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05500000022

第22章 死亡归宿(4)

《晋书·皇甫谧传》载皇甫谧著论葬送之制《笃终》,“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觕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遽除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坑讫,举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遽除之外,便以亲土。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

遍览《三国志》《晋书》等史,终制薄葬统治整个动乱时代,相较于前朝汉、后朝唐的大肆厚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文明死亡归宿选制的一贯思维中可谓奇葩,以至于东晋桓温葬姑孰,“平坟不为封域,于墓旁开隧、立碑,故谬其处,令后代不知所在”。

第五节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其它归宿

小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华文明对土地的情有独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土葬是中华文明无可非议的归宿首选,然而在主流归宿选择的遮蔽下,饱受争议的火葬、惊悚慑人的崖葬、自然古朴的树葬、稍显敷衍的瓮棺葬、极悖伦理的腹葬等诸多葬法,都在中华文明的某个时期、某个地域体现出其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各种死亡归宿,或以其因地制宜,或以其顺应民心,都曾被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生者所接受,生者的接受,便也是接受其往生后子孙为其安排的死亡归宿。

火葬——升天捷径,饱受争议

火葬,中华文明最为古老的死亡归宿,依文献记载与考古实例显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先人即已尝试选择此类归宿,《墨子·节葬下》有“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的举例,《后汉书》有“羌人死皆焚其尸”的记载,然而举例与记载多限于边地区域,在汉民族主流文化体系中,火葬饱受争议。两汉前,焚尸被视为对死者莫大的耻辱;两汉后,佛法传入,火葬亦借助佛教的传道逐渐被中原地区所接受,尤其佛教信徒往往视火葬为首选。形势愈演愈烈,甚至在有宋一代,朝廷曾下诏书严禁火葬,明清两代,朝廷亦以丧伦灭理为由屡次厉禁,民间屡禁不止,火葬始终饱受争议地盛行着。

火葬的盛行或因其较之于土葬的便利性,然而纵观各地火葬过程,某些地域慎重且隆重的火葬仪式甚至比土葬更为繁琐,《马可·波罗游记》有“其焚尸也,必须请星者择吉日。未至其日,停尸于家,有时停至六月之久”“人死葬其尸,设有死者,其室友服大丧,衣麻,携数种乐器行于尸后,在偶像前作丧歌,乃至焚尸之所,取纸质之马匹甲胄金锦等物并尸共焚之”的记载,火葬归宿的选择已非因其便利性,而是暗含某种宗教信仰或生命原则在其中。

火葬归宿的选择与执着,一则受佛教影响,二则有借火焚烧之力助死者升天之意,三则希冀借火焚烧尽早摆脱尸体束缚助死者顺利抵达冥间。尤其是第三种用意,根据考古学、民俗学的研究,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确有助死者尽早摆脱尸体束缚的习俗,原始的处理方式是将尸肉吃掉,这在北京猿人间即颇为流行,然而随着文明化及,“相类残食”因其残酷性与反人类性而让位于其它手段,而火葬的迅速与整洁则成为该理念的最佳替代方式并沿用至今。

崖葬——终伴山水,惊悚慑人

崖葬,亦称悬棺葬,利用天然岩缝、人工木桩将船棺悬置于崖壁之上、岩洞之中,背山面水,悬空而置,鲜有侵扰,流行于古代南方濮越民族。

古代濮越民族对死亡归宿的选择深受其生活习性影响,安土重迁的汉民族选择土地与墓穴为其归宿,纵身江湖的濮越民族则更加青睐青山绿水。《汉书·严助传》称濮越民族为“水行山处之民”,其生前悠游摇曳于山水之间,其死后亦选择山水为其死亡归宿。独特的死亡归宿需要独特的葬具支撑,崖葬葬具船棺,由圆筒木半开刳成,似木舟,如明徐学谟《游仙岩记》记载“他岩,棺尤累累,有规形而锐者稍异。又有壑而舟横者,窦而床列者,虽去人远甚”,更有甚者,若船棺难得,干脆用死者生前所驭木舟取而代之。

不仅仅是生活习性的影响,“舟船”由此岸渡向彼岸的特殊意象内涵,也被视为从生存渡向死亡的象征,濮越民族深谙此道,将船棺视为灵魂归宿的载体,将其亡魂载往最适当的彼岸世界,即祖先处,即故乡。无独有偶,中华文明古代南方民族亦多有“魂舟”习俗,与崖葬类似,均是以“舟船”形式助死者返回本源,为灵魂寻找确切的落脚点,也为死者提供前往灵魂归宿的方式与渠道。

