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有兄妹三人。爹娘早故无依靠,相依为命过日子。一天上山去挖土,开田辟地来耕耘。今天开好新田地,明天去看又复原。一块田地未开成,兄妹三人很生气,躲进刺蓬看究竟。等到半夜鸡叫时,只见来了一个人,满头白发银胡须。哥哥说要打死他,弟妹说要放他走。老翁听了开言道:“我是太白老金星,看见你们实在苦,来向你们说真情。不要辟地开田了,风吹已换头朝人,二朝又被火烧毁,眼看三朝也难保,要被洪水来淹没。岩下有个石柜子,哥哥到里去藏身;岩上有个大葫芦,容你弟妹两个人。葫芦旁边有个蛋,正好能塞葫芦门;听到蛋里有声音,便是神仙来报信,就可跳出葫芦门。此时你们得救了,以后的事会知情。”三人听着不警觉,转眼不见老金星。三人吓得惊慌了,急忙爬上半岩去,四方八面细细看,老翁说话果是真。哥哥钻进石柜去,石柜不浮被淹死。弟妹躲进葫芦里,顺手拿蛋塞好门,葫芦浮漂弟妹存。
(二)关于竹王的传说
仡佬族人以竹为图腾,崇拜竹,民间有许多关于“竹王”的传说。古代,仡佬族先民濮人历经艰辛,从湖南、四川等地由水路进入今贵州一带,竹筏应该就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贵州大地上,竹的生长范围十分广阔,用途也很多,因此竹在仡佬族人心中有很神圣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关于竹王的传说,各地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其顺水漂流而来之说,这大概就是先民濮人迁徙方式的影射。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竹王的来历和打虎为母报仇的故事,其中还有关于仡佬族先民悬棺葬习俗的由来。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唤倡乳,自幼失去了亲人,独自一人住在山中的岩洞里,靠垦荒织布艰难度日。一天,倡乳姑娘来到河边洗衣服,突然顺水漂来一节竹筒,旋转着漂到她面前。她捞起竹筒,听见里面传出婴儿的哭叫声,便用洗衣槌把竹筒敲破,只见一个男婴躺在其中,手舞足蹈,十分可爱。倡乳用衣袍包裹起婴儿将他带回洞中抚养,取名为笃筒。笃筒渐渐长大,成为一个身强体壮的英俊小伙,倡乳却慢慢变成龙钟老妇。笃筒每日上山捕兽,下河捉鱼,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简单而平静的日子。一天,笃筒上山打猎,一只老虎叼走倡乳。笃筒回来不见母亲,四处寻找,后来在山林中发现了母亲的尸骨。笃筒得知母亲被老虎吃掉了,悲痛欲绝,便找到老虎并将其打死,为母亲报了仇。为了让母亲的灵魂能够得到安宁,他将母亲的尸骨放入棺材并挂于悬崖峭壁之上。笃筒打虎为母报仇的事迹逐渐在各村寨中传开,人们十分敬佩他的勇敢和力量,推举他为王。因笃筒生自竹筒,人们便称他为“竹王”。
(三)关于仡佬族祖先和吃新节的传说
在关于仡佬族人祖先的传说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提到了盘古以及他开天辟地的内容,但具体内容却大不相同。盘古是汉族经典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万物之主。在仡佬族这个关于祖先及其农业生产起源的传说故事中,仡佬族祖先与玉皇大帝同为天之子,而盘古已经由万物之主转变成一个比较人性化的角色,不再是故事中的主角,只是玉帝的手下,地位也不再尊贵。这则传说充分展示了仡佬族人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故事中有关于盘古的内容,充分说明仡佬族与汉族关系的密切,仡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传说中也可以看出仡佬族朴实的世界观。
在远古的时候,天地不分,到处是森林,生长着各种奇珍异果。上天的儿子古老先人们(仡佬族祖先)每天摘鲜果充饥,进行攀岩爬树等无聊的游戏,以打发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玉皇大帝派玉书领金角、沙达开天辟地(金角为龙,沙达为蛇),玉书长得虎头人身,力大无穷,开天辟地时称为盘古王。
盘古把天与地辟开,只留一棵接地通天的大马桑树作为天与地的通道。玉皇大帝见古老先人们在天上成天无所事事,便让他们到地上生活。古老先人们不愿意,玉皇大帝便请太白金星来出主意。一天,太白金星让古老先人们吃下马桑树的果子,吃完以后,便醉得不省人事,只能任由玉皇大帝送到了地上。
古老先人到了地上,到处都是大森林,荒无人烟,他们只好住在树上、岩洞里,靠吃野果、野菜、草子等充饥,用树皮做衣服,生活极其艰苦。先人们受不住这种苦,又从马桑树回到了天上,对玉皇大帝说:“你在天上吃好的穿好的,地上没有好吃的,我们不去了。”玉皇大帝说:“盘古王会教你们如何过好日子。这次下去可以带着旱稻、小米(谷子)去种,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先人们只好带着各种作物的种子重新来到地上,开荒种粮。随盘古开天辟地的金角和沙达也都来帮助他们播种粮食,金角是龙,为古老先人的庄稼浇水;沙达是蛇,帮古老先人的土地捉老鼠。种子下土,不久长出了嫩芽,先人们十分欢喜,天天盼月月盼,希望它们能快点成熟。天气转冷了,树叶枯黄了,而先人们辛苦播种的谷草也枯在了田里,谷穗结出的全是瘪壳。先人们万分失望,再次上天去找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说:“你们不敬神仙,怎么会有好收成呢?回去杀白牛祭天、杀白马祭地,谷子就会成熟了。”
