交际中没有注意到平等性原则,交际就会失败。不妨看以下的例子:在火车上,甲对乙说“你去打开水!”如果这里的乙是甲的朋友,说这句话是可以的。如果乙和甲只是刚刚认识,这种语言就是不适当的,不符合平等性原则。当然也要看具体语际环境。如果两人虽然不认识,但是交谈了一个阶段,两人已经熟悉,一人对另一人说“你去打开水,我来给你泡方便面。”这当然是可以的。在一般情况之下,每个人都要注意到日常交际中的平等性原则。
在讨论日常交际中的平等性原则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是角色性转变。不同的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交际往往会失败。在军队训练的时候,团长对下级士兵可以用命令性语言,但是在火车里不能用命令性的语言对待任何一个旅客。一位军官不能用命令性的语言对旅客说“你把窗户关上!”只能用征询性的语言对旅客说“(我身体不好,怕风)我想关上窗户,你看行吗?”
(1)你把窗户关上!
(2)我怕风,我想关上窗户,你看行吗?
我们把上面的两句话进行比较,不难发现(1)是不符合平等性原则的,而(2)是符合平等性原则的。用征询性的语言是平等性原则的一个特点,是对对方的尊重。在旅途中是不存在角色区分的,任何人没有权利用命令式的句型对别人讲话。(1)是命令式语句,不符合平等性原则;(2)用的是一种商量性的口气,也就是征询性的语气,符合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系指在日常交际场合应该并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是由于社区不同,日常交际可能转变成为角色性交际,角色性交际是否也要符合平等性原则呢?事实上角色性的交际场合和平等性原则并不矛盾,尽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尽管不同的角色在语言方面有一定的分别,然而不同的角色仍然要遵守平等性原则。
指挥官在指挥作战时自然要运用命令式的语句,但是在一般场合下指挥官对待下级仍然要注意用平和的语调,从平等的角度出发,这样指挥官就会更加受到广大士兵的尊敬和爱戴。任何上级如果平时对待下级都是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必然在广大士兵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不同角色的场合,如父母子女、教师学生、经理科员等等之间。比如,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是平等的,老年人不能倚老卖老,对待年轻人不能以长辈自居;同时,年轻人对待老年人更要注意用一些比较尊敬的字眼,如“您”、“您老”等等。相互尊敬事实上就是平等对待。任何角色不能强调自己的职业语言,军官不能说他的命令语气是职业习惯,刑警大队的警官们也不能强调自己所使用的审讯惯用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角色认同和平等性原则是相关的,是没有矛盾的。一般角色可以用上位和下位来表示。不管处于什么上位的角色都应该提倡民主,不能专制,不能独断独行。而不管处于什么下位的角色,也应该懂得什么是民主,不能对上级总是奴颜婢膝,这样只能损坏自己的形象。当然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角色具有因袭的特色。比如中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少特点都遗留到现在。在一些场合下级明明知道上级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他/她也不敢不听。上级总是用不平等的语言和下级讲话,而下级又总是在低头服从。这可以从清朝古装片电视剧中皇帝、大臣以及当时的不同角色在各种场合的对话中看出。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般的平等性原则转变成角色性原则,而角色性原则是以平等性原则为基础的。比如在执行任务时,不同的角色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自然在语言方面有差别,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同的角色必须要用不同的语气。在战场上,为了作战的需要,连长对士兵必须用命令式的口气下达命令。而士兵必须服从。
不仅在军队是这样,一般在正常工作时由于社会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语言交际就可能表现出非平等性。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任何组织成员就应该遵守这种游戏规则,否则这个组织就有灭亡的危险。其他如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上级对下级等等,也要遵守各自的游戏规则。在特殊的交际过程中会发生非平等性现象,不管怎么说,这类非平等现象的基础仍然是平等性原则。不同角色在言语交际时虽然处于非平等的地位,但是要注意遵守平等性原则。比如,连长对士兵虽然是下达命令,但是不能过于粗暴,乱发脾气,否则就会失去平等性的特点。
我们在一些当代军事小说里(特别在一些有关的军事片中)时常看到作者对基层领导和下级军官的描述,在言语方面过于粗暴,作者认为只有使用这种粗暴的言语才能表现出军人应有的气概和作风。但是我们从语言力学来考虑,这类军人虽然能够打仗,但他们绝对不是完善或完美的军事家,至少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着缺陷。虽然,人无完人,但是不能让读者有一种印象,以为军人就应该有这种作风,好像军官对谁都应该用命令式的语句。我有一位朋友是转业军人,他说军官对士兵的粗暴态度是军人的本色。其实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从人类正常的交际行为来看,这种粗暴的交际行为是不符合平等性原则的。虽然由于角色不同,语言的确是有所分别,这只能在命令句和严肃的态度中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粗暴的态度来置换。中国共产党许多高级将领对待下级士兵都爱护备至,没有见到过有谁喜欢运用粗暴态度的。
