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各类培训的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课堂实践,自下而上学校发展计划的制订实施,发展性督导在学校的开展,以人为本、快乐校园的创建,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教育公平及特殊教育活动的进行,保安族地区的教育行政工作者、校长、教师都重新审视教育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大家认识到:学校发展计划既是新的理念,又是科学管理学校的工具,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参与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继续和发展,通过新教材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向素质教育的桥梁;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变保安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和发挥教育功能,改变贫困的根本途径。
第四,深化人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为推动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积石山县政府讨论拟定了《积石山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建议实施方案》《积石山县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制实施方案》《积石山县教育聘用制方案》,修改完善了《积石山县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实施方案》及《积石山县教职工绩效工资制责任追究制度》。从2000年以来,先后对2所县直小学和7个学区的负责人进行了公开选拔。对2004年、2005年考试录(聘)用的239名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全部聘用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对未录(聘)和当年毕业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学校义务支教。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轮流支教制度,先后鼓励和引导89名县、乡(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支教,解决了农村教师短缺和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签约引进本科生11名,每年选派10名年轻优秀教师到西北师范大学接受本科学历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与此同时,保安族地区的学校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内容、不同的类型的师资培训。这些培训对于更新农村地区老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加快保安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保安族民族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开始建立各种成人学校、识字班,仅1953年就有200多名保安族青年脱盲或半脱盲,并学会了说汉语。1996年,全县成立了3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有12个班,在校生达2473人。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安族中也涌现出不少的高学历人才。早在1951年,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兰州创办不久,就开始在西北五省少数民族地区招生。作为甘肃的特有民族,保安族中有30多名青年有幸成为保安族历史上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其中高赵家村的马玉兰是保安族中被录取的唯一的女大学生。这些50年代初第一批进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的30多位保安族同学,经过一年、三年、六年不等的干训班、预科、专科、本科学习后,到1957年已先后毕业。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到临夏地区的机关工作,他们都成了当时保安民族的精英。
随着国家、政府以及民众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保安族的高考升学率也在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底,保安族在校学生有3703人,其中小学生2486人,初中生992人,高中生225人。保安族中小学5所。积石山全县共有保安族教师191人,其中本科学历16人,专科学历111人,中专以下学历的64人。在191名教师中副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41人,初级职称的86人。
自1981年建县以来,累计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学生共有245人。其中1981~199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16人;1991~200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14人;2001~201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215人。现在保安族不但有许多大学生,还有自己的研究生。
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师的增加和优化是分不开的。1996年,保安族教师已达45人,教师总量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7.5倍。教师中大专毕业10人,中专毕业30人,高中毕业5人。女教师由1958年的零发展到现在的28人。
保安族社会中存在着以伊斯兰家庭教育、经堂教育(包括现代“改良”经堂教育)为主的传统伊斯兰教育,这类教育不仅是伊斯兰教传播的手段,也是穆斯林修身和培育后代的主要途径。同时,保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了适应和跟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在积极地实践着近现代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保安族的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伊斯兰教育和民族教育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传统伊斯兰教育旨在培养有文化、有品性,甚至有技术的合格的穆斯林,传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民族教育旨在培养有文化、有道德和有专长的公民,受教育者承载国家主流文化。最后,如何使传统伊斯兰教育和民族教育发挥各自的积极功能,使保安族人民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技术的合格公民和穆斯林,是摆在教育界、宗教界等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政府、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民族文学的创作
保安族的民族文学创作,与我国许多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一样,是从新时期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保安族书面文学的创作,可以认为是从1958年的“大跃进”时提倡全民写诗,歌唱“三面红旗”,唱“花儿”运动开始的。这时期作品虽未成熟,但已有一些保安族文人写下的即兴“花儿”诗,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有关文化部门的扶持下,保安族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开端,文学新人逐渐成长起来,文学题材日趋丰富,逐渐形成保安族自己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和创作者队伍。保安族的书面文学的形成、发展是伴随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改编和再创作以及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诗歌
