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14100000013

第13章 寻本溯源(1)

禅学古史考

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年)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小史》。听讲的有两位印度人,他们听我讲“慧能死于西历713年……道一死于788年……百丈怀海死于814年……丹霞天然死于824年……”觉得十分奇怪。他们后来到我家里闲谈,说起此事,认为中国民族特别富于历史观念的表现。他们说:“怎么连佛教和尚的生死年代都记的这样清楚详细!”

关于禅学在古代的传授,史料很残缺,我们没有法子,只能在中国旧译的禅法书及其序跋里面钩出一点比较可信的材料,使人知道古代佛教徒的传说里的禅法传授史是个什么样子。

古代翻译的禅法诸书,举其重要的,约有下列各种:

(1)《道地经》一卷(缩刷《藏经》暑六)“天竺须赖拏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约148-170年)译。凡七章。

(2)《大安般守意经》一卷(宿五)安世高译。旧录作一卷。今缩《藏》所收乃是康僧会与陈慧注本,注文与经文混合,故分二卷。

(3)《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宿八)

(4)《禅行法想经》一卷(宿八)以上均安世高译。安世高还有《大小十二门经》各一卷,也是禅书,今不存。

(5)《小道地经》一卷(暑六)后汉支曜(约185年)译。

(6)《禅要经》一卷(暑六)在后汉录,译人不详。

(7)《修行道地经》七卷(暑六)众护(僧伽罗刹)造,西晋三藏竺法护译。跋作六卷二十七品,今本有七卷三十章,而且只有二十九章。南条文雄说,末三品依《法华经》。大概此三品是后来加入的。序题“《瑜迦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跋言太康五年(284年)二月二十三日译成。

(8)《坐禅三昧法门经》二卷(暑六)僧伽罗刹造。姚秦鸠摩罗什(402-412年)译。

(9)《禅法要解经》二卷(暑六)

(10)《思惟略要法》一卷(暑六)

(11)《菩萨诃色欲法》一卷(暑六)以上都是鸠摩罗什译的。

(12)《禅秘要法经》,三卷(宿五)鸠摩罗什译。首行有“后秦弘始年……译”字样。此书乃众家所造。《高僧传》七,《僧叡传》云:“《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僧祐序文中说的更详细:

……寻蒙(鸠摩罗什法师)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刹,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是“胁比丘”之误),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刹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序文见僧祐《出三藏记》九)

(13)《修行方便禅经》四卷(即所谓《达摩多罗禅经》)(藏八)达摩多罗与佛大先造。东晋佛陀跋陀罗在庐山(约410年)译,慧远作序。序尾有一行云:“《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14)《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暑六)“佛陀蜜多撰,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424-440年)译。”

(15)《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宿五)宋居士沮渠京声译。跋言孝建二年(455年)译成。以上译出的禅法书,是依时代的先后排列的。我们可以作一表如下:第2世纪的晚年安世高译《道地经》《大安般经》等。第3世纪的晚年284年,竺法护在敦煌译《修行道地经》的全文。

第5世纪的初期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各种禅经。(约在404年)

佛驮跋陀罗在庐山译《达摩多罗禅经》。(约在410年)昙摩蜜多在建业译《五门禅经》。(约在450年)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禅法逐渐输入中国的历史。安世高等译的书,都很简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经》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经》有道安的注及陈慧等的注本。法护译的是僧伽罗刹的全文,但其书远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乱,似乎不很流通。故5世纪初年慧远作《禅经》序云:

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即鸠摩罗什,kumarajiva)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箦。……故其时僧叡序罗什所出《禅经》云:

此士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以此推知禅法之推行是5世纪以后的事。5世纪初期,北有罗什,南有慧远,其所出诸书又都是提要钩元的书,故印度的禅法遂稍稍流行于中国。

据近代学者的考证,释迦牟尼大概生于纪元前6世纪(约560年),死于前5世纪(约480年)。故鸠摩罗什时代上距释迦不过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远”。这八九百年中的传说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总稍胜于后世的种种传法说。故我们研究印度禅学的传授,应该先研究这些较古的史料。

佛教禅法的来源很古,《奥义书》(Upanishads )中已有禅定之法,其名为“瑜伽”(Yoga);此种书在佛教产生时已成为很有势力的经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响。数论一派(Sankhya,印度六家哲学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后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法门,故其学派即称瑜伽。

佛教之禅法也名为“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故法护译的僧伽罗刹的《修行道地经》序题:

