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刻膛,也叫刻空膛,名曰刻,其实还是锻打,由师傅和徒弟分别手拿中、小锤将刀坯放在砧子上手工锻打,整平刀坯子,并极力锻打刀刃和刀背之间的刀膛部分。
6.初步打磨,在师傅的指点下,徒弟把刀坯子放在粗砂轮上进行打磨,使其平整。
7.刻刃、刻字、刻号、刻图纹,如“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
8.二次打磨,这次用金刚砂布轮(所谓金刚砂布轮即用各种废布料或粗布制作一个圆形的轮子,直径约为5寸,沾上胶水,抹上金刚砂,然后晒干,套在电动砂轮机上。其作用相当于细砂轮)将这些刀坯子进行二次打磨,直至其更加平滑、明亮。
9.钻眼,即用冲子在刀把子上钻4~5孔眼,以备粘连铜片、牛角、有机塑料等。
10.淬火(俗称蘸水或沾水),这道工序极其重要,下面还将详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11.三次锻打、整形,淬火以后,刀坯子会发生扭曲、畸形现象,为了使刀具平整、光滑,故进行三次锻打、整形。
12.三次打磨。即用金刚砂布轮再次打磨刀坯子,使其明亮,然后进行刀把的制作。
第二,刀把的制作。刀把的制作虽然简单一些,但要求比较精细,因为保安腰刀主要是以刀把的不同组合来命名的,刀把的漂亮、整洁与否可以看出一个工匠的技术水平来。制作刀把要先用锯子把牛角锯成刀把上所要的形状,烤热后削成薄条,贴在刀把两侧。然后是刀把的装饰部分,先用铁皮、铜条、铝条等材料制成小椭圆形,再用铳子铳开小方孔口,串磊在刀把的上下段,加后挡,再用木夹板卡住,然后用锉锉平,再用砂轮打磨,使刀把光亮,纹路清晰美观。具体来讲,其主要工序如下:
1.裁制牛角,并钉制在刀坯把子上。
2.制作铜把手,即护口,它是刀体与刀把的分界线,其目的是为了固定牛角、螺把。
3.剪制螺把,用剪刀先剪铜制的、铁制的、有机玻璃等平螺把,然后套在刀把上,然后剪制弯型牛痢螺把,并钉在刀把上。
4.钉制黄铜的盖子,保安族俗称盖嘎,也用于固定各种螺把。
5.磨制刀把子,即在粗细不同(一般为先粗后细)的砂轮上打磨刀把。
6.钉制梅花纹,即在牛角螺把上用黄铜、红铜或有机玻璃钉制梅花纹,以使刀把子美观好看。
7.二次打磨刀把,在金刚砂布轮上将刀把子精雕细磨,使其平整、光滑。
第三,刀鞘的制作。这是刀子制作的收尾工作,但不容忽视。做刀鞘是用铁皮包在模型上,用小木锤砸成刀鞘状,然后挖木鞘。木鞘是木条做成的:先用干木头块切成木鞘的大小,然后用鞘铲铲去内侧,合二为一,装进铁鞘内垫型,再用胶粘合,然后加压条,再上箍,鞘内侧有耳环,外侧装镊子,最后精雕细琢,刨光细磨,刀尖刃坚,锋利无比。其具体工序如下:
1.裁卷铜皮。
2.打制缝合铜皮,先在铜皮上喷射喷砂和银焊,然后在刀鞘模型上反复锻打,使其融合,并在刀鞘模型上整形刀鞘,刀鞘初具模型。
3.用银焊焊刀鞘底部。
4.在金刚砂布轮上磨制刀鞘,使其明亮,然后在细砂轮上磨制刀鞘,名曰刀鞘抛光。
5.刀鞘上色,即用一根刀鞘形状的铁棍,放在火炉中烧约55秒钟,由师傅掌撑一定的火候,然后迅速插入刀鞘胚子中,这时刀鞘坯子马上变成金黄色,名曰刀鞘上色。
6.裁挖木鞘,这一工序比较简单,由徒弟按照刀子的形状裁挖,一般大约长两寸,然后用胶水粘合,装入木刀。
7.打制、钉制压条,钉箍,并给压条、箍上色,方法同刀鞘上色基本一样。
8.固定压条,给压条抛光。
9.钉制刀鞘上的配环,制作镊子,以防刀体从刀鞘中滑落,至此刀鞘制作完毕。
最后,在刀子上抹上抛光膏,然后进行抛光,以使刀子更加明亮锋利,到此,刀子制作完毕。当然,保安腰刀的工序,早在制作前,已在刀匠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蓝图,这个蓝图是由祖辈们的生产经验和民俗模式所决定的,绝不像我们所描述的这本流水账一样简单、机械、毫无生气,而是民俗主体(俗民)积极运用民俗知识的动态的运作过程。因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是静止的,并呈现为事项,而作为生活的民俗是动态的,表现为知识的运用,呈现为过程。保安腰刀的制作工序,是保安族工匠动态的民俗生活,也是他们遵循着的严格程序,不断重复祖辈们的生产经验的模式化的活动。
(二)保安腰刀的经典作品
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样锦”,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便是“波日季”。
“什样锦”堪称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它在整体上简洁、剽悍、实用,与质朴的西北风土相当吻合。按通常的分类,它属于方头直刀,特点是刀板平直、刀刃折转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刀柄,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出梅花、一条龙等云纹、水波及抽象图案,装饰效果既璀璨夺目又华丽柔媚。刀鞘以铜皮砸成,内装木鞘垫型,刀锋入木,便会严丝合缝。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产生于一则古老的保安族传说(前文已述)。“波日季”属滴水形、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鞘和柄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冷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惨烈的故事:当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但他傲视权贵不畏强暴,有个恶贯满盈的当地富豪命令他为其打制腰刀,被他断然拒绝。富豪在盛怒之下,活生生地砍去了刀匠的右手。从此,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凿了“一把手”的图案,一来为了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保安族刀匠;二来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质量敢于和每个人举手击掌,作出承诺。后来,这个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三)保安腰刀的主要价值
保安腰刀在整个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多少年来,“腰刀”一直是保安族儿女引以为荣的文化特质。因此,传统的手工打制腰刀是保安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传承保安腰刀手工艺的价值主要有三点:
