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殖崇拜
在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种生殖崇拜形式,把当地盘龙洞旁边崖壁上一个自然天成的小洞敬奉成女性生殖器官而顶礼膜拜,以求多子多福。
这其中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山寨里有一对夫妇,人过中年仍然没有生育,心里十分苦恼。有一天,夫妻二人来到村边的盘龙洞口,妻子发现崖壁上有一个天然的小洞,洞口朝上,心中猛然涌出一个念头,她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对丈夫说:“我们来许个愿,如果你能把这石头投入那个洞口中,来年我们就一定能够生一个儿子。”
丈夫不以为然,没有理会,妻子却很坚持,说:“你要是不投那么我来投,试试看灵不灵验。”于是她扬手将石头扔向洞口,刚好投入其中。第二年,便真的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全家人欣喜不已,这消息很快就在整个仡佬村寨中传开了。大家纷纷来到盘龙洞口前,焚香祷告,投石求子。渐渐地,这个传说演变成了能把石头投入小洞的,生男孩;投不中的,生女孩,并且人们对此笃信不疑。人们把这个小洞称为“打心洞”。
就这样,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三,仡佬族人全家结伴出游,无论年轻的小夫妻还是中年夫妇,都喜欢来到盘龙洞口,站在右边的石台上焚香祈福,十分虔诚,然后就地捡起一颗小石子,隔着十多米宽的小溪沟朝右边崖壁上的小洞投去。尤其是那些尚未生育的小两口,总喜欢来此投石问信。如今,这一古老的风俗就这样沿袭了下来。
二、送子之俗
在贵州省石阡县的仡佬族地区,自古以来便流行一种送子之俗,年轻的夫妻婚后想求子,他们不去庙里求送子观音,而是通过由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送瓜瓜”“送龙宝”或者“送菩萨”来表示送子的含义,但其中所谓“送”的含义却贵在一个“偷”字,在笑闹中透出另一种乡风民俗的神秘情趣。
(一)送瓜瓜
农历八月瓜熟的季节,村里便开始流行偷瓜送子之俗,称为“送瓜瓜”。若哪对夫妇婚后无子,左邻右舍也会为他们着急,便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夫妇二人自然十分高兴。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地里偷瓜,无论本村还是外村,只要谁家地里长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称水桶瓜),便去摘来一个,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玉米核盖紧,表示要送个男孩,外面用红布缠绕,让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背在背上,一同送入家中。走到屋子前面时,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人连忙开门迎接大家进屋,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抱起背瓜的小男孩,亲昵地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有人将瓜取下,直接送到卧室的床铺上,用被子盖住,表示主人家会生个大胖小子,有人假装上前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玉米核拿掉,故意让瓜中的水流出来,把床铺弄湿,表示孩子尿床了,人们开怀大笑,主人也会开心。第二天,主人家便将南瓜煮来吃,连皮带瓤全都吃下去,期待着能生下男孩。并且,夫妻二人还会将背瓜的男孩视为自家孩子一般疼爱。
第二年,如果这对夫妻真的生下一个男孩,自然成为村里的一大喜事,丈夫会出门向大家道喜,首先会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称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然后再向自家的嘎公嘎婆报喜。在办月米酒时,承头人家会送来“祝米”——小孩子用的衣帽、裙子、背围等物,并给孩子起乳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之类。此后,这两家的关系犹如亲戚一般。《诗经·大雅》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种送瓜的习俗也许与这个典故有关。
(二)送龙宝
