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体长可达1米以上,头部扁圆,嘴大,无眼睑,身体无鳞,柔软而多黏液,前部扁平,尾部渐为侧扁,尾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趾微蹼。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有棕、灰、金黄三种颜色,但一般多呈灰褐色。大鲵喜欢在水流湍急、水质清澈、岩缝密布、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昼伏夜出。虽名为娃娃鱼,却生性凶猛,它的上下颌有锋利小牙,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但吃食时囫囵吞枣,在胃中消化食物。大鲵有很强的耐饥本领,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暴食一顿体重能增加五分之一。
大鲵入药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之效,可治疗贫血、霍乱、疟疾等病症。其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极高,肉质细嫩,含有17种氨基酸。但正因为如此,又加上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对环境要求极高,大鲵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被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人工养殖大鲵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六、滑石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里说:“静江瑶峒中出滑石,进《本草》,所谓桂州滑石是也。滑石在土,其烂如泥,出土遇风则坚。白者如玉,黑如苍玉。或琢为器用,而润之以油,似与玉无辨者。”
瑶山出产滑石不仅产量大而且采矿历史悠久。据地质勘探部门估计,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瑶族居住地区的滑石矿苗就纵横60里,总储量为960多万吨。
滑石的莫氏硬度标仅为1,是已知最软的矿物,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因含有其他杂质而带各种颜色。它的用途很多,可作耐火材料、造纸、橡胶的填料,绝缘材料、润滑剂、农药吸收剂、皮革涂料、化妆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滑石还有药用价值,入药可利尿通淋,清热解燥,收湿敛疮。
七、巴马香猪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香猪自古有名,曾经是明清时期宫廷贡品,而巴马县在1995年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香猪之乡”荣誉称号。
当地人称巴马香猪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外地人因其鲜香而称“香猪”,1982年《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正式命名这种猪为“巴马香猪”。“巴马香猪”因“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誉,又称“七里香猪”。巴马香猪体形矮小短圆,两头黑、中间白,有些猪的背腰处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形白斑,所以叫“两头乌”“芭蕉猪”。香猪性野早熟,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适宜在无污染的山地放养。
巴马香猪曾经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现在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仍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巴马香猪的脂肪含量少,蛋白质高,热能低,谷氨酸含量高。无论清蒸、煎焖、翻炒、烧烤都香味四溢,鲜嫩味美。
八、恭城月柿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盛产柿子,柿子晒成柿饼后,圆圆的柿饼表皮有一层白色的糖霜,如一轮明月,又名为“月柿”。1937年版《恭城县志》中记载:“月柿连销境外三千担,值银四万元以上。”1996年,国家农业部授予恭城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月柿之乡”光荣称号。
恭城县的月柿有近千年的栽种历史,其中以莲花、平安、城厢、嘉会、西岭等乡镇种植数量大。每年柿子丰收的季节,果树上挤满金灿灿的果子,房前架起一层层晒着太阳的柿子,满目金黄透亮,一眼望去,养了眼、馋了嘴、甜了心。
恭城月柿外型圆美,色泽鲜艳,个大皮薄,肉厚无核,含糖量高。新鲜的柿子脆嫩清甜,晒制成柿饼后肉质柔软、肉色橙黄透明、甜如蜜。柿子一定要经过晒制才能甜美爽口,晒柿子的季节最怕下雨,这时如果烘干柿子,柿饼就会有黑斑,营养流失,口感也不好。
柿饼有止咳、降血压、止腹泻、减肥的功效。现在恭城周边县市的市面上有不少商家冒充恭城柿饼,而恭城月柿有一个天然防伪标志,就是它的蒂盖成四方形,而圆形、梯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形状蒂盖的柿饼,都不是真正的恭城月柿。
恭城的月柿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恭城县政府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举办“恭城月柿节”,配合具有瑶乡特色的活动内容,既扩大月柿的影响,也推广了恭城瑶族文化。
九、乳源彩石
位于南岭山脉中段的广东乳源盛产奇石,纯润的蜡石、流畅的千层石等奇石小有名气,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发现的瑶山彩石,则以其稀有的地理分布和集中的优点后来居上。
乳源彩石含有硅、钙、铜、铁、锡、锍等元素,其硬度为4~7度。由于其出产地的河流流程不长,天然水磨度不理想,必须经过人工打磨加工才具备观赏价值。乳源彩石如打磨得法、取景奇巧,加工后如脱胎换骨,精美绝伦,集意象石的优点于一身——质地细腻、色彩斑斓、流光溢彩、意象丰富。一颗颗彩石仿佛一幅幅浓墨重彩、恣意挥洒的风景画,让人赏心悦目。
乳源彩石从少数藏石爱好者手中很快亮相石展,进入乳源的石馆、酒店和家庭,不少外地爱好者和商家慕名来到乳源收藏、购买彩石。乳源的彩石产业链不断延伸,初步具备了集产、销、赏、玩为一体的市场形态。
第七节历史遗迹
一、瑶乡风雨桥
风雨桥并非瑶族常见的传统建筑,但富川瑶族自治县保留着数量较多、式样丰富的风雨桥。
富川全县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风雨桥10余座,其中位于油沐乡沐笼村黄沙河上的回澜风雨桥最大最长。回澜风雨桥全长37.54米,宽4.6米,高4米,共3个石拱,每拱跨度为6.22米。回澜桥分别由楼阁和桥亭两部分连接而成。楼阁两层,有西、南、北三门,各门边檐绘有何廷枢和盘兰芝二人的爱情故事。门额题字:北曰“辉腾叶奕”,西曰“中流砥柱”,南曰“往来通衢”,青砖绿瓦,四角飞檐,层层而上,如振翼欲飞,蔚为壮观。而位于油沐乡油草村黄沙河上的青龙风雨桥居其次,长26.7米,宽4.7米,高5米,为单拱石砌,跨度为7.3米,拱高5米。桥头竖有石刻《青龙亭碑记》,大门额上横书“翠拔群峰”“升仙气象”等题词。
这两座桥代表了富川风雨桥的悠久历史,它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其余的风雨桥中最晚的也有150多年历史。
富川风雨桥的结构复杂,造型独特。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代的阁以及当地廊桥的造型特点于一体,形成了独具富川特色的石券廊桥。
把回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相提并论,不仅因为相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因为它们承载着凄楚的爱情故事。
据说明朝的富川朝东一带出了一对才子佳人。才子是汉族小伙子何廷枢,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佳人为瑶家财主的千金盘兰芝,貌美如花,精通琴词书画。油沐村草木笼的一次庙会上,何廷枢与盘兰芝一见钟情,但两人的爱情之路却曲折异常。按照当地风俗,瑶族与汉族不能通婚,两人只能暗中来往。然而好景不长,何廷枢考中进士,被封为十八省巡按,盘兰芝被选进皇宫当了嫔妃。
转眼十年过去了,盘兰芝年近三十,被皇帝赐回原籍。盘兰芝请来能工巧匠,在黄沙河建成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风雨桥。当地百姓传说何廷枢是青龙投胎来到人间,而盘兰芝就将风雨桥取名为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竣工之日,一片欢腾,“盘妃娘娘千秋”的呼声此起彼伏,端坐在高台上的盘兰芝百感杂陈,突然纵身跃入黄沙河中。何廷枢听到盘兰芝逝去的消息后,也在离青龙风雨桥二里之遥的黄沙河建起一座风雨桥,取名“回澜风雨桥”,既与韩愈《进学解》:“会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之既倒”呼应,又与“会兰”谐音,思念与感怀之情寄予其中。
黄沙河上的两座风雨桥共望数百年风雨,仿若两人悲伤守望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