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刀是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保安族人民经过七八百年打制腰刀的丰富经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保安腰刀的品种除了“黑膛刀”以外,还有“波日季”“雅吾其”“什样锦”“一道黑”“双罗刀”“双箭刀”“尕脚刀”“折花刀”等10多种。不同的品种镌刻着不同的图案,如“一把手”“一条龙”“七颗星”“五朵梅”等,这些图案是制作工匠的标志,用来保证所制腰刀的质量和品格。其中最为着名的一个品种是“什样锦”。“什样锦”腰刀的刀把由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赛璐珞等材料叠合铆成,上面镶嵌着梅花点图案,经过打磨抛光后,显得绚丽多彩,犹如彩锦,刀名由此而来。“什样锦”腰刀的刀胚打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生产质量高的腰刀,一是需要高超的技术,二是需要好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抗战以后,“保安三庄”的刀匠已经能在兰州买到汉口产的汉铁、湖钢,后来骆驼客还从张家口带来了进口的洋铁、洋钢。这些材料提高了“什样锦”双刀的质量。“什样锦”刀胚打制技术不同于以前的品种之处在于“盘”的功夫。特别是鱼刀的打制,显示了保安族腰刀的独特制作工艺。大河家镇甘河滩的保安族刀匠善家宝的童年非常不幸,童年便跟舅父、保安族腰刀匠丁哈乃非学做腰刀,备受生活的艰辛。由于他不幸的遭遇,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在他舅父的传授下,成年时他掌握了制作腰刀的各种工艺、技术,学成出师后,终身以做腰刀为业。在长期制刀实践中,他继承保安腰刀的传统工艺,积极摸索创新,创制出“鱼刀”,使保安腰刀系列产品增添新品种。他制作的“鱼刀”,用工精细,造型美观,刃口锋利,张口时极富弹性,为其他刀匠所莫及,故在保安三庄群众中有“制作鱼刀,善家宝最好”之誉。1953年后,善家宝不断创新,使新打制的“鱼刀”更加轻巧、美观、大方,特别在刀背上设计的弹簧更为奇巧。“鱼刀”销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省、自治区,深受人们喜爱。
保安族腰刀在历史上以个人经销为主,市场不大,改革开放以后,保安族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支持和鼓励民族工艺产品走上市场,使保安腰刀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前,打制腰刀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有12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分别在甘河滩、高李建成两个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而加以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保安族群众继续生产保安腰刀,各地相继建起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生产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工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逐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多次在首都举办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
1982年6月,广西、福建、湖北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商业供销部门负责人前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看样、订销保安腰刀。1983年7月20日,日本大清野公司和平观光团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参观了解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及保安民族风情。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其中《保安腰刀》参加了1980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并受到了奖励。自学成才的保安族农民画家王福祥的国画作品《保安刀艺》,获得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二等奖。1984年9月被送往挪威、瑞典展出,后由文化部珍藏。由此,保安腰刀中糅合了许多文化色彩,这种巧妙的结合在宣传保安族艺术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1990年9月2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被定为十一届亚运会展销商品。2006年7月,保安腰刀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冶古白、马维雄被文化部授予“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006年,积石山县生产保安腰刀什样锦近2万把,总产值达335万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保安族民族艺术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民族工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积石山县各级部门围绕弘扬民族文化,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科学地把民族文化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大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开发、保护、发展措施,促进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发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2000年7月7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新建的尕虎林积石民族村举行首届保安族艺术节,展现了民族风彩,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创新民族工艺,进一步宣传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商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四节民族创意产业
保安族迁徙到甘肃境内前,青海隆务河边的保安人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冶铁业,制作腰刀是保安人最主要的手工业。在保安族迁居到甘肃大河家以后,保安腰刀的打制成为保安人特有的一项手工业。作为民间手工艺品的保安腰刀,一方面可以满足保安人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怀念和珍视,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创造性等,从而加深人们对自身价值和力量的认识与肯定;另一方面,保安腰刀以其丰富多彩的样式,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值得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借鉴和应用,还可弥补机械产品结构造型上的单调、呆板以及工业产品中人情味的缺乏和人文气息的淡薄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保安族腰刀制作工艺,已经成为该民族的一个特色产业,它不仅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代表着保安族文化的典型特征。