树葬——构木为巢,自然古朴

树葬,亦可析分为“风葬”“天葬”“挂葬”“空葬”“悬空葬”等,置死者于树杈,任其在深山野外历经风化,这脱胎于对原始巢居的追忆与无意识继承的死亡归宿,与火葬相似,古老而朴素。《魏书·失韦传》有“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契丹、鄂伦春族亦有“置死者于树枝间,任鸟雀食之”的习俗。

树葬葬仪种类繁多,有“悬尸于树”,有“缚尸于树”,有“置尸于台”,有“悬尸于架”,前两种较为原始,后两种则为后世所派生。“悬尸于树”,现今在北方鄂伦春族、南方瑶族仍有遗存,即用冰雪或河水沐浴尸身后置入桦树棺材中,寻茂密红松,悬棺材于半空,既避野兽伤害,又免冻土深埋,是北方森林民族特有的死亡归宿。“缚尸于树”,瑶族特为死婴设置的死亡归宿,即将死婴悬于枝条任野兽吞食,残忍血腥,但在瑶族看来,该归宿既可助死婴亡魂早日托生,亦可助死婴母亲再孕子嗣。无论采取何种葬仪,树葬中尸体的安放最为讲究,方位是重点,时间亦是重点,尸体悬空停留时间愈久愈好,但若尸体坠落,亦无需理会,任由雪霜风化、野兽侵食。

树葬的死亡归宿选择,根源于原始初民对树居的记忆,原始初民“构木为巢”,白天树下觅食,夜晚树上安寝;森林民族“生死同处”,生前躯体栖息于树上,死后魂灵游荡在树间,无论生死,均以树为家,让死者回家,虽无厚棺蔽体,树木却是最为安全、最为恰当的死亡归宿。

瓮棺葬——经济卫生,稍显敷衍

瓮棺葬,即以瓮为棺,将尸体或骨灰殓入瓮具,埋入地下或投入水中,《太平广记》有“袁盎冢,以瓦为棺椁,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陔馀丛考》有“江西广信府一带风俗,既葬二三年后,辄启棺洗骨使净,别贮瓦瓶内埋之”,瓮棺多凿小孔,方便灵魂自由出入。

瓮棺葬的死亡归宿选择根源于南方气候特点与中华文明陶制文化的发达,南方潮湿,棺木易腐,而瓮器可长期保存;同时,随着制陶工艺的日臻成熟与完善,陶制品的精美与易得亦为死亡归宿提供最佳葬具。

因大型瓮具制造工艺复杂,瓮棺葬多限于未成年人,半坡遗址氏族居住区中有七十三座儿童墓葬以陶瓮为葬具,若儿童体型稍大,葬具则以两个粗陶瓮对合组成。辽宁长海县上马石出土的瓮棺葬,则均为大型陶瓮盛殓尸骨,且葬式有翁口向上与翁口向下两种,与半坡遗址的受众与形态均有所不同。

此外,因民族习俗殊异,瓮棺葬多用于二次葬和非正常死亡者。瑶族有二次葬的习俗,死者多停棺野外,数年后,或拾遗骨或殓骨灰,置入瓮具,再行土葬;水族对非正常死亡者,如麻风病死者、难产死者等,为免其阴魂传染后世,采取瓮棺葬封闭其遗骨或骨灰,麻风病死者埋葬在低洼处或常年不干涸的泥潭处,难产死者则被埋葬在远离村寨的偏僻处。相较于其它死亡归宿,瓮棺葬的选择缺少一丝宗教的因缘,一抹生者对死者的温情,更多的是封闭远埋,是方便敷衍。

腹葬——人体圣餐,极悖伦理

腹葬,顾名思义,以生者腹部为死者尸体的永恒栖居,“相类残食”的独特死亡归宿多见于后人对原始社会的猜想与揣测中,《墨子·节葬下》有“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刳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尸子》有“武王亲咋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者也”。

“犹猛兽”般悖伦理的死亡归宿,可追溯至人类产生之初为维持基本生存的本能之举,在物质匮乏的生存境遇下,为抢夺生存资源的斗争不可避免,而战败者死尸的可食之肉亦是生存资源,极端的历史情境下,腹葬的死亡归宿选择顺理成章。

随着时代发展,腹葬这种诡异的死亡归宿被注入巫术等文化现象,在文明发展初期,先民认为吞食死者尸肉,不仅可获得死者生前的体质特性,也可获得其智力特性,发展至此,腹葬已超越其原有的饱食充饥初衷,演变为充溢精神寄托及自我满足的巫术行为。

时代向前,文明覆盖范围日益广阔,在人伦敦厚的礼教统摄下腹葬日益式微,荡然无存,然而,各地仍以其特有的方式以某种程度保留该死亡归宿,布依族死亡狂欢的“砍牛”习俗即是腹葬的变体,《黔记》有“卡尤狆家……凡祭事,贫者用牛一,富者数牛,亲戚族友各携鸡酒致祭,绕牛而哭,祭毕屠牛分肉毕而散”,生者不再直接食用死者进行腹葬,而是用牺牲代替死者,也希望牺牲在冥界继续为死者服务,替死者受苦。

