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22700000067

第67章 中国盗墓史上的挖祖坟事件(1)

寻地误挖自家坟

挖祖坟这种陋习之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主要是因为迷信风水的结果。人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相应的,对于帝王家族而言,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的祖坟葬在了龙脉上的话,那么在龙脉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会千秋万代。如果龙脉断了,或者祖坟被挖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和国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论是王侯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风水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所以历史上才会屡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挖帝王的祖坟,其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政治和心理上来打击自己所要反对的帝王。不可否认,挖祖坟的行为和帝王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合理性。

晋人郭璞着《葬书》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

风水与坟墓,一直是连结一块的。

过去,人死后要请风水先生(堪舆家)择卜墓址,如果葬到了风水宝地,可保子孙兴旺发达、官运享通,永世荣耀。如果葬到真龙天子穴,那就不得了了,要出皇帝了。虽然风水一说涉嫌迷信,但古人就是相信。

所以,古人最怕祖坟遭挖,犯了风水大忌。

古人对祖坟的看护相当认真,新坟也要三年守孝。在今天看来,这是古人讲孝,是对长辈的尊重。但古人却认为,这事关家运和风水,不可粗心大意,坟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

《白下锁言》(卷五)称,“芮氏兄弟皆诸生。庚寅,其祖墓上石楠树,百余年物也,为守墓者盗伐,项气大伤。其年,父子三人皆病卒。”仅仅是祖坟上长的一棵百年石榴树,被守墓人盗伐,便惹下了家破人亡的惨剧。此事太蹊跷了,并不可信。

也有人因为过于贪图“风水宝地”,而坏了祖坟风水的。

《子不语》(卷三)“介溪坟”条,严介溪为其妻欧阳氏卜葬,召门下风水客数十人,嘱曰:“吾富贵已极,尚何他望?只望诸君择地,生子孙能再如我者而甘心焉。”诸客唯唯。未一月,有客来云:“某山有穴,葬之,子孙贵寿,与公相埒。”介溪命群客视之。一客独曰:“若葬此,子孙虽贵,但气脉太迟,恐在六七世后耳。”俱以为然。介溪买成。开穴,中有古坟墓志,摩视之,即严氏之七世祖也。介溪大骇,急加封识。然自此严氏大衰,且籍没矣。此事严后裔名秉琏者所言。

严介溪老婆死后,本想给她找一块风水宝地,以保将来子孙能像他一样大富大贵。便找来门下几十个风水先生,为他卜择宝地。有一个风水先生不到一个月就给他找了一块宝地,严介溪让大家去看看,一起参谋一下,大家都说这块地好,缺点是要过六七代后才能大发。严介溪相信此说,便买下了这块地。但在掘挖墓穴时发现了一块墓志,仍知是严家七世祖坟。严介溪大为吃惊,赶紧让人把土埋上。但为时已晚,地气外泄,严家从此败落了。

这种因为寻找风水宝地,把自家的祖坟挖开的,实属巧合,偶然之下,把风水也弄坏了。

一统天下占周墓

秦国原是处于西陲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家,为何它能一跃而起,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这一说法可能不能被大家所接受,但还有更为离奇的说法: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提出来,那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周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享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处为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两个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这些考古专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考古文献记载倾向于此处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第二,根据陵园的布局分析,这座墓符合秦墓规制。因为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亚"字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此外,根据陪葬坑内所陈列器物的次序比较混乱等情况来判断,墓葬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过程当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秦时期的器物。

鉴于以上理由,这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实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周朝之后的陵一般有封土,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的,而文献对此也少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所以,综合分析这几种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为他们不树不封,所以战国时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历史现象。

随着问题的日趋明朗,占墓穴讨鸿运的说法在一些风水术士嘴里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战国后期的发展趋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偏安一隅的秦国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竟然一举消灭了其他列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是因为陵墓风水的话,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劳,恐怕与他的老祖宗选择陵地是分不开的。

秦皇改名断王气

俗话说,大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就有了这样的担心,他总是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始皇帝听到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的说法时,他动了心。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使自己家族的子孙永远能够当皇帝,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到底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挖断龙脉,让人们奋起反抗呢?请往下看。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并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也被改为了云阳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费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来破坏此地的“王气”。

