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看,2000年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率为7.77%,从事城市体力劳动的比率为7.34%,从事农村体力劳动的比率为84.89%。具体来说,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从业人口比率的1.17%,技术人员占3.51%,办事员占3.09%,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83%,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作的比率为3.19%,从事农林牧渔工作的占84.89%,从事其他工作的比率为0.32%。在保安族15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婚比例为82.01%,初婚比例为69.50%,再婚比例为6.30%,离婚比率为1.64%,丧偶比例为4.57%。
从整体上看,积石山县的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356人攀升至1.65万人,增长了两倍多。人口的过快增长,引发了一系列制约保安族发展的问题。就绝对数量而言,保安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人口较少的民族,然而,保安族聚居地的土地面积是基本固定和有限的,迅速膨胀的人口导致了人均耕地的持续减少,而且目前的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也有待提高,这类问题都制约着保安族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第三节历史沿革
历史上,保安族生活的积石山,在夏朝时属于雍州,商朝和周朝时属于羌、戎等族管辖,战国末期时并入秦国版图。秦汉两代均实行郡县制,积石山地区曾先后隶属于陇西郡、金城郡的袍罕县和河关县。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在此地设陇西郡,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隶属于金城郡袍罕县,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现在大河家镇的康吊村设置河关县,属金城郡管辖。自唐代起,陇右地区开始启用河州地名,虽经过历代不同民族的统治,行政区划屡有更迭,但积石山境始终归河州管辖。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设置河州,下辖袍罕,积石山属于袍罕。金朝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进入陇右地区,攻取熙、河、兰等州,河州受金朝统治。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被改为河州路,隶属于宣政院。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河州卫,受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管辖。清朝初期,积石山属临洮府河州管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明代里甲制被废除,改设会社制,积石山境属西乡二十九会中的第十八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设循化厅。
保安族自离开其原先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地区定居积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150多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保安族举族迁至积石山定居的足迹。
明末清初,保安地区仍归河州管辖,保安堡驻有清兵,招募当地撒拉族、土族、藏族、保安族充当兵丁。
乾隆年间保安地区增设营制,改属循化厅,改都指挥为都司。此后,发展为不断有内地兵丁驻防的永久性驻地。虽然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大体保持了较完整的行政建制。
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间,保安族响应西北回民起义,反抗清朝的反动统治。同仁地区的统治者怕回民起义的烽火燃烧到他们统治的辖区内,于是挑动部分藏族部落头人发动不明真相的牧民群众,最终迫使保安族迁走。保安族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迁徙到了今青海省循化地区。据说,保安族迁到循化地区后,受到当地撒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循化城西韩姓“上四工”(街子工、查家工、苏只工、查汗大寺工)的许多群众家中。
后因当地人多地少等原因,两年后保安族再次东迁,于清朝同治元年至二年(1862~1863年)过积石关,来到了今甘肃省大河家地区。保安人初到大河家地区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地,人烟稀少,且多为汉族。他们被安置在回族较多的癿藏地方居住。后因癿藏地方经济生活条件差、人多地少,又因清廷对太平天国用兵,西北地区苛捐杂税繁重,各族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同时,整个河州地区又卷入西北回民起义的巨浪,造成刚到此地的保安族人民深受社会动荡之苦,生活极不安定,他们重返大河家。于是,原尕撒尔的保安人住在大河家的大墩村,保安城的保安人(妥加人)落户梅坡,下庄的保安人一部分到了甘河滩居住,另一部分再回到癿藏的甘藏沟、麻巴、旧城落脚。这部分人不久又被当时统治河州地区的马步芳祖父马海晏赶至积石山峡中,他们无处可居,后被马占鳌安置在柳沟乡的尕集、斜套和刘集乡的高赵李家定居。至此,保安族离开青海同仁地区,经历了5年左右的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大河家等地,形成了新的保安族聚居区。
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行政区被划为七道,保安族所在的自治县属于兰山道河州;民国2年(1913年)北洋政府废除了府州制,将河州改为导河县,以“导河积石”而得名;民国18年(1929年),导河县被改为临夏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和保安族人民的愿望,成立了保安自治乡(1955年改称保安民族乡),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崖头、高李5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共有保安族644户。1954年4月2日,积石山地区又成立了“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联合自治区”,下辖包括保安民族乡在内的10个乡,30个行政村。1958年6月,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合并为临夏市,自治县隶属于临夏市。1980年6月底,根据保安、东乡、撒拉等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国务院以保安族主要聚居地的地名作为县名,正式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下辖18个公社。1983年,将所辖的公社改称为18个乡(镇),共145个行政村。
第四节生态环境