同类推荐
  •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本书作者在毕生研究农史的基础上以文化漫谈的形式写成了此书,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稻作、丝绸、茶叶、水产等诸方面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写实又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的回顾,同时以学者的人文情怀对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现状表现出怀疑与忧患。
  •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为何读经典?小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卓尼土司历史文化

    卓尼土司历史文化

    卓尼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有左右西藏政教二普的摄政王策墨林,有学富五车的甘丹赤巴,有保家卫国的爱国僧人察罕呼图克图棍噶扎勒参,有着作等身的扎巴谢珠,有支援中国革命的土司杨积庆等,我们缺什么?卓尼文化底蕴丰厚,需要开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练出卓尼精神,为当地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奋斗。
  • 人文三原

    人文三原

    是一本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有益读物,是向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必备教材。
热门推荐
  • 遇你成殇

    遇你成殇

    他不止一次的向她表白,只是尹沫都拒绝了,他每次表白都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气,只是每次遇到的都是挫折,虽然明知道每次都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但他仍然要去做,面对一个如此喜欢她的优秀男生,尹沫也有自己说不出的苦……
  • 美人倾城之伊人红妆

    美人倾城之伊人红妆

    谁轻轻一舞,倾尽谁的几许芳华;谁惊鸿一瞥,是谁暗许芳心三生。若你还在,天涯海角,定要寻你归来一段刻骨铭心的旧爱,一段无法释怀的往事。面对旧爱与她,他又会如何抉择?你是我生命中的光,照亮了我的整个世界。本书官方群号536385584
  • 武炼凌霄

    武炼凌霄

    无尽大陆,强者为尊,万族林立!在这个天才多如狗,妖孽满地走的武道盛世,少年秦峰身怀荒古霸体,从卑微中崛起,一人一剑,杀尽世间敌,踏着天才妖孽的尸骨,登临至强巅峰。
  • 倾世红颜万世王者

    倾世红颜万世王者

    前世情未了...今生不了情...来生,或没有来生...红颜,岂能薄命?吾,不准造化弄人!少年,何惜流血?吾,偏要人弄造化!红颜,祸水乎?来吧!吾不受谁受?少年,悲催乎?也罢!吾烂命一条!
  • 夏日暖风清清凉

    夏日暖风清清凉

    林清凉一个普通的女生他本以为她的生活永远是路人甲,直到他遇到江烨晨“烨晨我刚刚对流星许了一个愿望。”林清凉笑着说。“清凉,我也许了个愿望,你知不知道你就像是我的天使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好,烨晨,我答应你我们永远在一起,我永远在你身边。
  • 脚步

    脚步

    《诗歌集:脚步》为诗歌合集,其中包含天下觅景、京城览胜、故乡寻踪、心中有梦四个部分,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游览过的地方,有出名的有不出名的,作者通过游览景点,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一个个人生道理,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每个景点的美丽风景,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些许帮助。
  • 万血神

    万血神

    小时候误闯祖先殿,误食逆天血。他本是废物,可血脉突然返祖觉醒。破虚刀、嗜血珠、玲珑塔、斩空剑、乾坤袋、九龙戒、无天印、山海经、封神榜......这种血脉,乃天地不容,而北上修,却是一步步踏上了成就万血之神的路!
  • 寻找香石竹

    寻找香石竹

    宋依琳在孤儿院长大寻找身世是她活着的信念,她凭着唯一线索成功考入美院。宿舍内六名同学彼此都有着某种关联。郑元昊房产大亨的长子,自幼丧母13岁那年被送去法国,回国后成了当代最年轻有为的画家那所美院的主任。他与宋依琳因一场意外相遇,从此为这个女生牵肠挂肚,再次相见已是师生关系。郑元昊同父异母的弟弟霸道无理,为了逼他回家誓要抢夺他心爱之人。宋依琳陷入豪门兄弟的强攻,又该如何面对从小保护她的骑士?看似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念活着,人是否又知道活着真正的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人生答案吧!
  • 君倾洛城天下尽

    君倾洛城天下尽

    我不会活在被别人踩在脚下的时代,我的一切都有我自己决定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我不需要高高在上,我只要能够守护住我爱的人,和我要守护的人的能力,我可以付出一切不惜代价。
  • 君临天下:皇城

    君临天下:皇城

    这是一个阴沉狠辣的太子成长的故事,他坐拥万里江山,却享有无边孤独,他人生中只信奉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够心狠手辣蛇蝎心肠,怎么配征战沙场坐守江山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