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板凳拳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用板凳作为武器并带有武术性质的体育活动。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人出了一个无人能敌的勇士,刀法剑术十分了得。有一次,敌人约请他讲和,按照当时的规矩,进帐前必须交出手中的兵器以示诚意,于是这位勇士交出了兵器,走进敌人的营帐,坐在一张条凳上。结果中了敌人的计,四面的敌人忽然抽刀拔剑向他扑过来,他却赤手空拳,情急之下,他随手操起条凳与敌人作战,只见他左击右扫,条凳在他手中上下翻飞,犹如蛟龙盘柱,擒了敌首,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后来他创造了一套刚劲有力的拳术,即板凳拳。随后,板凳逐渐成为仡佬族先民的防身武器之首,平时隐于民居之中,作为普通的生活用具,毫不起眼,使用时却极其方便,让人措手不及。流传到今天,舞板凳拳发展成为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八)打磨磨秋
磨磨秋从外形上看就像跷跷板,但不同之处在于,磨磨秋不仅可以上下升降,还能够像磨子一样水平转动,因此叫磨磨秋。磨磨秋的结构非常简单,先将一根三四尺高的坚硬木头固定在场坝上,顶端稍微削细当做轴心,上端架上一根三丈多长的横梁,横梁的正中心钻一孔,固定在轴心上,两边距离相等。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玩耍,磨磨秋的高度有所不同。有的高1米,有的高两米多不等。玩耍时,横梁两边人数相等,可以匍匐在杆头上,也可以骑坐在上面,像推磨一样,轮流用力蹬地疾跑几步后,横梁就会有一头升高,一头落下;再跑几步,高、低的升降又重复一次。骑坐的人用脚接触地面,横梁就会旋转和升降,呼呼风响,悠然自得,玩得兴起,围观的人也不停喝彩鼓劲,十分轻松热闹。这项体育运动普及性极高,在仡佬族地区广泛流行。
(九)档耙拳
档,又名月亮叉,刀尖非常锋利;耙,是一种农耕工具。档耙拳是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尤其在安顺市西秀区湾子村受到仡佬族青年的广泛欢迎,每逢农闲或者节庆都少不了它,档耙也是仡佬族先民防身武器之一。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仡佬族祖先居住在山洞之中,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抵御豺狼虎豹的侵袭,所以用铁具打制成一边是耙一边是叉的独特生产工具。最早是用木头制成,后来改为铁器,再后来,又改良成今天这种木头制的耙。在防御野兽的过程中编创了这样一套舞法(拳术)流传下来,到今天便成为一种较规范、有套路的健身拳术。这种原本用来防身自卫的武器逐渐成为闲暇时仡佬族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器械,主要以刺、挑盖、扫等动作完成,表演起来刚劲有力,虎虎生风,充分展现了男子的强健体魄和威武气质,因此,在档耙表演比赛中胜出的男子很容易获得女孩子的芳心。
(十)角力
是一些地方仡佬族村寨常用的竞赛项目,总体上来说是比试力量和技巧的活动,形式多样,规则也很简单。人们常常在闲暇时进行,以娱乐和放松身心。最常见的玩法有一对一扭扁担、扳手劲、抵板凳、顶牛力和多人争斗的斗鸡脚、斗牛角等。
扭扁担即两人各持扁担的一端,单手或双手均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扭动,将扁担扭平者获胜;扳手劲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活动,两人各以一手相握,肘端置于桌面,用力压倒对方为胜;抵板凳即两人用额头、腰、肩、手或手指各抵板凳的一端,以抵退对方为胜;顶牛力是两人双手叉腰,以额相抵,亦可以肩、拳相抵,抵退对方为胜;斗脚鸡,双方将一条腿提起于膝盖以上的部位,单脚跳跃互相攻击,以击倒对方或击下提脚为胜;斗牛角,力大者两手相握,手臂伸直呈牛角状,另一人跃上其身,手把“牛角”,与对方同样造型的两人互斗,将对方身上队员顶下为胜。
第六节民间游戏
一、高台舞狮
舞狮是黔北道真、务川等地仡佬族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娱活动,俗称“玩狮子”,又称“狮子灯”,每逢年节或有重大喜庆节日都有它的踪影。高台舞狮,因在八仙桌所搭成的高台上舞狮而得名,集娱乐、杂技和体育为一体。