秦始皇这样做,自然是有他的原因。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与他争夺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为了破坏掉丹阳的“王气”,秦始皇下旨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第二个举措,就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也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秦始皇为了断云阳的“王气”,各种措施都实施的很到位,但并没有阻止“王气”的升腾。方士的预言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在秦始皇死后的430年(公元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字仲谋,汉族,原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后祖辈移居曲阿(今丹阳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被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被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56岁,死后被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549年在一场大祸中身亡,享年85岁,被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

其实,无论秦始皇是否断云阳的“王气”,都会有后来的王侯将相出来代替秦朝。因为残暴的统治让百姓无法生存,严酷的制度使百姓苦不堪言,新的统治力量代替旧的统治力量,这是社会的发展规律。

一把大火断龙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在风水学家看来,咸阳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它以九嵕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嵕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介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还把渭水引入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一个宇宙图式。不仅如此,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

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但是,有人却说,秦始皇依靠龙脉,附之以阿房宫等宫殿的宏伟设计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是真的吗?

项羽在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阿房宫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为了寻找项羽火烧秦宫的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来到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宫遗址上,开始了探索。虽然采用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是,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火烧的痕迹。既然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了,大火留下的痕迹会不会被风霜雨雪侵袭掉呢?为了搞清楚是不是这个原因,阿房宫考古队来到了汉代长乐宫的遗址。东汉末年,长乐宫也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逃不过被焚毁的命运,两千多年过去了,这里被火烧过的痕迹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么,是不是流传了两千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的说法不真实呢?

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勘测,他们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并不是是阿房宫的整个宫殿,而是前殿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专家就此大胆地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然而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火烧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宫殿。《史记》中的另一条记载也从侧面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四月,秦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但是,这年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阿房宫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也就没有宫殿建筑,所以项羽放火烧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子,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传说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宫是错误的!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也已经交代过,项羽并不想让秦始皇在地宫里安息,也为了不让后人知道他的盗墓行为,就在挖掘完宝物之后放了一把火,试图把陵墓整个烧掉。幸而,项羽所发现的秦始皇陵墓只是实际陵墓的一小部分,陵墓本身各个墓室之间又有很好的防火设施。因此,秦始皇陵墓地宫才能保存至今,并没有因项羽的火烧而遭到毁灭性破坏。虽然没有烧阿房宫,火烧秦始皇依据龙脉所建的咸阳城其实宫殿却是不争的事实。

隋炀帝挖土掘坟

在中国的盗墓史上,有很多皇帝为了阻止政敌抢夺自己的江山,就去掘对方的祖坟,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秦始皇为了断掉云阳的“王气”而改其地名,修其道路。在挖别人祖坟方面,隋炀帝杨广也曾干过。

同类推荐
  • 害羞传

    害羞传

    这是神界的克林闭包,元素和标签都需要读者定义。从众神到海底人类,从现实到折叠空间,从大秦铁骑到世界大战,从马航到碰瓷,我想努力写实,将人类历史重新洗牌。最后,永远不要小看人类,他是一种可以把神化为乌有的怪东西!
  • 重生于大宋初年

    重生于大宋初年

    八零后的矿务局安监科长杨奕因矿难来到了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猝死在即,赵光义蠢蠢欲动,深宫内侍狼狈为奸,朝廷重臣纷争迭起,禁军之中暗流涌动……阴差阳错间来到这个世界的杨奕,为了亲人,为了朋友和他心爱的女人,当然也为了让大宋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左右逢源地开始了他五彩斑斓的人生。文官武将的水火不容,觊觎皇位的骨肉相残,燕山大漠的荡气回肠;收小弟、发大财、抱美女的快乐人生;和陈抟老祖谈经论道,和大宋君臣指点江山,对贪官污吏的拔刀见血,对心爱女人的万般柔情,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纷至沓来。
  • 虎踞关外

    虎踞关外

    当王炎淋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成了一名土匪,还是一个刚死了老爹靠山的土匪。什么还在替日本人办事?那怎么行,咱可不是走狗。冷血,无情,阴险,狡诈。是他的代名词。在老毛子和小鬼子的夹缝中成长。最终变得虎踞关外,吞噬中原,称霸世界。
  •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二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二卷)