另一种送子习俗是送龙宝。在元宵节期间,仡佬族村寨中都会舞龙耍狮。玩龙灯的灯会头人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会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中,悄悄送上龙宝一个,这家主妇牵着后衣兜接下,因为怕被太多人看见会冲了“灵气”。然后,女主人会将龙宝挂在堂屋正中,并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每年元宵之时,这家人都会对送宝的龙灯队伍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如果有人家想要生子,又没有人送宝时,便采取“偷取”的形式,趁龙灯来家中贺年时,招待灯队的人吃夜宵,女主人会找机会悄悄把龙嘴里的宝物取走,或者在龙角下解下一条红布,据说这种“偷”来的宝和红布很有灵气,也同样“许口成愿”。
如果生了儿子,主人家也要首先向灯会头人报喜,头人常常赐其乳名,通常为“龙生”“龙狗”“龙娃”“宝子”一类的名字。
待孩子稍稍长大,主人家要履行“还愿缴宝”的仪式。主人家要喂一头大肥猪,择定吉日,通知亲友,并请邻寨的人扎一条“愿龙”,邀请“先生”和灯会头人主持仪式。“还愿缴宝”这一天,亲戚朋友都来送礼庆贺,给称为“龙生”的小孩披红挂彩。灯会的头人要给“龙生”缝制一身新衣,邻寨的人也会前来帮助玩龙灯,场面和谐而热闹。玩龙灯结束后,要杀猪祭龙,这时要把长龙围成一个圆圈,将杀猪人围住,杀猪人要说一些伏式再开刀,在抽刀之时要用龙嘴接住流出的猪血,俗称“领血”,然后才将猪破开,将猪的头、脚、内脏一同用开水煮,再让龙头上前嗅上一嗅,称为“上熟”。紧接着,“先生”要诵读早已备好的“疏文”,火化纸钱,主人领“龙生”跪拜,灯会头人再赠他“易长成人、长命富贵”的祝福吉祥语,随后,“龙生”领着龙灯遍朝祖坟,烧香祭祖。到晚上,龙灯不能发亮,悄悄拿去火化掉。
有的贫困人家不能履行“还愿缴宝”,便与灯会商量,实行“接灯缴宝”。趁元宵节灯队来家中贺年时,主人家备办夜宵,热情招待,头人祭祀一番,以缴来龙灯了愿。按旧俗,如果不履行“还愿缴宝”,“龙生”一生都好似欠了债一般,有的人家下辈人也得为上辈人“还愿缴宝”。
(三)送菩萨
还有一种类似的送子习俗叫做“送菩萨”,这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菩萨从哪儿来呢?还是需要去“偷”。如果能偷到别人家神龛上供着的梓潼帝君那是最好不过的,因为古有“桐生实子”的典故,俗称“送梓潼”,偷不到梓潼菩萨的也可以偷观音,或者老寿星、笑罗汉。偷来了菩萨自然不能太张扬,要悄悄地送出去,得到菩萨的人家要将菩萨供奉在自家的神龛当中,许下一个“梓潼愿”,等生子以后再还。通过许“梓潼愿”生下的儿子,通常会取名“桐生”“潼灵”“桐喜”“梓发”“祖发”等等,还有的甚至直接叫“菩萨”。
等孩子长到10周岁时,也要举行还愿仪式。“还愿梓潼”相当于办一次大规模的法事,要请傩坛班子来冲傩还愿,演出傩堂戏,持续三五天之久。最后,要由扮演勾愿判官的坛主表演“打卦”,如三卦打成阴卦、阳卦、顺卦,称为“大合同”,表示“周了”,即礼仪功德圆满;如果三卦打不出一个“大合同”,就算“不周”,还得重新择日再举行一次还愿仪式。
三、诞生
仡佬族以竹为图腾加以崇拜。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即古真州城),仡佬族妇女生下小孩后,她的丈夫或者姐妹要在夜深人静之时,将胎盘(俗称伴或衣胞)埋于竹笼之中,并掩盖好,再焚香三炷,烧长钱一占(称为12树),寓意孩子在“竹神”的护佑下,命根牢固,像嫩竹一样挺拔,超过老竹,表示一代胜过一代,希望子女能够超过父母。焚香烧纸以后,掩埋者悄然离去,并且不可以再回头探望,否则孩子在吃奶或吃饭的时候会出现呕吐现象,容易染病,不易长大成人。同时,产妇在产期吃的鸡蛋蛋壳不能随便乱扔,要用洁净的箩筐装好,待孩子满月以后,由丈夫或者自己将蛋壳掩埋在竹林当中,意思是孩子在“竹神”的护佑下,不受日晒雨淋之苦,长得白白净净,千岁随父,万岁随母。埋藏在竹林,意味着根基稳固,命根牢,无瘟疫之灾,长命百岁。
在遵义县平正乡一带,仡佬族妇女生产以后,孩子的父亲要在生孩子的床底下挖一个小坑,然后把衣胞口朝下放在坑中,再轻轻地壅上细泥将其掩埋,就算把衣胞藏好了。以后,如果发现小孩脸上出现红斑点,要立即用沸开水淋藏衣胞之地的周围,据说这样孩子脸上的红斑点就会逐渐消失。
妇女在坐月子期间,会吃鸡蛋来滋补身体,而剩下的蛋壳,要全部倒在干净的河沟里,让清凉的水把蛋壳冲洗干净,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白皙可爱。孩子满40天时,母亲要抱着孩子绕着房子转三圈,这样孩子今后就会无病无灾,大吉大利。孩子第一次出门时,母亲要在孩子头上插一个红辣椒,既是避邪,又象征孩子能在风风雨雨中健康成长。
