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05500000009

第9章 死亡替代(1)

中华文明的浩瀚典籍中,死亡的概念是缺席的,死亡的文字表达更难觅影踪。

因为拒绝死亡所以避谈死亡,因为避谈死亡所以在避无可避的无奈中,先人选择用“避讳”加以掩盖,这种隐晦的表达或体现在称谓的直接替代上,或体现在情境的间接替代上。

然而无论直接或间接,都阐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死亡逻辑:规范性、对象性、安慰性,不可避免、众生平等的死亡在字斟句酌中显得如此意蕴丰富;离别、孤独、枯败,无法重复、终生一次的死亡在反复演绎中预留准备机会与习惯过程,在死亡真正降临时,方不至于慌了手脚,乱了心神。

第一节 一夕化身人归去

——称谓替代

民间对“死”字曾有这样一则公案,流传广泛:苏东坡被贬岭南期间,外出游山,偶遇一小和尚因不慎打碎油灯,满身伤痕跪于庙旁,因暗责方丈有违慈悲为怀,进见方丈并题楹联“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相赠。方丈大喜,以为此联暗赞自己年高德劭、佛法精深,旋即刻联于庙门之上以示炫耀。其后不久,高僧佛印云游至此,见庙门楹联不禁仰天大笑,为方丈解析楹联隐意:上联隐“死”,下联隐“秃”,合为“死秃”,是咒骂方丈的字谜。“一夕人”三字叠加,字形合于死;“人归去”三字连诵,字意合于死。古人对“死”字的拆解信手拈来,源于对死亡含义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死亡称谓日积月累、以臻熟稔的替代练习。

死,《说文解字·第四》,“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息姊切”。清代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中详解“‘澌也’,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尽也,是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死澌异部叠韵;‘人所离也’,形体与魂魄相离”。死字,本义为尽,即生命的终结,中华文明诸多死亡的称谓替代都是根据此意延伸发展。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诡异之处:如果单纯地以“死亡”来表达死亡,那么死亡就如死亡本身一样,仅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中华文明对死亡的避谈滋生出若干替代词语,也正是这些替代词语拓宽了死亡本身的涵义,将死者生前种种通过死亡的瞬间最后绽放,并呈现出古人独特的死亡逻辑;也将生者对死者的情感通过死亡的称谓充分表达,用最后一念寄托生者的爱憎分明。

尊卑有别,内外相差——规范性

《礼记·曲礼》“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在生活的各层面规范着每个等级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死亡也不例外:“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时代变迁,社会阶层构成略有差异,但这些许差异未能撼动中华文明对死亡等级规范的坚守,《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尽管后世多统称“死”“亡”,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但具体落实到每个个人,落实到他们的墓志,他们的碑铭,死亡用不同的诲称凸显他们生前的荣辱,死后的等级,这也许也是别样的“死得其所”。

天子的死亡与天地相关,由自然指代,《尚书·舜典》“斋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用“殂落”描述帝尧的死亡;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用“崩殂”描述蜀主刘备的死亡,星辰陨落、山峦崩塌,唯有天子堪与天地配享。此外,后世天子的死亡亦有“驾崩”“晏驾”“大行”“山崩陵”“登假”“登遐”“千遐”“厌代”等替代。

诸侯的死亡特称“薨”,后世高品阶的朝官与后妃亦称“薨”,《左传》中有“鲁文公薨”,《红楼梦》中有“元妃薨逝”。大夫称“薨”为逾越,天子称“薨”则自贬,这不同于天子“崩”与大夫“卒”等概念的界限明晰,“薨”字对等级、地位的强调尤为慎重,并暗含着记录者的逻辑,而这个逻辑也同时反映出记录者在其时代、地域的尊卑逻辑。即使《礼记》同时代的《左传》也未如《礼记》般严格遵守“诸侯曰薨”的惯例:《左传》用“薨”53次,除几次泛言诸侯,皆称鲁君或君夫人,无一称他国诸侯,他国诸侯皆称“卒”,“晋文公卒”“宋公和卒”比比皆是,而“卒”无一称鲁君。杜预(公元222—285年)注“称卒者,略外以别内也”,《春秋》《左传》为鲁史,对内鲁国诸侯称薨,对外各国诸侯称卒,其逻辑在于尊崇鲁君,详别内外。

