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18100000008

第8章 把持:安守清净,从容处世(1)

如果说一个人有所为是他能力与魅力的展现,而有所不为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与修养。正是:人生在世,当有所戒慎,有所把持。让内心欲望的尘埃悄然落定,让生命的本色尽然显现,我们就可以在一种泰然从容的生活中扎根下去,不再漂浮游移。

心歇处:种竹浇花,泰然无事

不为万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弘一法师

生活中到处都是些紧张而焦灼的人,他们只顾着忙忙碌碌,很难品味到宁静的清芬与愉悦。生存的压力、浮躁和焦虑影响着我们的心灵,细观生活中人,会发现很少有人能够放开胸怀,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的原味。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不营营于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这些都是一相情愿的虚妄,只会加重心灵的负荷,让人与清净无缘。

禅宗里有这样一则著名的公案“吃茶去”。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来过!”

赵州和尚便对他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没有。”

赵州和尚也对他说:“吃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为什么来过的你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你也叫他去吃茶呢?”

这时,赵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连忙答应了一声。

赵州和尚就对他说:“走,吃茶去!”

赵州和尚之所以让人“吃茶去”,不过是让人静下心来,在独自品茶的当下不被外物所扰。当你的心清净了,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美好。一个想太多的人的心灵如同投进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来的平静。任何一个达到佛的境界的人,必定是内心清净的人,既不会想太多,也不会要求太多,就好像母体中的婴儿,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

义玄禅师曾经说过:“无事即贵人。”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心歇下来,无事又无挂碍,就是一个自在的贵人。一个人,只要心中无事就能得太平,不会有冤家敌人,也不会有舍不掉放不下的人,或特别亲或特别恨的人。做人正是要有此种“歇念”,不 “无事”找事,行平常心,做平常事。人在无事时心能澄然,有事时心能断然,得意时心能淡然,失意时心能泰然,又会有什么烦恼呢?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曾写下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一位大臣去迎请懒瓒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才找到懒瓒禅师所住的岩洞。他见到懒赞禅师时,禅师正好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说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但洞中的懒瓒禅师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懒瓒禅师正以牛粪生火来烧地瓜。火愈烧愈旺,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禅师鼻涕、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鼻涕流下来了,你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等到地瓜烧好了,禅师拿起热乎乎的地瓜就往嘴里送,边吃边连声说:“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这懒瓒禅师吃的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成一样不就行了吗?”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他口中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悻悻地赶回京城,添油加醋地把懒瓒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给德宗。德宗听后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家能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故事中懒瓒禅师所达到的境界就是禅的境界,清净、快乐、解脱、他的心歇在一个空灵远旷的地方,不为任何俗务所扰。正是这种禅的清净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也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并且避免了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我们要修习的也正是这种清净从容,让心有所安置,不去主动生出很多的俗事来烦扰自己,自得一片天地。

凡所有相皆虚妄:钱财会空,名声会散

星月皎如此,风云任卷舒。

看渠齐食肉,似我合栽蔬。

丈室四时乐,启门万里余。

谁知天地外,别有远公尘。

——清·虚谷禅师《题扇面诗》

世间的热闹风光,说穿了不过“名利”二字,而现世中人唯有与功名利禄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超然物外,潇洒、通透、做个真正的快活人。纵观古今,多少人在混乱的名利场中丧失原则,迷失自我,百般挣扎反而落得身败名裂。司马迁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世间众生,有几人能够在钱财面前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这一首《好了歌》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提防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看似消极,实则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热闹风光中奔波迁徙,被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累。

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结果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忙拉住小和尚问:“小和尚,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这两人听后感到好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就问:“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这两人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告诉他们金子在哪里,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好大一坛黄金!

