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05500000008

第8章 死亡拯救(3)

匪夷所思的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效果鲜微而伤亡骤多的服丹行为延续了几千年未有终止,反而愈演愈烈:李唐王朝后期,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相继因服丹殒命,父祖辈的死亡丧失警示效用,唐宪宗李纯服丹,舍人裴潾谏言“夫药以愈疾,非朝夕常饵之物。况金石酷烈有毒,又益以火气,殆非人五藏之所能胜也”,不纳殒命;唐穆宗李恒服丹,处士张皋谏言“先帝信方士妄言,饵药致疾,此陛下所详知也,岂得复循其覆辙乎!”不纳殒命……不禁疑惑,是什么力量促使在明知有死亡威胁时仍一意孤行,恐怕还是对死亡的恐惧与对长生的渴望吧!

第三节 佛教——既适一生中,又入一死理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间同步于中华文明的死亡意识觉醒。

佛教传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鲜少论及死亡,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生的学说,它所强调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更多地因缘于某种政治或道德目的,与普范的死亡问题没有必然关联;道家虽然将视角直接对准死亡问题,但更多的是将长生不死、肉体不朽作为现实的经验境界来追求;佛教,作为一种明确提出死亡,关注死亡,并为死亡量身定制一系列拯救方法的宗教,来到中国,为中国带来博大精深的教义,也带来了“死亡”。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通过三条路径传入中国:北路向北经中亚越帕米尔高原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至中原汉地;西路向东自缅甸经西南云贵川山间小道入中原并沿长江下东南;南路向南泛海经狮子国、印度支那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据现存文献记载,三条路径中最早进入中国的是北路,“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到东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佛教在上层统治集团已成势力,并逐渐向整个社会传播开来“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佛教初入中国,因善于伪装为神仙方士一流,故而未曾遭遇本土思想的强烈抵制,反而礼遇有加,仅因剃发有违孝道,官方采取禁止汉民出家为僧的宗教政策。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传统的礼教孝道逐渐失去约束力,不许汉人剃度出家的禁令形同虚设,佛教的民间市场瞬间打开,仅南朝梁一代,出家僧尼达十余万,建寺凿窟难计其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慨叹未若实际景况壮观。不仅如此,北方“五胡”诸国甚至奉佛教为国教,南朝梁武帝萧衍更视儒道为“邪道”,宣称“惟佛一道,是于正道”。思想碰撞在晋宋齐梁时期产生,经过对儒与佛和道与佛的激烈辩论后,中华文明已不再把佛教视为异域宗教文化,而将其看作华夏民族宗教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此,佛教便成为中华文明三大思想支柱之一,长期影响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尤其与死亡相关的观念和行为。

生死观——建构多维世界凸显无常

佛教的死亡观是建立在其独特时空观与人生观基础上的。

语言决定思维,梵语为屈折语,语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其主、谓、宾等主要句法成分在句中无固定位置,语序亦无固定模式,即所谓“寓物合成,随事专用”。长期使用梵语的古代天竺人自然孕育出富有想象、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观念,神话、宗教系统尤为发达,通过紧密结合宇宙、社会、人生,将现实的经验世界提升到想象的超验世界之上,把经验世界的诸种概念无限度放大或缩小,进而构建一系列丰富、奇特的多维世界。

佛教空间观的核心是佛法无边无界,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宏观“三千大千世界”与微观“三界”: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耀的四方构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构成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构成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构成一“大千世界”,而大、中、小三种“千世界”即合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同时亦由低到高将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欲界也由低到高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芸芸众生即在此三界中各层次间生死流转。

佛教的时间观是在空间观基础上确定的,其核心为时间的无始无终,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宏观的、微观的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具体时间概念,宏观上有“劫”的概念,也有大、中、小之分,一“大劫”包括世界成(形成)、住(安住)、坏(毁坏)、空(空虚)四个阶段;微观上的概念更为抽象琐碎,“刹那”即极短的时间,一百二十“刹那”构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构成一“腊缚”,三十“腊缚”构成一“须臾”,三十“须臾”构成一“昼夜”,即使在最小时间概念“刹那”中,事物也在不断生灭轮回。

比起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思想时空观,佛教更多关注超验层面,其对社会历史时间冷漠淡忘,对现实经验空间不屑一顾,其对宏观宇宙的奇思妙想,对微观生命的探索发挥,远远遮盖了其对经验世界的关心,而以此为基础的人生观亦无论善恶,更关注超验因素:佛教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均因缘和合而成,彼此间存在联系,任何事物均依赖他事物的生成而生成,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其本身没有真实自性,所以为“空”,小乘佛教提出“人无我”“人我空”,大乘佛教更进一步提出“法无我”“法我空”,宇宙万有,一切皆空;佛教从本体上否定一切事物,但无法否认事物的现象存在,故而引入概念“幻”,提醒世人不可执着其有,尽管境象具体、清晰、可感,但绝非境象本身;而正是社会人生的虚幻不实,造成“苦聚”,“苦”即是佛教对人生最为根本性的概括,更是充溢在宇宙、社会之间,所谓三道六界,生死轮回,皆为苦海。“空”“幻”“苦”作为佛教人生观的三大核心内容,引导着信众的人生追求方向,小乘佛教视形体为牢笼,主张“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大乘佛教主张人身难逢,人生可贵,众生应利用机会离却爱欲,修道积福。