教师对待学生也同样如此,一句不恰当的话语就可以使学生发生不应该发生的行为。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由于教师不恰当的批评而使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的例子已经很多。教师在讲话时以为讲重一些没有关系,因为自己是老师。甚至于有些老师用一种自认为是幽默的话对学生进行讽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不恰当的话语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有一个本来很用功读书的女学生在一次回答问题时没有答对,教师就对她批评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回答不出,你真是一个笨蛋!”这位女学生听后,在她心理产生对老师的不满,表现出反抗意识。另外在她的潜意识里还会发生更为可怕的思想。她会从本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女孩子而变成为自认为是很愚笨的女孩子。可见平等性原则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的交际场合,人们不仅要注意互换和平等,还需要注意到语言的合适性原则。前面我们谈到过真理也需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真理表达不好就会造成大错。父母希望子女学习好,要子女用功读书,取得优秀成绩本来没有错。但是作为父母如何向自己的子女表达他们的想法就是一种艺术。有的子女由于不满家长的这种不合适的表达而出走、逃学,甚至于发生自杀的现象。可见,表达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语用学里学者们讨论过有关合作原则问题,上述情况就属于合作原则。语言力学认为,互换性原则实际上就体现了合作原则,因为既然参与了互换,就具有合作性质。
另外,合作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言表达合适的问题。虽然在交际场合中人们之间的互换已经达到了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的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只要表达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
这在外交事务上是很重要的。外交家的用意和出发点是好的,由于表达不合适而造成外交失败的例子是很多的。伊拉克战争和萨达姆的后果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和萨达姆的语言是有关系的,如果他注意到运用语言的艺术,就不会遭到打击,也不会使布什有机会发动战争。
关于合适性原则至少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了解对方的心理,二是要注意宽容,三是要从中庸出发。下面简单地讨论一下上面的几个问题。在熟悉的朋友之间是易于猜测对方心理的。但是在陌生的场合,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不了解,就要从对话中推断出对方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只按照自己主观的论断,就会错误地理解对方用意,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于造成更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下面的事件:一位在路上行走的路人无意踩到别人的脚,他没有向对方道歉,对方很不满意,就说道:“你眼睛瞎了!”当然对方的话是粗暴的,是不合理的。但是对方的这种粗暴的言语是由于他踩到对方的脚而引发出来的。当时就应该推断出对方不满,赶紧向对方道歉。如果不道歉,反而也用恶意的话中伤对方,如“是你眼睛瞎了,是你撞到我身上的”,这样就会产生纠纷,纠纷扩大后还会引起动手,甚至于产生人命案件。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如我国有名的足球老将徐福生就是走在路上和别人有了一点小纠纷,由于言语的不慎而被对方打死的。
如果双方在言语上注意合适性原则的话,就不可能造成悲剧:一个死去,另一个被送进监狱。
为什么要注意宽容呢?因为在日常交际中的言语行为都不可能是理想的,不可能进行得那么顺利,时常会发生纠纷,在产生纠纷的时候,只要有一方宽容另一方,就不至于把问题弄大。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曾经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创造了两个人物,他们原来是最好的朋友,就是由于一方有一次骂对方是“笨鹅”,结果闹得两代人打官司打了几十年。如果有一方宽容对方,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应该认识到宽容是解决纠纷的最好方法之一。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呢?中庸不是走中间路线,不是妥协,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庸之道从哲学来讲就相当于数学里的黄金分割法,也就是最优选择。比如服药,用开水不好,用冷水也不好,而最好的选择是温开水。中庸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们不能使中庸庸俗化。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同事突然在我面前大发脾气,说“你说你写过几本书,都是假的,你根本没有任何才气!我看你根本就不会当系主任……”我听后当然很生气,因为我没有对她讲过这些事情,而且她的口气就像文化大革命里的小将一样。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平心静气,如果我对她也同样粗暴,就会发生更大的纠纷。我和颜悦色地对待她,后来她认识到是她自己不对。
合适性原则还包括流行色、心理宣传以及广告等等。当然,这一些都属于集体性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不是影响一个个体,而是影响整个集体。比如广告就是典型的影响集体的语言,如果广告适合人民大众的心理,广告所宣传的物品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当然任何广告词不仅要符号合适性,而且要真实,具有诚信。
如果广告词很合适,很受群众欢迎,而所宣传的是虚假广告,仍然会受到群众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