保安族的诗歌创作是在搜集、整理、创新民间“花儿”的基础上形成的。诗歌的创作又因保安族文学的整体发展而日趋成熟起来。例如,“花儿”诗《火红的太阳当头挂》《牛皮筏情思》等,自由诗《山庄锤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保安族诗人马学武创作的诗歌曾发表于《星星诗刊》《民族文学》《诗刊》等刊物。“花儿”诗《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喊“花儿”》非常有特点:
天空蓝得不能再蓝了
云朵白得不能再白了
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
喊花儿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始终没有跑调
跑调的是随意的风
青山开始流淌了
溪水最终倒立了
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
喊花儿大雁南归又北飞
日出又日落
唱得我心上的尕妹妹
慌呀那个慌
二、散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保安山庄,农村生活、社会经济的变化为保安族散文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保安族作家创作的散文内容涉及保安族的风情、特产工艺、农村生活、人物等。代表性作品有绽秀义的《家门口的榆树》《飘香的冬果》《柳叶青青》和马少青的《积石山那崎岖的小路》《祖父》。其中《柳叶青青》于1985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作品特别奖。《祖父》获甘肃省青年文学奖。
三、小说
保安族的小说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形成的。许多文学爱好者崭露头角,作品内容也较丰富。马少青的《艾布的房子》以饱满的热情、通俗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述了保安人的崭新生活,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创作特别奖。他的《保安腰刀和蛋皮核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幽默风趣的内容,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短小凝练,具有散文风采,并且耐人寻味,曾获甘肃省1986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还有《马六》,刻画了农村改革和村干部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了农村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新问题。农民作家绽秀义创作的小说《麻拉巴过节》曾获全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83年《麻拉巴过节》再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
四、戏剧
《索菲亚上大学》是马少青于1976年创作的独幕说唱剧,讲述了一名农村姑娘上大学的故事。因为时代的背景,作品明显受“文化大革命”中文艺创作的典型人物“高、大、全”的影响。这个独幕剧曾参加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会演。《桑摩尔》是一部五幕花儿舞剧。作者马少青和郭正清在深入研究保安族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以艺术的手法体现历史真实,歌颂了民族团结,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作品中虽然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作为开创保安族戏剧作品的先河,无疑在保安族的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电影艺术
由马少青撰写解说词,甘肃省黄土地电视制作中心拍摄的大型民俗片《中国保安族》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全面介绍保安族的电视片。该片在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播放,使得外界对保安族有了更具体而深刻的了解。根据传统宴席曲编排的舞蹈《快快收割》《保安腰刀》等节目,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好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提高,保安族的文学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97年在积石山县大河家召开的首届保安族文学艺术研讨会是保安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保安族的书面文学以汉语文为载体,创作形式有继承学习汉族文学的创作手法的倾向。可以说保安族书面文学是以汉语形式反映保安族性格特征与生活内容的文学。
第三节民族艺术创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保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花儿”已经深深根植于保安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他们在田间劳作之余、出门旅途之时传达心绪、抒发情怀的最佳方式。保安族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保安族还擅长吹奏乐器,其中“比比”(用竹子做的双筒四孔乐器)和保口弦(长一寸左右,重不到一钱,形如三叉,中叉为舌簧,两边为弦架)在民间很普遍,保安族男子经常使用的乐器有笛、萧、唢呐、四页瓦、二胡、四弦等。此外,保安族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在保安族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名保安族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各种场合上演,对弘扬民族艺术,宣传民族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7月11日,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汇报演出在兰州举行。保安族表演的《保安族人民心向党》《千朵牡丹一条根》《毛主席说下的金子话》《团结渠边歌声欢》《幸福日子万年长》等花儿演唱和舞蹈《快快收割》受到好评,并被推荐参加本年度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
1979年8月,积石山县保安族歌手马黑娃(大河家大墩村人)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他在会上演唱的保安花儿《四化的大路哈要走哩》声音洪亮厚实,受到赞誉。
1980年5月,保安族民间歌手马木洒(刘集乡石家洼村人)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他演唱的保安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三大麻钱一骨朵蒜》《人前头争一口气哩》等三首花儿音域辽阔,吐字清晰,格调清新健康,感情真挚淳朴,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听众的热情欢迎。
1992年2月18日,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云南昆明举行,保安族代表队在开幕式上演出歌舞《红牡丹》、在剧场演出《浪尖上的保安人》受到赞誉。
2000年7月2日,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在云南举行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保安族服装服饰17套,并由保安族代表队表演了保安族歌舞《保安腰刀》和保安族服装的表演节目,展现了保安族文化,受到大会很高的评价。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影视宣传作品和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保安族的风情。
1984年9月,甘肃省电影广播部门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拍摄保安族文化民俗纪录片。
1986年2月,儿童读物《祖国大家庭丛书》介绍保安族的《美丽的大河家》一书,由法兰编着,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民族画报》刊载丁生智撰文并摄影的民族自治地方简介专栏文章和图片《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990年12月28日,兰州少数民族文学会首届作品颁奖大会在省青年宫举行,马少青和郭正清创作的保安族历史歌舞剧《桑摩尔》获优秀作品奖。
1991年5月4日,甘肃省选送的《保安族》在国家民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祖国大家庭》节目中播出,加深了全国人民对保安族的了解。
1995年7月,大型民俗电视片《中国保安族》在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向国外宣传保安族,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