《瑜伽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

故庐山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序末说:

《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

僧祐记录此经,也说:

《禅经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一名《不净观经》,凡有十七品。

可见僧伽罗刹的书,和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合作的书,都叫做《瑜伽遮罗布迷》(Yogāchārabhūmi )都可译作《瑜伽师地论》。(《高僧传》二,《佛陀跋陀罗传》,他译有《修行方便论》,本不称“经”也。)南条文雄的“明藏目录”于《道地经》下注原名为Mārgabhumi ,又于《修行道地经》下注原名为karyamārgabhomi ,又于《达摩多罗禅经》下注原名为Dharmatara Dhyana-sutā,这都是出于臆测的,全没有根据。

这个书名关系不小。我们因此可以知道这时期的禅法上承《奥义书》,中间与外学胜论派及瑜伽派相关,下接唯识宗的瑜伽师地。

汉晋时代译的许多禅法书之中,从不提及无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无著弟兄的时代很晚,其年代约在第4或第5世纪。Péri 说他们的年代在280至360年之间,似乎还过早。他们不过是“瑜伽遮罗”的后起之秀。试取无著的《瑜伽师地论》(玄奘译本)与法护、罗什、佛陀跋陀罗诸人译的各种《瑜伽师地论》相比较,便可知道他们的内容大致相同,演变的线索也很明显。不过无著所造更多烦琐的分析,遂成为唯识的烦琐哲学。更进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

在中国方面,赖有中国古代思想的抵抗力,这种烦琐的分析同中国人的头脑不能相容。中国的文字也不配玩这种分析牛毛的把戏,故5世纪以下的禅学趋势便是越变越简单,直到呵佛骂祖而后止!中间虽有玄奘、窥基的大卖气力,而中国思想终走不上唯识的烦琐哲学上去;虽有不空、金刚智同许多帝后的提倡,而中国居然不曾堕落成为真言宗与喇嘛教的国家。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婆崛,尊者波须密,尊者僧伽罗刹,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是所闻而说是义。

此是佛大先的口气,故有达摩多罗而无佛大先自己。我们应该先考定佛大先的年代。

佛大先即佛陀斯那(Buddhasena)。《禅要秘密治病经》有后记云: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亿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455年)九月八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濬为檀越。(《出三藏记》九)据《开元释教录》四:

安阳侯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从弟……少时尝度流沙,到于填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安阳从之谘问道义。……以茂虔(即牧犍)承和年中译《禅法要解》一部。

《高僧传》二,《昙无识谶传》后附《安阳侯传》,也说他从于阗高昌东归,回到河西,即译出《禅要》。又说:

又伪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初出《弥勒》《观世音》二观经。……后竹园寺慧濬尼复请出《禅经》。安阳既通习积久,临笔无滞,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沮渠王国被灭时在承和七年,当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年)。其译《禅经》,在宋孝建二年(455年)。《开元录》记载有误。也许他在河西,曾译初本;后在南方受请,又重译一本,故十七日而译成。沮渠蒙逊开国在401年;《僧传》说安阳侯少时在于阗见着佛大先,大概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此说颇多旁证。《高僧传》三,《智严传》中说:

智严……周流西国,进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

智严与佛陀跋陀罗同回中国,《僧传》二说:

佛驮跋陀……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智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他们到长安时,鸠摩罗什已在长安,当5世纪的初年。这都可证佛大先当400年时还生存。他的及门弟子到中国的有三人:

佛陀跋陀罗(死于429年,年71)佛大先智严

沮渠京声(死在455年以后)其次,我们要考定佛大先以上的几个人的年代。慧观序《修行地不净观经》云: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教首。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依上文当作昙摩多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震旦)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出三藏记》九)慧观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又与佛陀跋陀罗同在建业道场寺,死于宋元嘉中。他的史事知识大概是从这两个大师得来的,故有可信的价值。他说的罽宾一派的世系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故更可信。罽宾的三世教首是:

富若密罗--富若罗--佛大先(佛陀斯那)又有从天竺来的一支:昙摩多罗(即达摩多罗)--婆陀罗--佛大先考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二有萨婆多部的世系表两种。一种是僧祐所辑,一种是“长安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跎罗师宗相承”世系,其中有可与慧观所记相印证的,可惜慧观所序的《修行地不净观经》,今不传了,各种经录皆不载此经的传译年代。此经与庐山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必是同一本子。僧祐虽载其序,而不记录此经,我们竟不知此书有第二译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来南方后为庐山《禅经》作的。此序之作约在410年之后。他同佛陀跋陀罗都栖止建业的道场寺,跋陀即庐山《禅经》的译主,慧观为作新序,大旨与慧远原序相同,稍补其史实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420年之间,则我们可以推定富若蜜多罗(庐山《禅经序》的不若蜜多罗)死于365年左右。

