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保安腰刀对于保安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有利于发展腰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三十二条中明文规定,自治县特需的生产资料和特需商品享受上级国家机关专项拨补的政策规定。1981年,由甘肃省民委投资10万元,在甘河滩村建成大河家腰刀厂;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大河家进行集镇规划时,划拨土地,提供基础设施,扶持甘河滩村建厂制作腰刀;而后的1986年,县政府又积极引导、扶持帮助积石山县安民湾村的腰刀匠人改善生产环境,帮助他们在交通、水电相对便利的临大公路边筹建腰刀厂,从而解决了刀匠们的实际困难。近几年,在县域经济开发的进程中,县委、县政府大打保安族名片,鼓励支持保安腰刀参加全国各层次经贸洽谈会,进一步促进了保安腰刀的发展。2000年,积石山县以“中国甘肃保安族艺术节”为平台,将保安腰刀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并作为礼品馈赠来宾,以推进宣传保安族的腰刀文化,努力让世界了解保安族,让保安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节民族文化价值
积石山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先后有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蒙古等民族居住。商周秦时是以羌戎为主的古代民族居住,秦始皇“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羌之种人)得以繁息”。汉武帝时推行“北击匈奴,西逐诸羌”的战略,这里成为“戎马驰骋”的疆场,中原地区的移民(主要是汉族)不断迁入,并与当地人相互杂居。唐朝时汉藏互通友好,在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往来的使者和商旅络绎不绝。宋朝时在大河家设榷场进行茶马互市,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元明清以后,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相继迁入,逐步形成了自治县境内现代各民族交错定居的格局。汉武帝之前,积石山境内历史上主要以戎、羌等古代少数民族为主,从事的主要是以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汉武帝之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中原移民拥入该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定居农业,所以自那时起,积石山所在地的生产方式即开始多元化。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促进作用,同时伴随着历朝历代或和平或战争的方式,使得这个地区的人口不断迁徙和变化,最终形成了积石山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和交互杂居的格局。生产方式也由最初的畜牧变迁到半农半牧,进而演变成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既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又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过渡地带,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复合型的文化特色。
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地理位置,处于牧业与农业接触的过渡地带;在文化方面,保安人处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人数较多民族文化的包围之中,又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保安族文化呈现出复合型的文化特点。
一、保安族文化特点
保安族的文化根源有三种:伊斯兰教文化、汉文化、周边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在保安族文化内彼此协调、多元共存,使得保安族文化呈现以下特色:
(一)伊斯兰文化特点
伊斯兰教文化特点是保安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这与保安族的族源、迁徙、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文化是根,其他文化特征皆依附于其上。
保安族与历史上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有关,是其与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形成的。保安族形成、发展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伊斯兰文化在西北传播的主要地区。最初保安族的先民生活于青海省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等地,当地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后来,保安先民从青海迁徙到甘肃的临夏地区,临夏地区也是信仰伊斯兰文化之地。保安先民与周边族群如回、撒拉、东乡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族群相融合,保安人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伊斯兰文化特点是保安文化的根本性特点。伊斯兰文化特色贯穿于保安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其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精神气质皆呈现浓郁的伊斯兰特点。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特点
周边汉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大环境及当地与保安人民插花居住的藏、土等族群也以农业为主要的生存方式,这促使了保安族农耕文化特点的形成。保安族土木结构的房屋、四合院式的院落以及民间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日常生活境况等,都可以看出保安人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以农为主的农耕文化形态,塑造了保安人民淳朴、善良、诚实、勇敢、坚强、重情谊的特点。
保安族的经济形态及特点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冶铁等手工业。早期保安族的先民在青海省同仁地区时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虽然也兼营商业、手工业等其他副业,但农业生产一直是最为重要的生存方式。即便是保安人定居甘肃大河家后,这种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副业的生存方式仍然没有改变。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形态,与汉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大环境及其周边藏族、土族务农经济形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保安族居住的土木结构房屋、四合院式院落及民间口头文学中所体现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庄稼人的生活都不难看出保安族的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特点。
这种以农为主的农耕文化形态,铸成了保安人的勇敢、坚强、淳朴、诚实、不排外、重友情的高尚品德。无论是早期在青海同仁地区还是后期在甘肃大河家地区,无论是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还是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保安族人民都和周边民族友好往来、团结共荣、开发建设生息之地。
同时,保安族的这种农耕文化形态有其特点,即以伊斯兰文化特征为主的保安族文化,在其经济形态上呈现了独特性。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渗透相关联的商业经济形态,是保安族经济形态中与农耕经济形态并存且互补的经济形态。由此,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形式,这又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形态有所区别。
(三)复合型的文化特点
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地理位置,处在牧业与农业接触与过渡地带;在文化方面,处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人数较多民族文化的包围中;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相掩相吸的地带。在这种特定的文化大氛围中保安族的文化呈现了复合性文化特点。例如,保安族婚礼中有赛马仪式,生病时占卜,传统竞技、游艺习俗中保留着射箭、甩抛尕、在马背上打枪、抹旗、抱腰比赛等牧业文化特点。在其民间文学中出现了违背伊斯兰教一神论宗教教规的各种神只形象。看似不和谐,却在民间文学中融为一体,具有完整性。
二、保安族的文化类型
保安族的文化类型是务实文化。这主要是从保安族文化特点及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所体现的文化整合而提出的。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类型是“由适应环境产生的并代表同样整合程度的核心特征丛”。就保安族的文化观念体系而言,追求和谐、稳当、完整。保安族的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其适应环境所产生的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之后的文化整合程度的完整状态,集中体现了一种务实文化价值趋向的核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