仡佬族的宗法观念比较浓厚,夫妻对婚后的头胎尤为重视,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有一定的体现。小孩出生以后,母子平安,丈夫便要去丈母娘家报喜,若生的是儿子,女婿就抱一只红公鸡;若生的是女儿,就抱一只肥母鸡。四邻五舍也都前来道喜,并探问丈母娘:“闺女家添人口了,看水的?”若外孙是男孩,外婆便会骄傲地回答:“看水的——看田间水的。”若是女孩,外婆便丧气地回答道:“看水的——看甑脚水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观念逐渐在仡佬族地区兴起,男女平等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
四、满月酒
孩子出生以后,无论男孩女孩,家中都会为他(她)办“满月酒”,通常在孩子满月之前办,办酒的日子都带有农历的六和八,表示吉利。以这种形式向亲友们宣布新婚夫妇家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据了解,在仡佬族的传统习俗中,小孩满月被看做是他(她)人生重要的开始,因此要办酒设宴,一是为了庆祝这一新生命的到来,家中增添了人丁;二是请亲朋好友前来,表明婴儿从此开始建立与亲友的关系,姑、舅、叔、伯、公等各层次长辈也会带来布料、背带、鸡蛋、米酒等礼物。尤其是孩子的外婆,在婴儿出生时就会忙得不亦乐乎,既要通知亲友,又要准备背带、翁裙、小棉被等物品,办满月酒时,她会送去很多礼物,既是给女儿挣面子,也表达了对小外孙的关爱,营造出一种祥和热闹的气氛。
办满月酒的这一天,主人家还会请人来为小孩剃头,这样小孩会一生好运,健康长寿。边剃还要念唱“剃胎头词”:
主家请我剃胎头,我今剃的健儿头。
自从今日剃过后,一生清安无忧愁。
手拿一把剃头刀,金光闪闪是宝刀。
我今来把头剃过,成长健壮百病消。
今我剃头剃小儿,紫微高照正当时。
今天是个好日子,寿延一百零二十。
五、取名
仡佬族家庭中,小孩出生后,通常由父亲为他起名,也有的是请家族和亲戚中有文化的长者起名,还有的是请“八字”先生来为小孩算命,再按照相生相克的要求给孩子起个相生的名字。如小孩的八字当火而缺水,就起水名,如水仙、玉莲等等。人们还喜欢用一些低贱而且容易生长的植物、动物名作为孩子乳名,象征小孩的生命也像这类植物、动物那样易于成长,以此求得小孩的平安与健壮。
六、祈福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都希望他(她)能够健康成长。在过去医疗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人们常常采取一些带有巫术性质或者迷信色彩的形式来为新生儿祈福祷告。
比如,仡佬族有给孩子找“保爷”的习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干亲”。父母担心小孩体弱命薄,想为他寻求一种人为的坚强后盾,驱邪避鬼,便要给孩子拜一个保爷(干爹),以寻求保护。那么这个保爷如何寻找呢?通常是从小孩出生时算起,首先来到出生小孩家中的成年人(不分民族、性别和贫富),便是孩子的保爷或者保娘。主人家会热情地招呼他进门,煮上鸡蛋和米酒来招待,并抱着小孩向保爷或保娘行叩拜之礼。保爷或保娘要为孩子起名,并赠上几句长命富贵、健康聪颖的吉祥语。几天后,再带来一些衣服、玩具等小礼物赠送给小孩,这种“保佑”的关系就建立了起来。孩子和保爷或保娘这种“干亲”关系会长期保持下去。
若是孩子晚上经常啼哭,父母就以为是孩子的魂魄被鬼勾走了,会请巫师前来“招魂驱鬼”,并请他写若干张内容相同的咒符:“天皇皇,地皇皇,家中有个哭儿郎。过路君子念一句,一觉睡到大天光。”并趁夜深人静悄悄地贴在村寨的路口或者树上,让过路的人念读,以此得众人之保佑,称为“招魂贴标”。
为了保佑孩子能够退避凶兆,无病无灾地健康成长,孩子年满周岁时,家中还要请人为他(她)“做阁”,仡佬语称为“倒高”。“阁”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由7根竹丝做成“∩”形,分别由7根纸束缠住,成为小孩子的保护阁。据说这样的“阁”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尤其能保护孩子在夏天不会落水、冬天不会掉入火塘等等。做阁时会请巫师来祈祷念唱:
踏一脚,喊一声,踏两脚,喊两声,踏三脚,喊三声,要使三魂七魄附本身。一根黄杨木,生在昆仑基,生得枝来枝对枝,丫对丫,野鹅飞过不敢爬。叫你来,你快来,叫你到,你快到,手里拿着招魂牌,你是真魂桥上过,你是假魂桥下行。
念毕,巫师要撒上黏米,烧纸。这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第五节婚姻习俗
据文献记载,直到战国前期,仡佬族先民仍然处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时代,男女过着对偶婚的生活,自夜郎国建立开始,仡佬族进入了父系氏族时代,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