高台舞狮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表演舞台的“高”,“高台”一般用7张或9张桌子叠成,最高的有12张,为了表演安全,每层桌子相叠之处垫上草纸钱,因为草纸钱表面粗糙,可以防滑。舞台的搭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每张桌子重叠而上,顶上一张倒扣,4桌腿朝天,呈直立长形,称“一炷香”,高12米左右;第二种是一层为4张桌子并排,二层为3张桌子并排,三层为两张桌子并排,四层为3张桌子重叠而上,最后一张倒扣,4桌腿朝天,呈梯形,状似宝塔,称“宝塔式”,高7米左右。
每年的正月初一,舞狮队会应邀到村寨中表演。通常由一人扮演笑和尚(即目连,戴面具,手执扇子),一人扮演孙猴子,二人合扮狮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外有4人敲打锣鼓,两人打灯笼(称狮子灯)。舞狮队出门之前通常要先焚香秉烛,参拜师坛,辞别祖师。过去,高台舞狮通常在舞狮队进入村寨的第一户人家院中表演,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高台舞狮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技艺已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和保护,通常应邀到县城或市里的广场上为市民表演,或者被请上舞台。
高台舞狮演出分为地面表演和高台表演两个部分。首先,由笑和尚出场,拜请孙猴子学艺。两人围绕高台,在地面表演走倒立人、骑马马肩、鹞子翻飞、狗连吊、鲤鱼跳龙门、鲤鱼晒肚、癞疙宝(即癞蛤蟆)拖烟盒等动作。他们配合默契,表情滑稽,妙趣横生,引来周围观众的阵阵喝彩。笑和尚再拜请孙猴子上台寻母(高台意为十八层地狱)。每上一层高台桌子,都以不同的动作攀登,有时双脚倒挂桌沿,悬空倒上,有时双手把握桌腿,倒插桌腿而上。其间,笑和尚打扇向观众示意艰辛,孙猴子不时以捉虱子、咬虱子、擦鼻涕、擦汗水等滑稽动作逗乐观众。上高台后,笑和尚和孙猴子要在方桌腿上表演过金桥、鲤鱼晒肚、碰头设计、节外生枝、天外探天、遥视苦海、蜘蛛吊线、倒挂金钩、天王封印等十多种高难度动作。整个表演扣人心弦,令观众拍手称绝。
比如“遥视苦海”,是将一条板凳一端的凳腿穿插在桌腿上,凳子的一端紧靠上下两张方桌,凳腿紧靠桌腿,另一端朝上,向台外倾斜,伸出高台以外70厘米。笑和尚把握好凳腿,孙猴子攀上笑和尚肩膀,伸手握凳腿中部,头顶紧贴凳面和凳腿交会处,慢慢提脚伸腿倒立于上,双腿伸直直插天空。动作难度很大,令人惊心动魄。
所谓“天王封印”绝技,是指笑和尚手脚俯卧撑在方桌腿上,孙猴子双手抓紧笑和尚的腰带收腹缩腿,举身翻上笑和尚的背部坐着,缩腿弓身,头顶笑和尚颈肩处,倒立于上,双腿直插天空,桌面做印底,人身倒立为印纽,称为“天王封印”。
当笑和尚和孙猴子居高台互相嬉戏时,锣鼓手便敲锣打鼓,舞狮在阵阵锣鼓声中光彩亮相,出场后匍匐在高台地面,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节拍,摇头摆尾,抖动身躯。高台上的孙猴子沿高台脚倒缩在地面,一个鹞子翻飞站在狮子面前,手舞包有红布袋的篾绣球,逗引狮子。狮子跟着红绣球起舞,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时而昂首向天,时而俯首扑地,时而狂奔东西,舔足梳毛,时而四处跳跃,摇头摆尾(寓意朝拜五方五路五龙神君)。绕场一周后,舞狮在孙猴子的示意下,便螺旋穿过桌上高台。舞狮攀上高台,踩上方桌腿,伴随锣鼓点子,换脚踩柱,轻巧自如,或提脚舔腿,或舔脊梳尾,踩高台一周。舞狮二人合一,配合默契,站在直径只有8厘米的方桌腿上表演,多姿多彩,动作惊险,加上锣鼓紧凑,扣人心弦。踩斗后,笑和尚逗引狮子沿高台绕“8”字形穿落地面,在孙猴子和笑和尚的逗引下,在地上四方打滚,并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一场精彩的高台舞狮表演完美谢幕。
高台舞狮可谓仡佬族传统技艺中的精品,有许多民间诗人都曾作诗描写高台舞狮。如道真仡佬族人韩纯忠的《浣溪沙·高台舞狮》:
表演登临节日新,九重高桌显奇能,笙箫锣鼓掌声鸣。
踩斗雄狮观昊宇,猴王罗汉势腾云,高台狮舞贵阳城。
又如《鹧鸪天·高台舞狮》(二首):
方桌重重耸碧空,锣鼓唢呐喜融融。
兽王踩斗凌空转,民族奇葩添彩虹。
身敏捷,舞姿雄,诙谐惊险竞奇功。
临台绝技凭施展,尤振雄风艺苑中。
二、仡佬毛龙
毛龙是石阡仡佬族地区在元宵节时十分流行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体现了仡佬族先民的龙神信仰和原始崇拜。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龙神是中国历史人物神化的结果,具有“呼风唤雨,润泽大地”的本领,是人类英雄崇拜的神化产物。仡佬毛龙的表演有时还配有附龙,称“狗龙”,这是苗族盘匏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仡佬和苗家的族际交融。