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踩排列
在主人选定的立房吉日前一天,无论工程大小,木工们都要完成房子的排扇工程,即将房屋柱子用川排贯连起来,一个排立为一列。在新建的宅基地内以堂房基地为界分别向两侧排放。建房主人会摆酒席,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新房的修建,称之为“踩排列”。“踩排列”通常要到天黑之后才进行。亲朋好友请来唢呐和鼓乐队,一路吹吹打打,主人要用鞭炮迎进屋。吹着唢呐,敲着锣鼓走到梁前,梁的正中焚上香烛,便开始朝梁,朝梁时,人们会说上一首伏式。如:
伏以:木王木王你生在青山绿洋洋,谁人赐你生,谁人赐你长,地马龙神赐你生,露水茫茫叫你长,张郎过路不敢砍,李郎过路不敢偿,只有鲁班师父佛法大,砍你下来做栋梁,砍了头,锯了顶,两头不用用中间。张画匠,李画匠,五色颜料都配上,画个龙来龙现掌,画个虎来虎献身。龙献掌,虎献身,富贵荣华万万春。
每来一波吹打朝梁,主人都要在梁上放上一些仪式钱。伏式完毕,朝梁的人便拿走仪式钱,转向排列,放鞭炮,唢呐锣鼓齐吹敲,走向左边排立中柱前。锣鼓停后,再说上一首伏式:
脚踏金柱步步高,主家立房我来朝,立起华堂儿孙住,文武双全此房出,武官出来是宰相,文官朝中做丞相,老幺留在华堂住,月进金来日进银。邻里周边都和睦,万事大吉在此家。
拿到仪式钱后再回头由左而下,走向右边排列。同样说上一首伏式:
踩了那头踩这头,踩个风吹燕子楼,燕子楼上插金花,富贵荣华到你家,伏式已毕,请上排立。
踩排列的场面十分热闹,大家轮流吹吹打打,锣鼓喧天,吉语连连,宾主均兴高采烈。
(四)鲁班席
到建房吉日这一天,天还没亮主人就在堂屋中摆上鲁班席,将石木二匠全请来坐席。石匠坐左,木匠坐右,表示万丈高楼从地起,石匠为大。开席前,石木匠都要祭祀祖师,请求保佑立房万事大吉。大家一起饮酒吃饭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主人也通过敬酒表达对匠人们的辛勤劳动的感谢。
(五)起列
鲁班席过后,木匠师傅便指挥众亲友开始起列,木匠师傅手抓大纤(用于竖起排立篾条和稻草制成的拉绳),高声说上伏式一首:
竹儿生,竹儿生,正月盘芽二月生,三月四月长出林,磨起钢刀进竹林,东门找到西门转,找到花斑竹儿生,砍竹要问姚三姐,花竹要问甚三娘,起一层又一层,篾丝摆在九霄云,青篾拿来何处用,拿来主家扭金藤,金藤扭起三丈长,儿子儿孙状元郎,金藤扭起三丈三,儿子儿孙做高官,伏式已毕,起。
众亲友将排立竖起。中堂左右两立竖起后,开始上梁。
(六)上梁
上梁前,木匠师傅手执雄鸡,说上伏式一首:
伏以:此鸡不是非凡鸡,周身穿上美毛衣,主家今日来用你,上梁大吉是佳期。雄鸡拿在我的手,恭贺主家大吉昌。鲁班先师制梁棒,有请仙师到华堂,今日主家把梁上,锦旗鞭炮喜洋洋。雄鸡点梁头,子孙中公侯,雄鸡点梁腰,子孙福星照,雄鸡点梁尾,主家六畜肥。前点金满贯,后点福无边。
手拿金绳系梁棒,起程梁棒重千斤,主家财宝滚滚进,把梁悬在半墙上,要等主家给了红包再接梁。
主人要给一些仪式钱。木匠师傅又说道:
木梁上了墙,主家喜洋洋,鞭炮连天响,要吃炮火糖,主家有奖偿,我用金袋装,恭喜把梁上,主家大吉昌。
随后开始缠梁,即用亲友赠送的五颜六色的布匹缠在梁上。同样说上缠梁伏式:
伏以:一不早,二不迟,正是主家缠梁时,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孟子见梁惠王,主家送子入学堂,大哥朝中为丞相,二哥海内管龙王,只有三哥年纪小,骑起马儿入学堂。伏式已毕缠梁大吉。
(七)抛梁
主人将备好的糯米粑、高粱粑,一些人家还配上水果糖、硬币拌在一起交两位木匠带着从梯上登到栋梁两端,说上伏式一首:
天上喜鹊闹喳喳,主家上梁抛梁粑,万丈高楼好跑马,踩梁上面抛梁粑。我今说个四言八,大家恭贺主人家,富贵双全人才发,主家请吃上梁粑。
然后两位木匠各抛下三块较大的糯米粑,由主人接下后再向前来的亲友抛出其余梁粑,大家在抢粑的热闹气氛中结束立房仪式。
(八)踩门
房屋盖好装修完毕后要钉财门,也称钉大门。同样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吃酒,通常姑娘女婿或嫁出的姐妹要请上唢呐队来踩门进财。亲朋好友们要在钉门吉日的头一天下午赶到,木匠师傅按照选定吉日吉时开始钉门,同样也要举行相关的祭祀礼仪。并请踩门先生前来与木匠一起进行踩门仪式,表示开门进财,表达对主人新居建成的祝贺。
第五节交通习俗