基于以上时空观与人生观,佛教发明特有的死亡理论,即无常与涅槃。早期佛教即有“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的“三法印”说,其中“行无常”“涅槃寂灭”皆与死亡息息相关。

所谓“无常”,即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时刻处于生灭变化过程中,任何现象都无法保住它的永恒常在,这种无常反映在人生上,即认为众生终归会变化、灭亡,个体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更显脆弱而短暂,不经一难,不堪一击。

所谓“涅槃”,系由梵文直译,亦可音译涅盘、泥洹、泥亘、般涅盘,亦可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陀引入此概念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与断除烦恼等“苦聚”结合起来,指向一条通向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道路。也就是说,作为生命体的人,生是暂时的,死也是暂时的,唯有不生不死的状态才是恒长久远的。小乘佛教的涅槃是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目的,走向彻底的死亡;大乘佛教的涅槃却更注重思想上的觉悟,基于此涅槃不仅意味着死亡,更意味着新生,而该新生恰是脱离生死轮回苦海的永恒常驻的新生。

拯救法——拓展时空维度容纳死亡

佛教从生死观的建构上即为世人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知觉经验的“世界”结构,该结构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空间包含着时间,时间扩充着空间。“世”为时间概念,包含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息、永恒常驻的时间;“界”为空间概念,囊括十方无边无际、浩渺高广的空间,这种从时、空全方位拓展的世界已然超越“三维”范畴,进入“高维”结构,而该结构的存在则允许世人在三世与十方的“世界”间轮回流转,生与死不过是某个时刻在某界的一种状态,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点。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随时可能消亡,但灵魂永存,并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中不断轮回转世,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中不断反复流转,所谓“生生死死”无数次,循环三界,互相通达。

众生轮回,在六道之间,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前三道为三乐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后三道为三恶趣。灵魂在六道中轮回受难,每一道都有一尊佛,发大慈悲以救众生脱离苦海。

多维的时空维度下,死亡在佛教的视野中并不凸显,它只是完成今生一道、开启来生一道的转折点,是道与道之间的阈门,是苦难与苦难之间的通道,众生在今生所历尽的苦难在死亡时仅终结瞬间,转瞬即进入另一轮回,不同的苦难又即刻开启。

空、幻、苦的人生轮回中,死亡在佛教的理论中也并不可怕,如果众生在六道中所经历的都是苦难,那么死亡这一没有苦难的瞬间也许也是一种安宁与幸福,顺着该思路,不难想象众生在被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时刻期待着死亡的到来,以结束无休止的痛苦。

在佛教处,死亡所承担的终结意义也并不存在,因为佛教的空间是无边无际、佛教的时间是无休无止,没有边界没有终止的时空中,佛教对死亡没有刻意的拯救,而是将死亡纳入自身所构建的多维时空中,死亡不是固定的、最后的那个节点,它也许在个体目前存在状态之前曾有过,它也许在个体目前存在状态的下个时间点瞬间到来,死亡永远在生存的过程中存在,恰如《生经》所说“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

拯救法——修行增强觉悟以臻涅槃

如果说内圣外王是儒家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死亡拯救,求仙服丹是道教建立在宇宙基础上的死亡拯救,那么佛教的自我振作则是建立在主体心灵基础上的死亡拯救。

佛教讲求修行,并希冀通过修行追求佛教要求的最高境界——涅槃,摆脱轮回痛苦,继而达到心灵觉悟的最高境界。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即提出修行的基本方法“八正道”,并从中归纳总结出戒、定、慧三学。

佛教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圣谛”具体化,提出消灭烦恼的八种正确方法:

一曰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二曰正思,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名正思。

三曰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名正语。

四曰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名正业。

五曰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名正命。

六曰正精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曰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八曰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正道”从认识、思维、言语、行为、生存、努力、保持、坚定等八方面启示众生涅槃的途径,并提炼出“戒”“定”“慧”“三学”过程完成涅槃:

“戒”包括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是对人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

“定”包括正定,是对人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

“慧”包括正见、正思、正念,是对人认识的正确引导。

“戒”“定”“慧”三者构成逻辑严谨、循序渐进的过程:需通过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戒”方能达到对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定”,方能达到对认识的正确引导“慧”,继而达到涅槃。

