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审美方面,一部分“花儿”优美,一部分“花儿”壮美。优美的“花儿”在内容上主要是通过优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自然景物的描述来表现的,这类“花儿”塑造了许多柔媚、风韵、迷人、多情的楚楚动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也描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欣赏这类“花儿”,能给人以恬静、愉悦和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壮美的“花儿”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感情的炽热、浓烈,表达方式的直率、赤裸、粗犷和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上,特别是对美好爱情追求的“花儿”,具有一种昂扬的激情,压倒一切的力量和不可阻遏的气势,充满阳刚之气,给人以激昂慷慨,惊心动魄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二)“花儿”中的保安族文化
既然说“花儿”是保安族的百科全书,那么它必定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因此说“花儿”的演唱综合反映了保安族的文化形态。
首先,“花儿”中反映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形态。保安族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青海同仁地区时,所耕田地大多是沿隆务河两岸的川水地,只有沿山脚下的是旱地。妇女是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担任的是犁地、收割、运粮回家。下面的这首“花儿”就是保安族农业文化的形象的反映。
庄稼哈三犁者三耙哩,
买卖哈照本钱者做哩;
阳世上三说三笑哩,
穷光阴推的者过哩。
一对的犏牛拉犁地哩,
尕鞭子头顶上绕哩;
眼看着阿哥出门哩,
尕刀子心头上搅哩。
脊背里背的粪背斗,
叉叉哈捞的者后头;
见了尕妹没给头,
尕手里戳了把大豆。
这首“花儿”的每一段唱词中,都有与农作物以及农耕有关的歌词,像庄稼、犁地、背粪、大麦、芝麻、萝卜、白菜、韭菜、大葱等,都是保安族人民典型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产品,是保安族人民根植的文化形态。
其次,“花儿”所唱的内容跟传说故事反映出的内容一样,也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的商业经济文化形态。一首《出门人的歌》就体现了保安族人民外出经营的艰辛与磨难。
尕马儿拉的者柳林哩,
柳林里有什么草哩;
一口一个地出门哩,
出门有什么好哩。
连走了七年的西口外,
没去过循化的保安;
连背了三年的空皮袋,
没带过一撮的炒面。
西宁的大路上常走着,
碾伯的城儿哈弯着;
眼睛不见了常想着,
常走到大路上看着。
土黄骡子青骟马,
丹尕里拉石条哩;
这一回来了你站下,
一年里来几趟哩。
走了大峡走小峡,
七里峡,尕鹦哥飞上者过了;
千留万留的留不下,
你去吧,再不说艰辛的话了。
最后,“花儿”中对服饰、饮食以及居住习惯的演唱,同样折射出了保安族的伊斯兰文化形态。如关于服饰方面的“花儿”:
皮袄的袖子哈斜搭上,
十样锦腰刀哈挎上;
白天黑夜的巷道里浪,
七尺的身材豁上。
大马骑上枪背上,
高跟的马靴穿上。
对于女子的服饰,“花儿”中有这样的唱词:
青缎子鞋面斜搭上,
十样锦花草绣上,
小阿哥坐在地边上,
我亲我爱的疼肠。
大红的洋缎绷伞哩,
豆绿的礼帽配哩,
朵妹是牡丹我接哩,
阿哥是绿叶配哩。
关于饮食方面的“花儿”也是多得不胜枚举:
尕锅里煮的松州茶,
牦牛的奶子拉兑下;
青茶哈熬成牛血了,
茶叶哈煮成个纸了。
牛肉半斤葱半斤,
水粉哈捞给了两斤;
风闸不拉锅不热,
锅热时油炒个肉哩。
青沿的大锅里烙馍馍,
房子里青烟们罩了;
挤下的酥油拉拉里打,
曲拉哈抽抽里挂下;
豆绿的碟子里端馍馍,
菊花的碗里茶喝。
保安人大部分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有代表性的“保安花儿”有“保安令”“大眼睛令”“拔青稞令”“哎西干散令”等。由于历史上保安族居住的同仁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保安族“花儿”较多吸收了藏族民歌,特别是“拉伊”的一些特点,如开头较长的引句、旋律的装饰、颤音,高亢嘹亮、自由奔放,体现了高原民族强悍的性格。保安“花儿”是以汉语演唱的,可能保安人为使它更能表达真情实感,往往唱词里加上保安语,如“尕尕的麦尔燕”(即哥哥的麦尔燕)、“哎西日考”(感叹之意)等,从而使“保安花儿”更具有它独特的味道和鲜明的个性。
保安腰刀既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保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代表。
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饰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是保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代表,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腰刀朴实大气,刀锋笔直豪迈,在贴近刀柄处嵌以数点星月或一只手。刀柄的华美也别具特色,一般是一层压一层牛角,连压几层,刀鞘以铜皮砸成,包以木头,刀锋入木,紧密无隙。整体上美观大方,敦厚实用,与积石雄关下的保安风土相映衬,豪气油然而生。由于技术精湛圆熟,保安腰刀的品种也日渐繁盛,相继出现了“波日季”“雅乌切”“什样锦”“一把手”“双落刀”等远近闻名的品种。临近的藏、土等民族以其为生活用品,同时又作为装饰品随身携带。据说,两百年前,保安族从青海同仁迁至循化时,一个修理火炮的“黑火匠”给他们密授了打制腰刀的工艺。当春风吹绿了大山的沟沟坎坎的时候,寄居在撒拉族土地上的保安人为了谋生,为了尽量少占用撒拉族朋友的土地,便开始打制腰刀以换取生活所需。后来定居大河家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灾难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这项手工业生产,并不断地研究、改进工艺,逐渐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而且腰刀也远销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追溯保安族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发现腰刀存在的必然。