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积石山麓,奔腾激越的黄河横穿其间,大河南岸绿树掩映,梯田环绕,小桥流水人家。大墩、梅坡、甘河滩,这里就是俗称的“保安三庄”,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保安族繁衍生息的家园。
保安族历史上曾聚居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饱尝沧桑的历史粉尘中,他们几经波折,从隆务河畔举族迁徙到积石山下崚嶒巍峨的积石山深处。清澈潺流的崖家峡、大峡、大墩峡三条溪水给保安人以灌溉之利,明代在此处曾筑有“积石锁匙”的城阙雄关,诗人李玑曾因此而留下“天险地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的佳句,司马迁《史记》中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的点睛之笔,更让人思接千古,神游八极,浮想联翩……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哺育了一个神奇的民族——保安族,他们勤劳而富有智慧,以坚忍不拔的超群毅力,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硬是把巉岩遍布的不毛之地,开辟成良田千顷,果树满畈,牛羊满山。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精美的一笔。
保安族是善于歌唱的民族,“花儿”就是他们心灵中绽放的俊艳的花束。“保安令”,就是保安族独创的一种花儿令调。一种花儿的曲令和一个民族缀联在一起,足以显示出这个民族的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好几位保安族优秀歌手,他们以美妙的音色和高亢的唱腔,在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倾吐保安族的心声,而今“花儿”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被保安族人民倍加珍惜,仅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境内就有“盖西坪花儿会”“尕护村花儿会”,以及附近的“孟达天池花儿会”“炳灵花儿会”。这些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花儿”,一年一度,周而复始,与山山水水一起,吟唱、赞美着保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什样锦把子铜刀子,银子(门)镶下的鞘子,黄铜打下的尕钎子,戴上身,尕小伙立马变了样了。”这首花儿表达了人们对保安族传统手工艺打造保安腰刀的赞美之情。
保安族腰刀的打造始于元代,盛于清代,如今,保安腰刀凭借其炉火纯青的传统工艺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远销国际市场。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安腰刀”现已成为保安族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的象征。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不仅塑造着他们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也浸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潜入到保安人的心灵深处,积淀为具有某种共同性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成为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遗传基因。
由马少青编着的《中华民族全书·中国保安族》,是一部全面反映保安族文化,兼具史料性、科学性的专着。我披阅其中的一些篇章后,感到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地展现了保安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书中从保安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交往、发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献及政治、经济、教育、信仰、语言、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岁时礼仪等几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和介绍,凝练而丰满。二是章节结构的安排合理、严谨和规范,便于人们系统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三是本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融民族性、知识性、学术性、科学性于一体,既有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可以作为介绍和帮助人们了解保安族的工具书,具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恒久的保存价值。从整体、全面、翔实地反映保安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开创性。
马自祥
写于西北民族大学
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