而“戒”“定”“慧”三者根据不同佛教教派有其具体的修行方式:“戒”内容逐步体系化,“定”内容逐步复杂化,“慧”极具思辨性,修炼色彩较薄,实则是“戒”“定”修行后的结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分裂,谱系林立,教义有别,修行理论也已超出“八正道”的范围而日趋复杂:小乘佛教的“三十七道品”、大乘佛教的“十波罗蜜”及密宗的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等独特、具体的修持方法以“八正道”为基础延展开来,共同朝向涅槃这无生无死、超越轮回的终极状态努力。

而轮回的最初动力是由十二因缘中的第一支——“无明”引起的,无明特指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了对事物的追求“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为轮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针对“无明”佛教开展死亡拯救的另一种努力,一种有所作为的更积极的努力:佛教在死亡的重要性上创建了“觉悟”的重要性,通过达到觉悟的状态去化解一切问题,当然也包括死亡。即使六道轮回,面对“觉悟”这一死亡拯救努力,“无明”,这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这六道轮回的原始动力,不攻自破。死亡在此处,作为微不足道的某个时间与空间节点被卷入更为深缈的佛法追求中,拯救无从谈起,但效果显而易见。

同类推荐
  •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本书系国内实力派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的评论自选集。书中所收文字及所评对象,显示了作者诸体兼擅的能力和评论多面手的风采。全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高屋建瓴,激浊扬清,既具美文路数,亦富思辨色彩,整体上堪称剑与歌的合鸣。
  • 诗性的寻找

    诗性的寻找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本书分为八部分,分别阐述了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等内容。
  •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

    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孝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崇尚孝道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孝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既为百善之先,诸德之本,又是百行之始,教化之源。孝观念通过礼乐教化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天才回归

    英雄联盟之天才回归

    一次意外的机会让他成为韩服第一,爆炸的游戏天赋,美女的随身陪伴,职业联赛吊打一切队伍,一次又一次的奸人所设,最终让他何去何从?
  • 意念者

    意念者

    李坤7岁时,在爷爷老家游玩,一夜,偶得从天而降的怀表(星辰坠),从此夜夜做梦,梦中星辰点点,自由翱翔。还有一个黄金甲胄的中年人,教他武功。十年后,意念觉醒,李坤成为意念者,催眠术,沟通术,感知术,操控术,预知术......步步升级,从此,在都市搅动风云,无往不利。已作百万字作品《道妖修士》,请大家放心收藏!阅读!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

    要是有一天我走丢了你回来找我吗?我不会找你,要是那天你真的走丢了,我会在原地等你回来,只要你还爱着我,我还爱着你,无论多久我都等。
  • 呆萌丫头的冷酷少爷

    呆萌丫头的冷酷少爷

    长大的男主角和女主角是否会认出对方呢?是否还记得她(他)们以前的故事呢?又能否走到一起呢?过程中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她(他)们能否经得起历练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浪漫生活

    浪漫生活

    对生活我充满理想,对爱情我渴望浪漫,我总是自己左右自己的思想,却不知,理想是那样的遥远,爱情是那样的现实。残酷的社会让我知道,一切都要靠我自己,一切我都要随波逐流……
  • 末世之魔妻战纪

    末世之魔妻战纪

    为了寻爱,翟南毅然决然的踏进了一个末日般的世界!丧尸?鬼怪?魔兽?全都滚开!谁敢挡我!校花?熟女?萝莉?老婆救我!!
  • 有“叔”来袭

    有“叔”来袭

    简则成是个变态。从我跟他走的时候我就知道。跟这个变态一起生活了十年。一切终于要了结的时候。他却企图像个“正常人”一样重新扰乱我的生活。苏文是当红的影帝。可我竟然不认识。第一次见面我把他当做“出台”的男色。和他在一起很安全。谁叫他是无绯闻,。。。
  • 吾皇

    吾皇

    天地可笑,破而筑之。众生荒谬,唯有灭之。吾即为皇,主宰天下。
  • 甜妻难养:总裁,不约!

    甜妻难养:总裁,不约!

    你是我的一见钟情,我是你的日久生情。酒后沾染上恶魔,还甩了他二百五,没想到男人居然找上门来。“我们回馈客户,做个售后调查。”男人倚着门窗,慵懒的回答。“售后用得着这么久么。”在男人对她第N次无礼之后,米小米终于忍不住反抗。男人勾唇一笑,“经得起检测的,才能有持久力啊!”米小米怒:“那你为什么要一直纠缠我。”“因为你太可口。”“司徒泽南,你整个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不要脸。”米小米瞪着眼睛哼哼的说道。司徒泽南不怒反笑,“要脸干什么,要你就好了。”米小米晕,这还是那个传说中,冷酷无情的司徒泽南?司徒泽南邪恶一笑,“老婆,放轻松,我只是想宠你而已。”
  • 幻之界域

    幻之界域

    仿佛说的像是疼痛谁不曾承受过似的。那个世界那么污浊,但很真实,这个世界这么美,却净是虚假。在这个世界里,死亡,都显得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