    历史知识的普及向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读物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其中尤以世界史读物为甚。我们用百万字,千幅图片,翔实地再现了五千年间人类共同的实践经验、创造的文明,为今天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迪!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展现五千年世界风貌,以形象明快的语言描述一个个历史人物,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勾画人类文明发展的踪迹。
  • 大宋王朝1

    大宋王朝1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热门推荐
  • 我的双眼

    我的双眼

    讲的是一个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后被一位道士收养,被同学嫌弃,有次……
  • 一见倾心禁爱军少撩不停

    一见倾心禁爱军少撩不停

    为了躲过家族逼婚,她要去高级会所吊大佬!!!可是谁告诉她,她好好的吊大佬怎么就惹了他,暗夜军队的队长顾宸峰,惹了就惹了,偏偏还惹了一辈子,她想退款啊,她想逃单啊!!可是某大佬一句话,她逃不掉了!又一句话,她被全世界人赶着嫁他了!“顾宸峰,你为什么非我不可”小丫头忍无可忍。“是你先惹我的”“退货,退货,退货”“想退货?全世界你还能找到下家吗?”他只大她七岁,却把他当女儿宠了一辈子。宠文,甜文,男女主身心健康,分分钟打脸白莲花,分分钟怼走任何情敌。
  • 残琴记

    残琴记

    虽有仙琴憾世,但天下人之欲念却无形刺伤琴心。琴问天理何从,却知人道自命天理。于是血心浩起,为护琴心。
  • 此情无计化相思

    此情无计化相思

    致死不渝的爱!都说无奈的背后是一种放弃美,都说今生陪你一起走过的不一定是你最爱的人,都说轰轰烈烈之后追求一份平淡的幸福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乐事。可是,面对无奈后的放弃,面对放弃后曾经挚爱的人们之后的行同陌路,还有爱之深恨之切的伤痛,能够说,不是今生最大的遗憾事吗?甚至于是一辈子的自责与后悔!我只知道,谁也不想给自己的生命留下太多的残缺,虽然有时也有残缺美。爱过了,总是说有那个过程始终是幸福的,无论结局如何,只要彼此曾经拥有过,此生足矣!
  • 致命索情:甜妻,非你不娶

    致命索情:甜妻,非你不娶

    单车撞豪车,竟然被索赔一百四十四万。林若曦……她就是卖血卖肝儿卖肾也赔不起!!!偶然得知对方正在被逼婚,于是,林若曦跪坐在席梦思上,小脸呆萌:“那个,我可以跟你结婚啊。”凤爵俯身,眉尖微挑,“那就……成交。”
  • 生命之辰

    生命之辰

    在无尽的天穹深处,有一颗大星,圆围三百六十五万里,曰生命之辰。此星先天地而生,同岁月而诞,不困界域之力,不束天道之则,浪荡流离无数世界,羁旅漂泊无尽光阴。星辰有口,饮浩瀚虚空,吞日月星辰,曰无尽死渊。其渊横纵五十万里,每逢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开启一次,吞饮进食,之后再次陷入沉睡。故此,寄居在大星之上的生命,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纪元,开创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书写下一篇又一篇千奇百态的故事……
  • 初暖日记

    初暖日记

    纯情农村男孩和可爱城市少女的友情故事。宅男最爱,反差萌。纯纯的初恋,只为那记忆里的初恋。
  • 西南巫事

    西南巫事

    巴蜀之地自古就是一片神秘的地带,巫术起源于其中,后来和佛教,道教文化融于一体,茅山道术,蛊术以及东南亚的各种奇术皆起源巫术,流派众多,百花争艳。巫族两支,分裂千年,却又在今天有了交集,双瞳眸,美人蛊,神秘的船棺墓葬,古巴蜀开明国......。我叫吴庸,一个视中庸之道是王道的毛头小伙,却又一脚踏进了一扇神秘的大门......。
  • 星辰的眼泪谁懂

    星辰的眼泪谁懂

    儿时约定便是十年,十年后再次相遇却互为陌生人,不久发现ta竟然是儿时的ta,经历种种俩人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一场意外不得不让俩人分离,三年后,她带着孩子归来.........风雨过后就会见到彩虹,那他们呢?会是结局美满,还是好聚好散?
  • 夏都周宁

    夏都周宁

    《夏都周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客观地反映了周宁渊源久远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淳厚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神奇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所造就和哺育的一代代聪明能干的周宁优秀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