仡佬毛龙在制作和玩耍的形式上独树一帜,其独特的信仰体系、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以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仡佬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竹,并且表演中有“求子”的意愿,因此一些人认为毛龙源于仡佬族先民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徵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即金骨老龙的长子,与章回小说《说唐》中“魏徵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据说,在唐代,毛龙属于灯的一种,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了仡佬毛龙,在石阡一带盛行并流传下来。古代仡佬毛龙的分布区域没有史志可以考证,据口传资料,在清代以前,仡佬毛龙主要在仡佬族村寨内流传,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仡佬毛龙的鼎盛时期,每年元宵节期间,舞龙活动会在全县各乡镇的仡佬、侗、苗、土家等各民族村寨中自发开展,并且要持续数十日之久。
过去,仡佬毛龙主要是自发传承与自然传承。所谓自发传承即青年人主动学习仡佬毛龙的扎艺、玩技、“龙句子”及毛龙的传说故事、乐器伴奏等;自然传承是指没有任何拜师、出师等仪式,仡佬毛龙的传承是一种全民信仰的自然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据了解,从清代开始,仡佬毛龙活动中有关“开财门”、敬香等“龙句子”已渐次出现用汉字记录的传承,作为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辅助形式。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毛龙都盛行于全县各个民族村寨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仡佬毛龙曾被列为“四旧”遭到禁止,逐渐衰落下去。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也使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演变,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只有当地的一些老人还保留着对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欣赏。如今,仡佬毛龙的表演活动主要靠政府组织,民间参与。
仡佬毛龙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一种信仰民俗活动,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二、初三,人们就开始做准备。由当年堂主(头人)带头到村寨的各家各户集资,俗称“化功德”。然后,指定村中能力较强的青年人准备扎龙所需的材料,一般是各种各样的竹、纸和浇烛所用的石蜡。再是请篾匠师傅烧纸“破竹”,选定一个适当的场所,请艺人扎龙,召集村寨中男性老少共同参与,亦为自发传承扎龙技艺。
毛龙的制作是十分讲究的,通常用箭竹、斑竹、阳山竹来制作。首先选用粗长的竹篾条来做龙的脊梁,约20米长,再用竹篾缠绕剪成鞭炮形的彩色纸,称为“火草秆”,长1~1.2米,两端扎在龙脊上形成一个个圆环。整条毛龙需要用几百根这样的火草秆扎成,因为看上去满身是“毛”而得名毛龙。用黄色纸做火草秆扎成的龙,称黄龙,红色纸制成的称赤龙,蓝色纸制成的称青龙,还有用五颜六色纸扎成的花龙。龙脊上每两米固定一根木把,称为“洞”,有七洞、九洞、十一洞或十三洞的。每洞内系上四个“八方等”,晚上在里面点上蜡烛,整条龙看上去通体透明,光彩夺目,舞动时,灯球翻滚于毛茸茸的龙体之中,非常漂亮,如今有的还在毛龙的眼睛、嘴巴里安上霓虹灯,整条毛龙变得金碧辉煌。
漂亮的毛龙扎好以后,还要请阴阳先生选定一个好日子(一般在正月初六、初七)举行开光、请水的仪式。开光需要在堂主家进行,请先生在堂屋内焚香烧纸,念咒语,并在龙头和龙尾上用香烛各烧三个孔,谓之通气(即成龙神),接着到本寨附近的祠堂、山洞、河沟或水井处“敬祖请水”。仪式结束以后才到村寨或城内家家户户“玩龙”。
毛龙的到来,是一件喜庆吉祥的事情,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烧纸放炮前来迎接,这时毛龙在阵阵锣鼓声中翻滚舞动。待锣鼓声一停,执龙宝的人便在主人家大门前说起“龙句子”,然后开财门进入主家堂屋,仪式结束以后,主人再放炮欢送。如果毛龙队伍游到哪一家正值饭点,无论早饭、晚饭或者宵夜,主人都会热情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