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从此同仁一带成为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沟通内地与西域贸易的据点。蒙古军队中的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和“各色技术营”的人驻扎在隆务河畔,亦兵亦农。斗转星移,习惯了此地生活的屯垦将士们开始成家立业,成为了保安先民。后来,在与蒙古、藏、土、回、汉等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保安族。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大多是西域工匠,血管里流淌的不仅是军人的血液,更多的是匠人的灵气。打制兵器对保安人来说是先人的荣耀。当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保安人身上时,已经习惯农耕的人们的血液里开始奔涌出祖辈的灵气。重操旧业,使保安族将打制腰刀的行当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兵器。所以,保安腰刀对于保安族来说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许多民族地区,都有其民族特制的刀,但保安腰刀似乎有一种灵性,一种亲和力。一柄保安腰刀在手,涌上心头的不仅是豪气,更多的是依恋。这种腰刀工艺考究,选用优质钢材,用传统的锻打与淬火法精心打造磨制而成。刀刃锐利,式样美观,独具风格,可以说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将保安人的性格蕴涵在柔韧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坚强背后,令人常常仰视。
现在,聪明的保安人将许多本土的文化因素也捶打进保安腰刀里,他们将本民族的民间传说与腰刀有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其充满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再加上近年来编排的舞剧《保安腰刀舞》在宣传保安族舞蹈艺术的同时也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一直畅销于甘、青、宁、新、川、滇、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并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和日本、印度、沙特等国,并曾多次在首都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可以说,保安腰刀成为了保安族商业经济的主要来源。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这些人被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古、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于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但是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
迁徙到大河家后,由于生活需要,保安人制作的刀子在保持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他们开始用刀子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追溯保安族产生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保安腰刀出现的必然。打造保安腰刀对于保安人可以说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一)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
迁居大河家以后,保安人之所以再起炉灶、重操打刀旧艺,最初还是因为生活没有着落,只能借此维持生计。但当时由于腰刀生产活动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很少有雇工的情况,比较普遍的是招收学徒,并且师徒关系一般也不出亲戚、亲属的范围。徒弟拜师学艺,一般需三四年时间,头一年只是干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以后才慢慢传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此外,刀匠中有少数人对技术是保守的,一些关键性的手艺历来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八十道,最少也有四十多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第一,制作刀刃。刀刃部分的加工过程称整坯子,在将生铁进行火炼而成熟后,就由刀匠开始锤打。大锤和小锤各有其用,抡起、落下中包含着学问,锤打的力度一下跟一下不一样,锤打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而刀坯也在锤下翻来覆去锤炼。然后需要加钢背铁,选用热好的铁料钻平,叠成条形,然后中间加钢,放入炉火中炼到火花飞溅时反复锤打,砸成条形,使钢铁熔为一体,再用宰子宰成刀刃形。在加钢时,一定要细致谨慎,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烧炼的时间要相等,才能包钢。一般在1两铁当中炼加1立方厘米的薄钢。沾水即淬火,需要把握火候,注意观察火苗的颜色,刀坯被炼的太硬时沾水就会炸开,太软时又不锋利。不软不硬,韧中带钢才是质量过关的腰刀。后继的部分叫“冷段”,也就是冷制作,先把制成的坯子放到夹板上,再用锡子锡堂,然后用锉、磨石,先粗后细,反复打磨成刀刃。刀坯的制作主要有十二道工序,如果算小工序的话,可能有三四十道,甚至有七八十道之多。主要的十二道工序,其具体的制作程序分解步骤如下:
1.切割,即用电动切割机把11号、12号螺纹钢棍切割成一米长的钢棍条。
2.融化,把切好的钢棍放在火炉中,使其融化。
3.锻打、加钢,即用大钳子把融化的钢棍条从火炉中夹出来,在空气锤(生产商一般用先进的空气锤打刀,既方便又省力)上锻打,或放在铁砧子(一般的家庭手工业者和打刀户还用传统的铁砧子)上,由师傅左手夹住,右手拿大锤(五磅的)反复锻打,徒弟则在师傅的指点下锻打。如果是加钢刀子的话,再从刀坯中间裁开一条槽子,放进钢片(加钢的目的是使刀子更加经久耐用)后反复锻打。
4.二次融化、二次锻打,把这些初步锻打的刀坯放在火炉中再次融化,再用同样的办法在空气锤或铁砧子上锻打,直到刃部的钢片和刀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并使刀刃初步成型。然后再将这些刀坯融化,按不同的要求(有人要5寸刀、有人要7寸刀、有人要1尺刀)打制不同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