富若罗(不若多罗)死于395年左右。

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这里面便有了顿渐二门之别。达摩多罗之说近于般若宗的中观(Màdhyamaka);他是从印度来的,故颇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宾的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in)的影响最深,故谨守小乘禅的渐修法门。序中所谓“二道”,即方便道与胜道;“四义”即(1)退,(2)住,(3)升进,(4)决定。用此标准来看庐山的《禅经》,我们只见佛大先的“二道”“四义”笼罩一切,其中似很少达摩多罗的成分。此书后来被称为《达摩多罗摩经》,真是冤枉了达摩多罗!

同类推荐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思想大师谈天才的激情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思想大师谈天才的激情

    本书讲述了人生不仅仅是活着、爱是种理性、生命的召唤、人生的意义、真正的幸福、人的品质、关于罪恶、论经验、论哲理、论青春、论友谊、论爱情等等。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胡适成名作,在北大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绝对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在人们都拼命追求物质幸福的时代,凭添了许多的惆怅、无奈与困惑,希望儒家的学问和智慧能引导人们站在今天,赢得未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热门推荐
  • 不知道的前方

    不知道的前方

    过年回乡,父亲母亲的故事萦绕在脑海中,他们的生活争吵、暴躁,但也平凡温和。一江说:去旅行吧,你会忘掉这些。孙延说:就像做菜,每一个细节都得认真,才能活得好。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七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七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编选了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成长,体会人生。
  • 盛宋之商路官途

    盛宋之商路官途

    北宋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年代,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转折点,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对历史中国文化的印象就是传自于这个年代。从不名一文的乡下小子,到县学中的仕科读书子弟,他整整耗费了三年,当然,这三年也是他打下坚实的商路、仕途道路基础的三年。有严谨踏实的作风,有风流人生的态度,有委婉曲折的故事,构架一个盛世大宋人心百态……
  •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

    女娲氏是五氏之四,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她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
  • 尸气冲天

    尸气冲天

    一个被劫杀致死的少年,异界重生,面对一切的未知,如何能够脚踏风云,呼风唤雨,这里没有任何仁慈,没有任何怜悯,有的只是这样一只只冰冷的尸体,和操作者,那么长生何求,万年的定律被谁打破/
  • 星如夏花

    星如夏花

    师父告诉我:你生于乱世,就不要再妄想能碌碌无为的活着,此生注定是个英雄。什么是英雄?战场之上奋勇杀敌,马革裹尸者,是为英雄!世间祸起,力挽狂澜者,是为英雄!临危受命,不负众望者,是为英雄!行他人胆怯之事者,是为英雄!为天下苍生,无视挚爱者,是为英雄!英雄,从来不是从天而降,却一步一步被逼上了神坛。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从此成了世间的英雄,空留下万人景仰的躯壳。我从来不想做英雄的,可是我却是这天下最大的英雄,我守护了苍生,却守护不了自己想守护的人。
  • 一半是女子

    一半是女子

    我是一所职业技校的学生,一天,我喝了一瓶神奇的饮料,从此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梅竹马的到来,男生的追求,成了我每天最头疼的事情!而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 阴事鬼录

    阴事鬼录

    那一夜,我梦见舅妈生下一个僵尸,红眼獠牙,生下来便跃上姥爷的背上啃食噬咬!我惊醒过来,第二天凌晨,堂弟出生,命中无孙的姥爷便病倒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仅是一月,便离开人世!看似巧合,却是否有着必然,灵异诡事,便从此开始!
  • 一种可能的身份

    一种可能的身份

    一个干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自己想要的身份,不断努力拼搏的实践,经历成为经验,最后完美蜕变。
  • 零人之幻界

    零人之幻界

    在安谧的校园里,在所有人未察觉的身边,一群与众不同的人被引领入一个奇怪的游戏当中。这个游戏以死亡为开端,并且深藏秘密,是否存有一个视角,绽放清亮的眸光,能够洞彻所有的黑暗呢?这是一个开始于过去的故事,却要从中间讲起,若能追溯时光的原点,埋藏的是爱,还是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