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族称族源
保安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10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的民族之一。保安族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与青海省接壤,总面积798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1.48万人,现有22个民族在此居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习惯上称之为“保安三庄”)和刘集乡的高李、肖家大庄村。此外,在柳沟乡的斜套村和寨子沟乡、吹麻滩镇,以及临夏、兰州、西宁、新疆等地,也有少量的保安族散居。
一、族称
保安族的先民们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省同仁县境内,那里历史上曾先后是古代羌族、藏族的聚居地。成吉思汗时,蒙古军队陆续进入西北藏区,其中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军队曾驻扎于隆务河畔。关于这支蒙古军队,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说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另一说他们是探马赤军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由于缺乏文献记载,难以考证。
明代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边防,也曾先后派兵在那里驻守。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明万历年间,朝廷又在同仁(原隆务镇)附近修筑了保安城堡,并设有“保安营”。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贸易往来、军屯、民屯、民族迁徙等原因,隆务镇附近逐渐形成了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情况。那时的保安族先民们曾聚居在同仁地区的保安(妥加)、下庄、尕撒尔三地,因此,当地有“保安三庄”的说法。住在这三庄的人也被称为保安人或保安回。也就是说,“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另一说为探马赤军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的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土族、撒拉族、藏族等交往、通婚,后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保安”系本族自称。
与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一样,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几乎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保安族的民族风俗与文化生活同东乡族、回族、撒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上保安人曾被称为“保安回”,还曾因其语言与蒙古语相似,被当作蒙古人。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于1952年3月25日由政务院批准,按照其民族意愿,以原“保安”一词为基础,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二、族源
保安族的族源可以追溯至元代。据成书于14世纪的《元史》《蒙古秘史》、伊朗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等记载,成吉思汗自1219~1225年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曾占领70多座城市和地区。每占领一地就把当地的工匠、手艺人强征入蒙古军队服役。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1227年蒙古军占领河州、洮州和金朝所属的积石州(辖现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同仁、贵德等地)。为了巩固这些地区,蒙元军队组建了一支由保安族先民工匠参加的“探马赤军”,派到现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驻防。他们亦兵亦工,仍然从事工匠营生。
到13世纪中叶,随着“西域亲军”的多次东来,青海同仁地区开放成为过往的交通要道,各民族在此共同生活,繁衍生息。元代以来,一些中亚来华的色目人和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藏、土、汉等民族长期相处、联姻。保安族的族称即来源于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亦称保安河)畔的保安城,族以城而得名。
相传,保安城最初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戍边屯垦军士修建的保安堡,明朝廷曾在此地招募土兵,驻守西山之巅。万历年间扩建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置都指挥,管理同仁十二族(即保安十二族)。
清乾隆年间保安增设营制,改属循化厅,改都指挥为都司,至此有了较为完整的行政建制。此后,不断从内地招募汉、回等民族兵丁驻防,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永久性的驻地。虽然其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大体保持了较为完整的行政建制。明末清初时,青海同仁的保安城地区已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四寨子”(又称四屯,即尕撒尔、年都乎、吴屯、保安),保安人聚居的尕撒尔、保安(妥加)和下庄三地被称之为“保安三庄”,住在三庄里的人自称为“保安人”。“保安三庄”以外均为藏族、土族部落,俗称“保安十二族”(意谓保安地方的十二个以藏族、土族居民为主的大部落)。传说在保安城内当时有保安、回、汉等民族杂居,多为历代“守边防番”“当兵吃粮”的“营伍人”和他们的后裔。城外有上、下两庄,上庄住有土族“五坊头”,下庄则纯为保安人居住,俗称“四坊头”(下庄的四个马姓家族),上下庄合称保安城外的“九坊头”。此外,尕撒尔除有保安人外,还有土族等民族居住;年都乎屯主要是土族,但也有少数回、汉、撒拉等民族杂居。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当时保安城内“番回”达百余家,城外有四屯,一千余户,由土千户统治。清雍正七年(1729年)土千户王喇夫丹与清政府对抗,川陕总督岳钟琪派兵进剿,将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设“把总”,改属西宁镇统辖。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管辖。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主的欺压,被迫东迁。保安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先是在循化居住数年,后又辗转至今甘肃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梅坡、甘河滩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从1930年起,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该地划为“两保”。
关于保安族的族源,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根据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中对保安族地区的调查资料和在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刊印的《保安族简史简志合编》中的观点,对保安族来源初步推测为:可能是以蒙古语族的人为主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一部分回、汉、藏等民族自然融合而形成。
第二,1984年8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保安族简史》中说:保安族的来源,可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蒙古族为主,和一部分当时在保安地区活动的汉、土、回、藏等民族人民,通过密切往来和自然融合而形成。