保安族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从保安族的形成、迁徙到最后落户甘肃大河家;从最初以农耕、狩猎、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到后来以农耕、手工制作、劳务输出为主要生计方式,无不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保安人所在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积石山东麓属中温带寒冷地区。积石山县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邻青海循化县,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如果用干湿度来衡量,积石山县农业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积石山县属于黄河中上游高原沟壑区,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河床成一倾斜面,靠近黄河有小面积的平川。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全县地质地貌属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区。县境内主要山脉是小积石山,由西北向东南横亘全县,成为经县群山的总枢,其他山丘纵向延伸至黄河谷地。积石山最高峰为雷积山,其次有葱花岭、拉锯山、尕尖山、五台山、拉扎山、青石山、石流山等。有源出积石山麓的三条峡谷——崔家峡、大峡和大墩峡,由这些峡水冲积而形成了羌滩、夹滩、吹麻滩、甘河滩等滩地。西北部的积石峡内,有被称为西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孟达天池,西南部积石山高峰有着名的达里架天池,还有九眼泉、神泉、五眼泉等山泉。积石山自然资源丰富。除大理石外,还有黄铁铜、石英和磷钾等矿藏;野生动物有苏门羚、鹿、獾、香獐、岩羊、蓝马鸡、雪鸡、野兔、狐狸、狼、黄鼠狼、石貂、猞猁、野猪、野牛、水獭、娃娃鱼等。苏门羚、蓝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药材有党参、当归、黄芭、贝母、丹参等90多种。这里盛产瓜果,如冬果梨、木梨,还有远近闻名的蛋皮核桃。
一、地形地势
积石山县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势上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1742~4218米之间。全县地貌大体由梁赤、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组成,主要属于山系。其中干旱山区占45.8%,二阴山区占14.2%,阴湿山区占35%,川区占5%。
二、气候
积石山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年际波动较大,冷热悬殊,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酷热少雨。气候受地形、地势及海拔的影响,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了干旱(包括川区)、山阴、高山三种类型,东北河谷地带温热干旱,西南积石山麓地带凉爽湿润。全县年平均气温在5.2℃,平均最高气温是16.5℃,平均最低气温是零下8℃,且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降的态势。降水西南高山区高于东北沟壑区,从安集、银川等乡的467.6毫米可递增至积石山麓的800毫米以上,且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7、8、9三个月是一年中降水的高峰期。秋季降雨量可占全年降水的59%,冬春季降水少,初夏干旱。
三、土壤和植被
积石山县的土壤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点。水平地带性特点是: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白土、黑麻土、大黑土等;垂直地带性(农田以上)由积石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典型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草甸土和岩石裸露区。其中大白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半干旱区,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台及中部二阴地区,大黑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阴地区及积石山麓一带,大河家地区属于此类。积石山地区的植被主要分为山区植被和农区植被。山区植被指积石山麓一带林牧区植被,分布在海拔3200~4100米之间的地区;农区植被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农业区。大河家地区属于农作物杨柳植被地区和农作物杨树瓜果植被地区,土壤为黑土、黑黄土和红土。
四、河流
积石山县境内发源于小积石山的黄河一级支流主要有银川河、吹麻滩河、石源河、刘集河、大河家河,其中刘集河的汇水面积和流量较大。黄河二级支流主要有居集河、中咀岭河、牧野沟、樊家沟、阳洼沟等大部分属于季节河,汇集黄土沟壑区的雨水流入黄河,但流量很小,冬春两季濒于干涸。夏季流量逐渐增加,但暴雨频繁时可导致河水暴涨、山洪突发和泥石流等灾害,冲毁淹没沿河两岸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
积石山县受地形、地势、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优势与劣势并存,不同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积石山县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县年日照时数为2323小时。由于海拔高,大气透明度良好,太阳总辐射量为131.34千卡/平方厘米。
这里的生态劣势主要是:第一,矿藏资源贫乏。积石山县由于地层出露不全,地质构造简单,侵入岩不发育,因而可开发利用的矿藏资源很少。零星散布的铜、金等矿藏,由于品位不高,储量不大,不具备开采价值。第二,水能资源较为缺乏。积石山县境内水源短缺,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干旱状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河流只有银川河、吹麻滩河、刘集河和甘河滩河。黄河的水能蕴藏量虽然丰富但是难以大规模利用,且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含沙量大。据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水文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对沿岸农田、村庄和水利设施威胁很大。由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不仅使黄河提灌的难度增加,而且易造成雨季时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迸发时对黄河造成水体污染。
保安族所居住的“保安三庄”地区依傍在小积石山东麓,自然生态环境在积石山县属于中上等。就水源来说,“三庄”有来自大墩峡和崔家峡的两条峡水,既可饮用,又可灌溉。就土壤来说,“三庄”地区的土质主要是黑土、黑黄土和红土,适宜农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生长。山地丘陵地的农作物产出虽不如四堡子乡的川水地,也不如大河村和康吊村可以利用黄河提灌来增加粮食产量,但比起东北部温热干旱的河谷地来说确是强了不少。保安族人就生活在积石山县这种差异悬殊的生态环境中,处于“大劣势”中的“小优势”状态。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而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生存地的生态环境。对保安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来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把保安族周围的其他民族也加入进来,在长时期内,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致命影响,到那时,生态环境将再次影响到保安族及其他民族的生计方式和文化,进而可能重演保安族迁徙的悲壮一幕。
第五节语言文字
保安族使用两种语言,一部分人使用保安语,另一部分人使用汉语。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蒙古语族诸语言中它是最具特性的一种语言。保安语是一种使用人口虽少,但却具有许多特点,内部方言土语差别又颇为鲜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