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洛党
仡佬族地区的高山深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藏,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有各式各样珍稀的动植物,还生长着许多名贵的中草药材,其中,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镇出产的洛党,便被誉为“药中一秀”。洛党是一种党参,以其产地洛龙镇而得名,又名“单支党”“条党”。因其根条粗大、肉质肥厚,又称“蛮党”,俗称“狮子盘头”。洛党属于桔梗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长30~70厘米,断面直径1~5厘米,外皮呈灰黄色或棕灰色,折断内有白色乳汁,香味特别,其根部是一种名贵的野生中药材。它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味甘、平,具有健脾、强肾、益气、补血、生津等功能。药效比起普通的党参要高出三倍左右,健脾而不燥,滋胃而不湿,润肺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却没有刚燥之弊,还具有药味清香、含糖量高、化渣性强、不易折断等优点。国家医药局做鉴定,洛党的品质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山西、甘肃的党参。
四、生漆
黔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气温、湿度相宜,日照充足,综合碱性和酸性的土壤,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合漆树的生长,所出产的生漆一向以其品味优良而享誉南国,是当地经久不衰的大宗土特产品之一。全县境内7区1镇均出产生漆,主要以大木漆为主,小木漆占少数。
生漆是漆树韧皮层分泌出来的黏性液体,经人工采割而得,它具有抗热、耐酸、耐腐蚀、耐摩擦、绝缘等优良性能,是机械、冶金、国防、基建等方面用于防腐、防锈的重要原料,也是民用家具的优良涂料,因此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最初,人们采割生漆主要是用作桌椅等家具及棺材的防腐涂料,而后逐渐得到其他地区的广泛认可,成为商品贸易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了当地仡佬族人民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漆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也加大了生漆生产的推动和扶持力度,并规范了生漆的生产和销售,当地的生漆一直享有较高的信誉。
五、银杉
银杉属裸子植物,松科,还有一个优雅动听的名字——衫公子,是一种高10~20米的常绿乔木。银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残遗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更有“植物中的大熊猫”的誉称,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目前,银杉在世界范围内仅存数千株,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境内最大的银杉分布区,拥有银杉千余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拥有两百年以上的树龄。
六、五倍子
作为化工原料的五倍子是仡佬族山区的大宗土特产,尤其是黔北地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早在民国年间,“道真县工业原料调查表”中就有记载,道真五倍子年产8.5万斤,销往四川。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倍子的生产取得了新发展,成为全国五倍子主要产区之一。
第七节历史遗迹
一、大坪汉墓群
大坪汉墓群分布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洪渡河两岸的团堡、长坳、朱砂井、中寨、赶子元组境内,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是黔东北一带已发现的大型汉墓群。汉墓群在务川地区的发现更进一步说明仡佬族广泛分布的贵州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文化沙漠”,从出土的珍贵文物可以看出,仡佬族先民曾在这里创造过悠久灿烂的文化。
大坪汉墓的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种地时发现了一些铜矛、箭镞等小件铜器和残陶器、陶片等,便向当地政府反映情况。1981年,经贵州省博物馆调查和考证,判断这一片区为一个汉墓群。1984~1987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三次考察,发掘出了7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以蒜头壶、提梁鼎、青铜甑等器物较为着名。蒜头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器形完整,造型美观独特,工艺精湛,特征为秦文化典型器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提梁鼎属于西汉时期的物品,器形完整,提梁及器盖均保持完好。造型古朴,具秦文化特征,属于国家二级文物。青铜甑也是西汉时期的器皿,敞口,方唇,折沿较宽,盆形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足底内收以便于扣合,器身上部饰一对较大的环状耳,器底有9个镂孔,其形制别致,也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汉墓中还出土有上万块汉砖,这些汉砖分为三型,一型长37.5厘米、宽18厘米、厚9.75厘米,砖侧面有多种几何图案;二型两端有公母榫,长38厘米、宽17厘米、厚9.7厘米,平面为梯形,砖单侧有连续三角纹及半圆瓦当纹;三型长35厘米、宽18厘米、厚12.8厘米,亮点有公母榫,平面呈梯形,通体无花纹。