尊者欲尊,辱者欲辱——对象性

如果说“崩”“薨”“卒”“不禄”“死”标志着等级、地位的差异,那么在每个等级中,依据描述对象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称谓替代,并在这些称谓替代中暗含着生者的态度与情感。

生死有别,《礼记·曲礼》“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死亡的瞬间用称谓隔绝阴阳,用死者生前的身份固定其身后的身份。

长幼有别,婴儿之死称“夭折”“弃养”“早逝”“无服之丧”;长者之死称“仙逝”“逝世”“辞世”“先逝”“过逝”“谢世”“长眠”“永眠”;短命之死称“早逝”“夭亡”“天逝”“短折”;高龄之死称“寿终内寝”“百年”。对英年早逝的无限惋惜,对寿终正寝的些许安慰,这种种哀婉、隐秘的情感,仅仅“死亡”二字恐怕无法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敌我有别,我方英雄之死称“牺牲”“阵亡”“捐躯”“献身”“国殇”“殉道”“就义”“赴义”;地方贼寇之死称“毙命”“断命”“丧命”“数尽”“气尽”。中华文明对死亡的态度不是将生前归零,也不仅仅是区别尊卑荣辱,而是通过死亡这一瞬间将那生前的尊卑荣辱扩放至最大化,我方英雄之死在这一瞬间更加荣爵加身,地方贼寇之死在这一瞬间更加骂名昭著,使尊者欲尊,辱者欲辱,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存的继承与延续,以生存的比较级形式继承与延续。

羽化成仙,凤凰涅槃——安慰性

如果说用“夭折”“辞世”来表达古人对死者的哀婉情义是对死亡含义的丰富与扩大,那么可以说,中华文明对于死亡的想象远不止于此,“夭折”“辞世”强调的是生存此岸世界的终结,而古人却依据道教与佛教的死亡拯救,在离开生存此岸世界时,在彼岸世界寻找到死亡的其他称谓替代。

在道教的视野中,死亡本身并不存在,更何谈“死亡”二字,《书言故事·道教·羽化》篇有“道士亡,曰羽化、仙化”的替代,恰如宋代苏东坡《前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得道、升仙的基本步骤,是生者为死者寻到的比生存更悠游自在的生存方式。

在佛教的视野中,生存与死亡毫无区别,更何谈“死亡”二字,《释氏要览·送终·初亡》篇有“释氏死谓涅盘、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的替代,这建立在佛教空苦二论与因果报应基础上的称谓替代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佛的象征,是佛教领域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

死亡的称谓替代于此处已不仅仅是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态度与情感,而是通过宗教的途径,试图寻找令死者身安神安、生者心安欣慰的终极拯救,让死亡不是那么的悲戚与戛然而止,更赋予其无限遐想的发展空间,而且这空间比生存更自由、更惬意、更辉煌。

第二节 一壶浊酒尽余欢

——情境替代

中华文明避谈死亡,不仅仅是从称谓上的直接回避,更有借用特定情景的间接回避,用与死亡相近的意境表达死亡、阐述死亡,死亡不是迎面而来、无所逃避的短兵相接,而是含蓄且意蕴深远地淡淡地渗透,而这种缓慢渗透却比直面死亡更显凄凉与无奈,因那始终萦绕却无法排遣而凄凉,因那从未解脱却无可抗拒而无奈,试取离别、孤独、枯败三个场景体味死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

古有“生离死别”一说,从情感体验层面上来看,离别与死亡是同质同类的,“死”字本义“澌也,人所离也”,《说文解字》是用离别来解释死亡的;不仅如此,“死”字本身属于“歹”部,而“歹”字本义“列骨之残也”,即“剔肉置骨也”。骨肉分离,就是“歹”部、“死”部最初的字源意义。