先人们第三次来到了地上,在盘古王的帮助下,分清日月阴阳,重新修整土地,并祭祀天地及诸神,粮食总算成熟了。收获之时,先人们抓起来一把一把地生吃,毛稗、小米是涩嘴的,稻谷是戳嘴的,珠珠米更是硬得硌牙齿,古老先人吃不习惯,再次上天去找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又告诉先人们搓火草到太阳边去点,把粮食煮熟后再吃。玉皇大帝派公鸡专门到地上催促先人们早起干活,派灶王监督先人们看家、管理火,又命雷公劈断了马桑树,天与地从此永远地分开,先人们再也上不了天了。他们只得继续在地上烧荒辟草,开耕种田,一代一代生活下去,成为今天的仡佬族。
(四)关于祭山神节传说
由于仡佬族人的生活与山密切相连,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充满了神秘与威严。山在仡佬族人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每年的三月三,仡佬族要举行祭山神的仪式。关于山神的来历有一个“赶山填海”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陆地面积很小,全被大海覆盖。天神为了使陆地面积增大,让仡佬族人有更多的土地,派了九位仙童降生凡间,成为九兄弟。九兄弟本领高强,能够移山填海,天神赐给他们九条神鞭,要他们用神鞭赶山去填海。九兄弟各自手持神鞭,依次填了东海、北海和西海,陆地面积一天天增大,最后只剩下南海。南海龙王知道了九兄弟填海的事,为了保住领海,便想出了一个计策。有一天,九兄弟赶山到天黑,来到了一个小木屋,屋前的青石板上摆满丰盛的酒菜,屋子里走出一个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子,见到九兄弟便十分热情地招待他们坐下饮酒吃饭。九兄弟自从赶山以来一直夜以继日地劳动,还没来得及吃一顿饭,此时也就不再推辞,全都开怀畅饮起来。酒足饭饱以后,他们来到木屋里睡下了。天亮后,九兄弟醒来,发现漂亮女子已不见踪影,他们又重新拿起鞭子赶山去了。然而这时候任凭九兄弟怎样挥鞭,山都岿然不动。原来,那位漂亮的女子便是南海龙王的三女儿,她乘九兄弟熟睡之时,悄悄把他们的神鞭换成了假鞭,九兄弟竭尽全力,每座山都被他们抽出了道道沟壑,然而却再也不能去填海了,九兄弟违抗了天神的意志,最终筋疲力尽累死在大山上。
后来,天神得知了南海龙王叫女儿偷换神鞭阻挠填海的事,为九兄弟壮烈地死去感到痛惜。天神命令把剩下的山都留下,追封九兄弟为山神,管理山间的地盘和人间事务。并规定居住在山区的仡佬族人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祭拜山神。而由于龙王的女儿曾偷换了九兄弟的神鞭,所以祭山神时,妇女不能参加。
(五)关于禁忌的传说
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仡佬族人,禁忌也有所不同。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种种禁忌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在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先民为了让子孙后代平安健康成长,在正月初一忌吃辣椒。据说,仡佬族祖先从天上下到凡间,从来不食辣的食物。但是日子一久,生活习俗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先民们的口味越来越重,逐渐开始品尝甜、酸、苦、辣等各种味道了。
辣椒后来成了仡佬族先民的美味佳肴,每顿饭都离不开它了。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先民中的寨老吃了过多的甜食后,觉得缺少滋味,于是叫人煮了一碗红红的辣椒面吃下去,顿时觉得胃口大开,意犹未尽,晚上又吃下一碗方才心满意足地躺下睡觉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寨老发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个个眼睛通红。他觉得十分奇怪,结果发现寨子中家家户户都一样。寨老急忙赶到观音庙前请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他,正月初一是辣椒娘娘的生日,玉皇大帝都要率领众神敬拜,你们不但不拜,还吃辣椒。寨老听后,立即回寨组织大家隆重敬拜辣椒娘娘。敬拜仪式结束后,子孙们充满血丝的眼睛又恢复了正常,并且愈加明亮了。于是,寨老宣布从今往后,正月初一不准吃辣椒,并家家都要敬拜辣椒娘娘。
(六)关于宝王菩萨的传说