此外,还出土有鍪、扁壶、釜、瓶、盘、洗、钵、鎏金铜泡钉、耳杯、箭镞、双面铜印等铜器,有罐、钵、釜、人俑、鸡模型等陶器以及五铢、八铢、四铢半两、剪轮五铢等钱币,墓葬年代为西汉至东汉末年。1982年,大坪汉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杨粲墓
杨粲墓是遵义着名的南宋古迹,位于遵义县永唐镇(深溪),共占地50平方米,所在地三面江水环绕,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墓。墓主杨粲为南宋播州安抚使,卒封威毅侯。杨粲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墓坐东朝西。墓室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墓室的后室安葬杨粲,北部墓室的后室安葬杨粲之妻,系平顶双室合葬墓。南北两部分的前后墓室平面皆呈长方形,它们的形体、大小、结构、雕饰都相似。杨粲墓前室的南北墙上均以石雕刻出壁龛、抱厦。抱厦有蟋龙绕柱,颇显气派。两侧石墙上浮雕文官武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墓室石刻以人物为主体,以杨粲雕像为中心展开,表现出墓主生前生活和理事的一些场面。精湛的雕刻技艺,反映了宋代西南地区石雕艺术的特点。
这座大型石墓的建筑结构、雕刻艺术水平及雕刻的画面内容,生动地再现了宋代的黔北仡佬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反映了仡佬族地区与中原文化、中央王朝的密切关系,对宋代官服、民服、武器类型等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墓室中出土的黄铜铜鼓更具有典型意义。其中,男墓室铜鼓高28厘米,重达12.25千克,鼓面径44.5厘米。用做鼓壁夹垫的剪破的铜钱碎片尚存有元、佑、通三字,当为“元佑通宝”。女墓室铜鼓高30厘米,重17.75千克,鼓面径近50厘米。两鼓之胴部略大于鼓面,收腰,鼓足外撇,胴腰之际有带状扁耳,鼓面正中皆为12芒光体。
杨粲墓铜鼓是遵义型铜鼓的典型,颇受学术界重视,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杨粲墓距今已有760余年历史,是古播州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也是考察了解播州的历史博物馆。1982年,国务院将杨粲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真安州城垣
古真安州城垣是明代改土归流以后,真州长官司所在地,位于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东30千米的旧城镇芙蓉江畔,东靠风岭山,西临芙蓉江,道务公路越址而过。道光《遵义府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以真州长官司地置真安州,知州郭维屏建成于思宁里之潏水园。周二里九分,高一丈四尺,广六百五十七丈一尺,垛口二千三百六十八,外环以壕。设门四,曰巩昌、兴化、永清、崇明,各建楼于上。”后来屡次遭到损毁。如四门中,东门“巩昌”在20世纪60年代开荒时被拆毁,仅有劵拱残迹依稀可辨;西门“永清”于20世纪70年代倾圮,1983年重新修复;北门“崇明”,略有毁损、倾斜;南门“兴化”,城门石拱保存较为完整,高4.5米,宽3.6米,进深10.5米。西门、北门间的凸出部位为炮台旧址,现高4.75米,内三面方正规整。西门外城脚有甬道通城内。甬道被淤泥乱石堵塞,现已探明的10余米券顶完好,内深处弧顶增高,高低结合部左右墙腰各凿有门杠方孔,甬道口右侧的土坡上原有石砌重檐六角攒尖顶字库,现仅存基座。所遗的半壁石门上用楷体字刻有“读书敬书祥开泰运”的上联和“为善”横额。
城垣中现残存的月城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如今仅保存着地基,还可见零星或间断的夯土和石墩。月城是城内大型的填方建筑,从地基上可以判断其呈长方形,占地2200平方米。《遵义府志》中记有明代真州书院,月城南端凸出处有谯楼,如今已只有房基保留了下来。月城的西壁临江,以城垣为墙,有水洞门(高2余米、宽1米)通江边,其余三面基壁残高3米左右,垒砌的石料与城垣相同。现在,旧城小学修建于城基之上。城垣内尚存“都察院禁约碑”“兴化门碑”等明清时期的碑刻十余通。经1980年考察实测,真安州城占地44万平方米,坝地和山坡各一半。城垣周长2340米,以每块重五六百斤的长方料石垒砌,从残存的地基和城门可窥见当年州城建筑之宏伟壮观。
真安州城垣所处的地方,风景秀丽,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东有土城关,南有老鹰关,西有龙塘关,北有小关。四门四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并有引人注目的奇特景观——石印披云、石柱凌霄、山泉瀑布、秋渚来鸿、角井鳞鳅、天乳群瓮、文峰积雪、春池跃鲤八大景观,称为“真州八景”。这八景以形逼真、景独特、内涵深而引人入胜,可寻幽览胜或考古索源,每一景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娓娓动听。如“石印披云”,该景位于真州城的西南方,自北向南,矗立着一座横亘数十里的大山,叫三万溪梁子。三万溪山到真州城(今旧城镇所在地)的必经之地,把它分成南北两段,北段称为“独新岩”。当太阳升起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四壁生辉,金光灿烂。远处望去,绝壁上镶嵌着边第数丈的一颗正方形石块,棱角清晰,犹如一枚刻有篆字的大印,传说是孟获在作战时途经此地而丢失的大印。
明万历年间,真州城垣建成后,有诗人触景生情,写诗赞叹道:
千古流传石印图,形留坡畔岩虫书;
螭文不用李斯刻,虎纽生成史籀府。
镌出疑摹峋嵝篆,看来缅获楚荆储;
虽然未遇深宫掌,抱璞无言在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