古人重视离别,因为古人视离别等同于死亡,离别意味着今生或许不复再见,而不复再见与死亡相差无几。无法想象古人在送别时的心情,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远眺友人远去背影的惆怅中,夹杂着几许无法言传的不舍与惘然,或许也有淡淡的哀悼。无怪乎古人重送别,钟情送别诗,热衷用文学创作记录那“生离死别”惊心动魄的一刻:有王维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有王昌龄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慰别,有岑参那“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壮别,有王勃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阔别,有高适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别,更有李白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谢别,还有那牧笛飘飘、童音袅袅吟唱着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中,有抒情,有对话,更有留白;有积极无畏,有消极感慨,更有置身度外的客观关照;有割离现状的无措,有未知前路的豪迈,更有超越生死离别的超然境界。

古人对离别的反映因时代的总体情绪与个人的出处境遇有所差异,剥离这些外界的影响,对离别本身,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中华文明早在文明产生之初即已洞悉离别的所有内涵,南朝江淹《别赋》一篇,横空出世,将离别写到极致,写到连死亡也难以触及的边境线: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惟尊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 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 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开篇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调,中间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分述游宦、富豪、戍人、侠客、道士、情人等各种离别情状;结尾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界限,概括世人对离别的普遍体验:“意夺神骇”“心折骨惊”,体验离别与体验死亡类似,都有断肠凄切的悲剧体验,都有凝滞逶迟的抑郁倾向,都有从奢华向虚空的心绪急转,都有从明媚向枯槁的时间蹉跎,甚至离别的惆怅更甚于死亡,死亡犹有竟时,而离别却是无法预估时间的永诀等待,软绵绵的,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无法撕心裂肺地畅快发泄,也无法宁静淡泊地安于现状,“寂寞伤神”“思心徘徊”,心中永远居住着名为离别、名为思念的怪兽,蚕食着,低吟着,没有一刻的安宁。

同类推荐
  • 胶东半岛鸟文化

    胶东半岛鸟文化

    城市,可以被称为是一本“可读”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只能从地域文化的亮点中寻找。胶东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性和独立性,是一支原生态独立起源的文化,胶东文化偏重于齐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
  • 细说万事之谜

    细说万事之谜

    《细说万事之谜》一书囊括了宇宙、地理、自然、历史、人体、科技和动植物等领域,采用图文并茂的新颖体例,精编世界上最著名、最奇妙的未解之谜,配以生动活泼的图片,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极具想象力、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未知世界的情景,并对谜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给人们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揭开了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谜题的谜底。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书中不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奥秘的丰富与变幻,同时也让读者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木乃伊的魔咒、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复活节岛上的巧合、地球禁区百慕大……一次次巧合,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引发我们的好奇,激发我们的大脑风暴,提升我们的文明进程。我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个百慕大,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巧合,这些巧合让人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们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范围,可是它们却又真实的存在着。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要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索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
  • 中华谚语(第一卷)

    中华谚语(第一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从日记到作文

    从日记到作文

    日记主要记录一天内发生的事或思想变化比较随意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多个主题甚至是没有主题的自已对自己的唠叨结构松散有想到哪说到哪的随便口水话比较多。作文不一样。作文就是做文章,有固定的主题,与主题相适应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行文严谨。
热门推荐
  • 葬仙灭魔

    葬仙灭魔

    百万年前,神、魔、妖、人、仙、鬼六界并立,共同存在于浩瀚的宇宙当中。在六界当中,尤以人界实力最为强大,欲以一界之力镇压其余五界,企图融合六界,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当时,六界中的特殊体质也都纷纷出现,用以阻止六界的这场大浩劫。在此之中,神、魔两界的至强体质(天极神体、弑天魔体)也降临于世,两体质号称六界至强双体,两体质的出现,挽回了大战最后的胜利。两体质也因此战成为最好的对手,但是两者之间只有一场没打完的决斗~~~~大战持续了万年,在打败人界的最后关头,各界体质纷纷陨落,神体的红颜知己也香消玉殒。神体恐人界卷土重来,无数人杰前辈之努力付之东流,决定封印其余五界与人界的越界门,并派自己的兵器镇守。抽取人界的大地灵脉,遏制人界的修行。在此之前神体给魔体留了一句话“百万年后,持续决斗”百万年后,一都市金领,穿越异界,寻回昔日的红颜知己~~~
  • 时光纪年(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时光纪年(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我们一直在路上行走,沿途遇见的人,也许在你的生命中短暂的停留过,或者它并不完美,却让我们铭记一辈子,怀揣在内心深处,忐忑迷惘,无处安放。此专栏收录数篇清子寒的青春短篇小说,每一期都会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青春都市,亦或青涩校园,无非都是关于情爱,关于人生,关于未知的宿命。恍惚间,年少时光,已不再。我们所走过的路,错过的人,唯有在此怀念。
  • 幻形