务川一带自古以来盛产丹砂。当地人对丹砂的大量开采和提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仡佬族经济的繁荣,而且还在很长一段时期被当地仡佬族人作为地方特产进贡中央,在维持仡佬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务川一带广泛流传着关于宝王菩萨的传说。
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先民濮人在深山里劈石拓荒,其中一位青年在刨出来的石头中发现有红色的砂粒发出耀眼的光芒,便好奇地带回家。正巧有山货商人来到洪渡河畔,听说这里挖出了红石头,找到这位存放红石头的青年,认定这种红石头就是朱砂,并全部买走。“红石头就是朱砂,可以卖钱,是吉祥之物!”打这以后,开采朱砂的濮人就多了起来,并成为濮人最早向西周朝廷进贡的贡品。皇帝为了安抚人心,加封发现朱砂的青年为宝王。务川地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也因朱砂而打开,从洪渡河,经乌江,到长江,中原文化也由水路传进务川。濮人又学会从朱砂中提炼水银,名声远传。后世人为纪念宝王,在盛产朱砂的三坑、板场、银钱沟等地相继建立宝王庙,塑宝王菩萨享受祭祀。
如今,大坪一带村民凡是打岩子炼水银都要敬宝王菩萨,为他点香燃烛,供酒肉于案,默念心语,手指点朱砂红于额,祈求保佑。在出过不吉利之事的砂洞还要请先生画符念咒,符上加盖朱砂印贴于砂洞口以驱魔避邪。
二、民间歌谣
在仡佬族口头文学中,民间歌谣最为丰富和广泛,这些民间歌谣既是仡佬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主要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他们娱乐的重要载体,由于仡佬族文字的不确定以及语言使用的大范围减少,许多歌谣已经成为绝唱。如今,通过学者们长期的收集、整理,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仡佬族歌谣真实、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仡佬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感情、愿望和心理状态。在仡佬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社交、迎送宾客、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方面都伴有各种各样的歌谣。
这些歌谣可以分为劳动歌、苦歌、情歌、哭嫁歌、孝歌、儿歌、酒歌和古歌等。仡佬族是一个爱歌的民族,寓情感于歌声,寓生活于歌声。这些歌谣,曲调不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较为古老的歌谣由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构成,韵律不规则,但构思比较完整。近三百年来,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歌谣的形式逐渐采用七言、五言或四言格律,有的由长短句构成,由不规则押韵变为有规则押韵,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仡佬族歌谣在音律方面,不仅有押韵,而且还有押调,这在其他民族歌谣中是少见的。所谓押调,即在歌谣的每行、每句或某些歌行的最末一个音节,采用同个声调(同一调值)的字,使之更能体现自己特有的风格,本民族群众更加喜闻乐见,其他民族听来也更有一番风趣。正是这种押调的特点,使得仡佬族歌谣更带音乐色彩。许多歌谣就因为押调,虽然未配上乐曲,吟诵起来也饶有一番情趣。
(一)苦歌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的仡佬族人民不仅要受到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有时还要受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无情排挤和欺凌,人们的生活常常苦不堪言,正是“仡家种粮财主收,挨冻受饿是我仡家人”;“苦仡家,坐山顶,受苦受压说不清,荒年野菜来充饥,官府富豪逼租税,哪里去逃生?”他们常常将内心的苦楚通过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类歌谣便叫苦歌。苦歌的曲调显得深沉,充满哀愁,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口耳相传的控诉性歌谣,内容极为深刻,感情至真至切。在广西隆林仡佬族自治县仡佬族山区,男女老少都十分熟悉仡佬族的十二节《长工歌》,有仡佬语唱法,也有汉、壮语唱法。歌词大体是吟唱长工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月月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不同的歌手,依不同的情况,所叙唱的具体内容不同,描述的情景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