第一,学术价值。保安腰刀的渊源直接涉及到保安族的族源,追溯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可以推断保安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经济、军事、生活特点。此外,保安腰刀在刀型、式样上的演变也从侧面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保护腰刀手工艺对于完善腰刀研究,为建立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提供了可贵的线索、思路。抢救和保护传统腰刀手工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手工艺的内容,甚至将对世界手工艺史的丰富和完善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实用价值。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曾一度是保安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保护腰刀工艺,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保障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第三,精神价值。腰刀是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保安人精神的外在表现。抢救腰刀手工艺将会为丰富保安族的文化内容,完善保安族的文化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保安族腰刀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验的总结。打制保安腰刀的传统手工技艺对保安族人民来说,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从精神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他们的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安族人永远珍视着自己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因而脉脉共续,辈辈相传。
只要你走进保安三庄,在任何一个刀子匠的家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间简单的工棚中,中间是泥砌的炉子,旁边是打铁的砧子,各种工具材料摆放在地上,妇女或者男孩儿拉着风匣(即风箱,一种土制的鼓风设备),刀匠(一般为家长)不断从炉火中拿出烧红的刀坯反复锤打,在炉火的映衬下,老人们忙着其他抛光或者是挫平的工序。
这种场景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保安族腰刀手工业历来是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父传子、子传孙是保安腰刀打制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这与保安腰刀简单的生产工具、材料和反复的制作工序有关,也与保安腰刀的生产量有关。
多少年来,由于腰刀生产活动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所以很少有雇工的情况,比较普遍的是招收学徒。拜师收徒之风在保安族刀匠中极为盛行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可以说,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挑水、劈柴、烧饭等。经过一两年的家务训练,师傅认为他能听话吃苦,人品合格,这才开始传艺。刚开始的时候徒弟先给师傅打下手,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继而在师傅的监督和指导下,干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活。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直到能够独当一面,这才能出师。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则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
保安族工匠的技艺传承一直以来都呈现亲缘化,即师徒关系一般不出亲戚、亲属的范围,绝大部分刀匠还是乐意选择自己的子孙、外甥或族内人作为自己刀艺的继承者,而不会轻易地将自己的祖传技艺传给外族人,一些关键性的技艺历来都是父子相传或者兄弟相传。直到今天,保安腰刀的技术传承还是以祖传(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传贤不传愚)和一般的师承关系(如亲戚、邻里之间的传承)为主流,其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神秘性的特点。
保安腰刀打制手工技艺的这种传承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刀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保安三庄流传着这样的话:“冶古拜的刃子有说头,善家宝的鱼刀剃光头,尕西木的腰刀一把手,尤素夫的双刀扎指头(即伸出大拇指称赞的意思)。”这几句俗语里说的是保安三庄最有名的几家刀子匠的绝技。当然,保安族的制刀名匠,远不止这些。安民湾的马尕虎父子,梅坡的马黑牙,大墩的马以努、马以地力,甘河滩的马忠孝等都是技艺精湛的制刀新秀。
保安腰刀是尚武的保安族人在长期的摸索、观察、反复实践和不懈的追求中,在本民族制刀技术的基础上,融合藏刀、蒙古刀、哈萨克刀、汉刀、中亚刀甚至印度刀而形成的,由于其具有独特、浓郁的风格和固有的实用性而受到了周边各民族(如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的欢迎与喜爱。保安腰刀工艺精巧,样式美观,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别具一格的工艺品。它是保安族工匠长期抽象思维和艺术创作的产物,因而是保安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是一种兼具实用与审美符号,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保安族人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
保安族作为弱势群体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正在进行着“痛苦”的抉择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受到强大的汉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保安腰刀的生产民俗,不仅再现了这个民族工艺品的变迁历程,也成功分析了它之所以持续传承的文化内因。同时,它也面临着机器大生产、工业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挤压以及刀具管制法令的双重挑战和压力。手工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程度很低的保安腰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一种文明的象征,一种人的创造能力的本质的显现,在顽强地进行着技艺的传承。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规定,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名保安族腰刀工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保安腰刀的申遗成功对保安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