自然地理环境是交通设施的基础,地形对于交通起着决定性作用。宽阔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环境,而仡佬族所处的崎岖陡峭的地形则是交通最大的障碍。仡佬族居住地区通常可谓是“开门见山”,沟壑纵横,因而车到山前未必一定有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与山地的共处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行旅方式:在较为平缓的坡面,便凿石铺成石阶路,从山脚一直到山顶,人民可以拾阶而上;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为了减小坡度,便绕山修成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路虽远但也省力;山区多河谷,人们就创造了索桥、溜索等交通设施,使近在咫尺,可望而不可即的河谷两岸变为通途。
20世纪50年代以前,居住在崇山峻岭的仡佬族人,与外界的交通运输全凭人力,传统运输工具主要有独轮手推车、扁担、背架。独轮手推车用于大道上的运输,普通的山间小路则使用肩挑扁担。而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只能用一个半身高的背架,把需要运输的物品绑在背架上用带子套在肩上背着,日行几十里山路运输。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在那崎岖漫长的山路上,一个个背夫、挑夫、抬夫,用他们那双铁脚板,负着沉重的货物,下四川、走广西、去云南……走南闯北,与外界保持联系,一代又一代。
过去,在山里搬运货物,主要靠仡佬族人坚实的双肩背负于身。背负工具主要是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各式背篼。这些背篼都是用竹编制而成,因篾条或篾丝的粗细,编织的疏密而呈不同的形状和花纹,适应于不同的用处。主要有“花背崽”“双蹬背”“稀篾背”“篾背匣”等。还有一种特制的“背佬二背篼”,用来长途运输粮食等物品。这种背篼呈长圆柱形,直径为1尺左右,高3尺许,背起来很省力,另外还有用木料做的“高架子”“木背桶”等。
人们把这种长途运输的力夫称为“背佬二”“脚仔”“脚户哥”等。有一首四川民歌唱道:“溜溜山来哟……哟哈哈两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么四川……”唱的就是贵州来的“脚户哥”。
这些“背佬二”往往将山里生产的粮食、棉花、芝麻、生漆(浆子)、桐油等土特产以及一些名贵中草药运往大山外面的市场上,换回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或必需的生产资料。“背佬二”常常是合伙结伴,有专门的人带头,集体出行,若有人遇上困难,或者受到外来的侵犯,大家会群起相帮。由于山高路遥,他们一次往返,就是十天半月,行走数百里地,可见大山深处的仡佬人与外界联系是多么的艰辛。直到20世纪50年代,务川、道真等县城修起了公路,通了汽车,才大大减轻了脚夫们长途跋涉之劳,但仡佬山区的群众出行仍然十分困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闭塞的交通状况对于仡佬族地区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仡佬族地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仡佬族地区的交通建设项目逐年增多,投资逐年增加,公路技术等级逐步提高,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在仡佬族聚居的道真、务川、石阡、正安等地都有省道贯通,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广西隆林仡佬族居住的山区,过去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治县人民政府拨出物资,以工代赈组织各族群众陆续修建了乡级和一些村级公路,先后修通了长发至斗烘、丫口至弄麻、德峨至么基、么基至大水井等10条乡村公路,使仡佬族居住地区彻底结束了交通闭塞的历史。
如今,仡佬族地区几乎都修通了铁路、高速公路。崇山峻岭之间,处处是飞架的桥梁、深长的隧道,宽阔的道路早已四通八达,现代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将大山深处的仡佬人家与外界紧密相连。仡佬族人的生活范围不再局限于高山深泽,仡佬人的出行变得便利,他们与外界的沟通更为密切,交流更加频繁。交通的改善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极大地促进了仡佬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风物特产