第三,1986年9月,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保安族各方面人士参与编写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中说:保安族的族源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后来与回、藏、汉、土(同仁土族)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保安族。
第四,1989年5月,由保安族人撰写,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保安族》一书中,着重说明了同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的观点。
直到目前,关于保安族的族源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保安族内部仍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保安族在最初形成时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底是来源于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还是来自西亚、中亚的色目人,抑或是四川、甘肃河州或其他地区的回族。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蒙古人说。保安族是元明时,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随西域亲军东来,最先在今青海同仁地方驻军垦牧,与周围的藏、汉、土、回等民族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据是:首先从语言看,保安语与蒙古语族诸语言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有45%的词汇和蒙古语为同源语词;其次从史籍记载看,元明时就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军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一带驻军屯田放牧;再次从习俗看,保安族善骑术、好枪械和摔跤,以及部分保安族人忌大年初一早晨洒扫、孩子哭闹等习俗都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
二是色目人说。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从13世纪起与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其主要根据是:首先,从宗教信仰看,元初驻扎在今青海同仁地区的西域亲军,包括被征调的青壮年男子、被俘的妇孺、随军的工匠、商人等都信仰伊斯兰教;其次,从经济方面看,保安族善于经商,这与当年信仰伊教兰教的色目人中的经商传统有关,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长的打刀工艺,与元朝蒙古军的西域回回工匠也有很大的关系;再次,从体质看,保安族体格健壮,多胡须,性格强悍,与色目人相似;然后,从饮食习俗看,保安族精于制作的油香、馓子、凉面等面食正是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最后,现代人类遗传学对保安族的体质特征、血型、DNA的研究成果表明,保安族来源于中亚细亚,与回族、东乡族、北方汉族的遗传基因接近,这从科技层面证明了保安族的族源为: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地方的回族、土族、撒拉族、汉族和当地藏族等不断交流、互动、联姻、融合,至明代形成了保安族。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保安族族源的各种观点,按本民族意愿和所能接受的观点,作者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古、藏、土等各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保安族的族源。总体上,可以将保安族的族源归结为“一主多元”型,“一主”即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来自中亚细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多元”即这些驻扎在隆务河畔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先民,在长期的戍边生活中,与不同时期迁入保安地方的回、土、撒拉、汉、藏等民族不断交流、互动、联姻、融合,形成了保安人的多元复合文化特征。
第二节人口状况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保安族的人口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明末清初,保安族发展很快,达1000多户,“由土千户进行直接管理”。到清雍正年间,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贾100余家,“保安四屯居民共约千户以上”。村寨相连,各族自成街坊,人来人往,已经呈现出相当繁荣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人口普查情况如下:
1949年,甘肃全省保安族人口为4356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甘肃省保安族人口为4949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甘肃省有保安族5055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保安族人口9027人,甘肃省保安族人口8322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人口801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保安族人口为12212人,甘肃省为11069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90.6%,占甘肃省总人口的0.05%,占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6%,其中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人口10564人。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年均递增21.99%。人口密度也逐年增加,已由1950年的91人/平方公里上升到1988年的202人/平方公里。而且各乡镇人口密度差别较大,大河家镇的人口密度仅次于癿藏乡,远远高于积石山县的平均水平。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保安族总人口为1.65万人,其中男性0.84万人,女性0.81万人,性别比为104.04%。与10年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保安族人口增加了0.48万人,增长率为41.27%,年均增长3.34%。保安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共有1.52万人,占保安族总人口的91.91%。另外,保安族人口只有在青海和新疆超过了500人,其余地区均不足30人。
在保安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4.40%;乡村人口1.41万人,占总人口的85.60%。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看,2000年统计数据少年儿童人口(14岁以下)的比例为33.71%,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为61.43%,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4.86%。与199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了3.43个百分点,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分别增加了2.08和1.35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0.06万人,文盲率下降了12.87%。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力人口为0.95万人,其中从业人口为0.94万人,失业人口0.01万人,劳动参与率为86.58%,就业率为85.84%,失业率为0.84%。从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4.26%,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8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