    幻形

    世间每个人都由动物幻化而成,前世物种的禀性演绎出今生精彩的纷呈。我们身边总能莫名地飘落出一些奇异神童,思齐就是其中一粟。他的睿智,坚忍,出众,自利……一切源于他不凡的前世。或许过人的禀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灾苦,年轻的他该如何面对双亲的深仇,又该如何面对本来可以一直幸福下去的生活。
  • 我们都是异能者

    我们都是异能者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时,异能元首出现。在如今这多元化的大千世界里却都降临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初中女生身上——金木水火土,空气,雷电,治疗,机械……无一不有。她一直身居国外,但一次影响国际的案件让她被迫回国,然而国内的生活并不好过,后妈想着法子将她赶出家门,制她于死地,好让妹妹继承她的一切。她是“四大家”的族长,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把那个女人扫地出门,但碍于家族的面子,她却不能如愿。无奈之下,她离开本家,跟着哥哥学会了打架斗殴,甚至是杀戮。她憎恨她那所谓的“后妈”,恨那个夺走她身份的妹妹。这,不就是天赐良机么?
  • 天圣兽尊

    天圣兽尊

    纵横天下的兽尊凌笑偶获十二天圣图,然而却遭背叛被天地强者联合追杀,死亡之时穿越至地球,与之一起的还有十二天圣图当凌笑醒来之时欲哭无泪,在他看来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井底之蛙的世界,然而随着慢慢的融入这个世界时却是发现这个星球远没有他看到的那么简单,这个星球的一些地方竟然能够联通冥界,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原本所在世界都已经灭绝的不为人知的生物,他手持十二天圣图一切从头开始......
  • 佛说鹦鹉经

    佛说鹦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吸血鬼:蓝色妖姬之吻

    吸血鬼:蓝色妖姬之吻

    她是吸血鬼族的蓝国王女,因为他的一句话,变得对生活生无可恋,最终服毒自杀。没想到她重生了,还是在一个普通人类家里重生,虽说生活平淡无比,但是不想再背负着逆天的重量的她选择了接受。天生长着一张娃娃脸似的清纯面孔的她不禁在15岁时再次被他找到,他再次在她的生活中出现,她很无奈,命运就是如此吗?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呢?
  • 妖孽师尊

    妖孽师尊

    作为前百国首富,现任百国首富甚至暗地里面第一个万国首富的师父,吴天常说自己本来并不是一个妖孽,只是自己那时常想着推倒她们师父的妖孽美女弟子多了起来,于是也就成了一个妖孽。而‘妖孽师尊’,也是未来很多对吴天有所了解的苍穹真修,心里面最实诚的认知。妖孽师尊——也就成为了吴天的名号,更是誉号。而这一次,大宫王朝和大朱王朝的激烈交战,吴天的弟子香儿,化名‘香魔女’的出手,也是让吴天这个原本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的‘妖孽师尊’名号,伴随着‘香魔女’的出现,而再一次的出现,并且越发响亮。
  • 给乔任梁的一封信

    给乔任梁的一封信

    说不出离别,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跟你告别。愿你一切安好。
  • 网端

    网端

    2016年的现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随处可连接的无线网。2018年的某天,世界被神秘势力透过网络所操空,人类陷入了被奴役的地境。被命运选中人生迷茫的邓灿是否能够解救众生于水火?一切的一切是否如我们脑中的想象那般简单?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该怎样走?命运背后的操控者是谁?且看吴鑫灿出品《网端》!PS:新书《严枭》正在热更,欢迎各位看官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