一、丹砂
仡佬族地区自古以来盛产丹砂,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仡佬族的先民濮人便大量开采丹砂并以此作为贡品进献中央王朝。黔北地区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素有“丹砂古县”之称。大坪镇汉墓群中出土了数粒丹砂,说明务川地区的丹砂开采最迟不晚于东汉末年。《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婺川县境有板场、木悠场、岩前等坑产朱砂……土人倚为生计,岁额水银百六十斤入贡,而民间贸易皆用之如钱钞焉。”据了解,汉代务川朱砂的运输路线大致是,沿乌江下行,到涪陵集散,并与涪陵、彭水出产的朱砂汇合。然而分为两路,一路北上水运至重庆,经成都,至汉中,翻越秦岭,进入关中长安;另一路南下进入三峡,到湖北武昌与湖南麻阳等地出产的朱砂汇合,溯汉水而上,到达关中长安。明代在务川设有水银局,专门管理丹砂的开采,直到清代,丹砂开采依然十分盛行,道光《思南府志》记载:“务川木悠山采矿最盛,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务川县备志》中也说:“清道光邑人申一珞在木悠大重溪开采砂矿,时有工人300人。”又载:“道光末湖南某商人在篇前沟开采朱砂获数百斤”,“光绪中有知县吴鸿安任后即在务川开厂采砂”。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宝王”的传说,迄今还有宝王庙遗址。采砂炼汞要先敬宝王菩萨,可以看出采砂炼汞是仡佬族及其先民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立了国营务川汞矿厂,后改名为“务川汞矿”,隶属于贵州省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对当地的采砂炼汞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
二、茅台酒
誉满全球的中国国酒——茅台酒,因其产地茅台镇而得名。赤水河之滨的茅台镇是仡佬族人的世居之地,过去叫茅台村。“茅台”一词最初是指茅草丛生的土台,当地仡佬族人常常在此祭祀祖先。每逢过年,仡佬族人要打粑祭祖,并在土台上竖一根放置油灯的木杆,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夜夜点灯,使之长明。如今,仁怀仡佬族居住的茅坝镇、坛厂乡等地仍有茅台的地名。清朝乾隆年间,茅台村成为黔北川盐的转运口岸,人口日渐稠密,到清末民初时,茅台成为贵州的重要商业古镇,清代学者郑珍有诗云:“蜀盐走贵州,秦商居茅台。”世居茅台村的仡佬人喜欢酿酒,《黔书》中记载:“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盐业运输进一步推动了茅台酿酒业的发展,茅台酒的名气亦随之四处传播。《遵义府志》中对此有生动描述:“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的粮不下二万石。”现在所征集到的一只最早的茅台酒古陶酒瓶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制品,瓶口小颈短,以木塞封口,盖以肠衣(或猪膀胱皮),用麻线缠紧。瓶身商标为三角形,上有“贵州省茅台酒”字样,说明至少在237年前,茅台酒即已居全省诸酒之冠。茅台村土壤为橘红色,称之为“朱砂土”,利于生香及微生物的繁殖。赤水河系山泉流汇而成,茅台泉水清冽,没有杂质。茅台酒精选高粱为糟,在重阳节前投料,用泉水烤蒸八次、下曲八次,生产周期为九个月,在朱砂土砌成的发酵池储存三年后,用数十种单型酒精心勾兑而成。装酒之陶瓶结构较疏松,有大量微孔,能透入少许空气,并带走酒中的水分,加强酒液的酯化作用,使之存贮越久越醇香。茅台酒为53度,具有酱香、窖底香、醇甜三种混合香味,酒烈而不燥,多饮不会引起喉辣、头痛恶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1952年全国首届评酒会上跻身全国八大名酒行列,成为公认的国酒。茅台酒酿制技艺也被列入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