一、新中国成立前保安腰刀的生产
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本来就是西域色目工匠,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不仅是军人的豪气,更多是匠人的灵气。从事冶铁业,从事保安腰刀的制作,对于保安人来说,是继承了祖辈们的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使自己的特长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特殊行业同经济社会密切联系,保安腰刀的打制,在保安人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发挥了纽带作用。
保安腰刀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的保安族先民可以制造一种名叫“黑膛刀”的木柄皮鞘刀,主要用于军事防卫和屠宰牛羊。当时的这种刀子技术很粗糙,质量也较差。后来由于保安族经济生活的转化,使得腰刀的生产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军事防卫需要和生活需要慢慢地演化为当前的审美和收藏需要。
保安人最初迁徙到大河家的时候,由于当地人多地少,保安人除了进行农业耕作外,制刀业成为保安人养家糊口的重要出路。当时保安腰刀的制作还没有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一般情况下,是作为农业的副业出现,带有家庭手工业性质,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大部分是一户一个铁匠,有的一户两个铁匠,通常是一个铁匠使用一个炉子,也有三四个铁匠人共用一个炉子的。生产设备极为简单,产品多是自产自销,有时也有商人订货,转销各地。大部分工匠没有固定的资本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即便有少量积存,也不能扩大再生产,而是借以补助农业收入的不足。
保安腰刀的生产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保安族民间文艺家绽秀义讲,这个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蓄意挑拨,保安族先民与周边的藏族、土族等部落发生了矛盾,因不堪忍受歧视与压迫,被迫东迁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刘集等乡镇(当时的河州)。当他们迁徙到循化撒拉族聚居区时,一位保安族老人从别处学会了打制刀子的技术,从而进一步改进了保安腰刀的技术水平。
保安族迁居大河家以后,由于当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于是一些保安族青年纷纷加入打刀者的行列,以便从周边各族群众中换取他们需要的农牧产品。民国18年(1929年),临夏地区发生大规模动乱,许多保安族人家的房屋被毁,牲畜死亡,田地耕种困难,农业人口纷纷改打腰刀,生产规模有所扩大。至新中国成立时,“保安三庄”的甘河滩村不足200户人家,从事打刀手工业的就有110户,120多人(全部为男子),他们基本脱离农业生产,经常带着自己的工具到青海同仁县和甘南、夏河等地去打制腰刀。这个时候,打刀已经成为专门的产业,制作的腰刀不但样式增加了,而且质量也有了显着提高,刀刃比过去更加坚韧和锋利。
经过保安族几代工匠不断的努力和完善,到20世纪30年代,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刀子品种不断增加,式样较美观,行销区域不断扩大,声誉初振。
二、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热情地帮助保安族人民当家做主,保安腰刀的制作有了保障。在国家的帮助下,生产保安腰刀的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家村建立了供销社和信用社,支持保安族人民发展自己的这一传统手工业生产,打制保安腰刀成为他们手工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安腰刀技艺的真正改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1958年由当时的临夏县大河家乡政府组织和牵头,在甘河滩村三社成立了一个村办腰刀厂,组织全队工匠统一生产。于是,私人制作的腰刀被纳入了国营集体生产的行列,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个时候,由国家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销售业务,腰刀生产前景好。然而,好景不长,十年浩劫的到来几乎使腰刀生产成为了历史。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保安腰刀的生产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弃农经商”而砸烂炉子,没收工具,禁止生产,许多老工匠不甘心祖传工艺的流失,在暗地里偷偷地进行生产。“文化大革命”后期,政府对腰刀生产的管制放松,于是当时的临夏县再次投资,盘活了甘河滩村三社的保安刀具厂,工匠重新被召回厂里进行集中生产,使保安腰刀的生产走向高潮,产量稳步上升。
三、改革开放以来保安腰刀的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大锅饭体制下的保安刀具厂由于经营不善,再次濒临破产。1985年甘河滩村三社的马吉(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承包了该厂,盘活了资产,使腰刀生产再次获得新生,工人从原来的15户(25人)增加到72户(120人),年产腰刀2万多把,腰刀产业蒸蒸日上。到1994年,当保安族腰刀生产达到高峰时,全部的保安族刀匠每年能生产刀子40多万把,实现产值800多万元,上交利税45万多元,极大地带动了保安族经济的发展。这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宣传保安族及保安腰刀的文艺作品,如马少青等搜集整理的《保安腰刀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以及其他许多关于腰刀的传说和故事等,还有王福祥的国画《保安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保安腰刀为素材编排的歌舞《保安腰刀》,参加了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大会,受到大会奖励。1983年保安腰刀被国家民委、轻工业部评为全国民族特许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
进入21世纪,保安腰刀的制作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了起来,保安腰刀作为工艺品的收藏价值进一步突显,对刀子的质量和外观都有了新的要求。保安族的制刀工匠们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开发,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一代优秀刀匠正在不断地涌现出来。保安腰刀现在与新疆的英吉沙小刀、云南阿冒族的户撒刀齐名,号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经过不断地发展,打制保安腰刀的手工技艺已经具备了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的各种特征。2006年,经过国家和甘肃省有关专家的严格审核,“保安腰刀手工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