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来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没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被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临死前,他想起了和尚的话:“和尚的话真对啊,我当初就怎么不明白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这只拦路虎,它的毛发确实美丽诱人,一旦骑上去,又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必将摔下万丈深渊。

星云大师说,好名之人必将被名枷捆绑,好利之人也会被利锁缚住。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

古人言:“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势。而这些人,正是星云大师所说的“想不开、看不破”的人,注定烦恼枷身。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如浮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莫不如退一步,远离名利纷扰,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于旷达开阔的境界中欣赏美丽的世间风景。

知足常乐:让觉知之光照耀心头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长阿含经》

我们常听佛家劝诫世人说:“知足常乐。”然而,人类内心的欲壑如黑洞般难填,根本不是几句偈语能点拨的。人们不仅追求当下的娱乐享受,还想拥有更多的资产,以备日后可以永远享受,这样反而让自身陷于欲望的泥潭难以自拔,承受无尽的烦恼和苦痛。

“知足”一事不止佛家在论,道家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坏处就在于他不知足,奉劝人们要知足。儒家孟子也有论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些大圣人们说的都是知足常乐的道理,都想让我们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学会知足,一个不知足的人将永远与快乐无缘。

生活中,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一些人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和虚荣的心理,盲目的攀比和过度的虚荣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人的很多烦恼都是因自己觉得不如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是庸人自扰之。在人世间,从来没有任何人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任何人是绝对的输家,正如自然界中,常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我们都要试着去除自己的差别心,攀比心,而保有知足心,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充满感激和满足。

其实,生活的意义很简单,只要开心就好,只要感觉对了就好。他可能比你漂亮,但未必有你健康;他可能比你温柔,但未必比你活泼;他可能比你节俭,但未必比你会赚钱……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别把目光总放在别人的身上。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的,不懂得知足的人注定与人生的欢乐无缘。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欲望是海水,越喝越渴。不但人有此缺陷,动物也难逃欲望这道陷阱。

在动物王国中,狐狸和狼是死对头,一直在为权力明争暗斗。这次狼比狐狸走运,狼被提拔,而狐狸什么也没得到。

怎样搞掉狼呢?狐狸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计策。

狐狸去拜见狼,诚恳地说:“狼大哥,过去我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是我错了,你一定要原谅我。”

狼见狐狸登门认错,心里得意,就摆出大仁大义的样子说:“没什么,过去的事情就别提了,咱们团结一致向前看。”

狐狸与狼倾心长谈,为狼出谋划策,临走时还留下了小礼品。

从那以后,狐狸隔三差五就来狼的住处,每次都送上薄礼,狼见礼不重,每次都欣然接受了。

有一天,狐狸对狼说:“现在羊和猪在争一块草地,羊跟我关系不错,你看能不能帮羊说句话?”

狼见不是什么大事,就替狐狸办了,之后,狐狸就送给狼更多的礼品作为答谢。

如此一来,狐狸求狼办的事越来越多,礼也越送越厚,终于有一次,狐狸让狼办一件超出原则的事,许诺事成之后定有重谢,狼不不想担风险。狐狸就取出一个小本,上面记着狼每次受贿的时间、事由等,各种证据俱全。没办法,狼只好答应狐狸。

但,这次狼东窗事发,只能在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贪婪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最后人们甚至会让自己命丧于此而不自知。故事中的狼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沉重代价。虽然这是个寓言,但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欲望是魔鬼免费赠送的一剂穿肠毒药,谁能免疫?然而饮鸩虽暂时能止渴,但却让我们身中剧毒。所以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跌倒在自己的欲望上。

人到死也离不开欲望,欲望是生命得以生存的动力,适当的欲望存在是合理的,怕只怕我们让欲望主宰了自己。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当欲望过多,不加节制,就会变成贪婪,最终陷入“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恶性循环。

少欲少为:一箪食,一瓢饮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佛遗教经》

现世的人们常常囿于种种的贪欲,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多方面地造作恶业,就产生了种种的苦恼。正如《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意思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感应到轮回六道的苦果,也是因为贪欲。因此,佛家提倡人们要去除内心滋生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安贫乐道。生活有时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都会回到原点,由此看来,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后汉书?杨彪传》中谈到:“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每天仅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品质。颜回这种清心寡欲的高尚品质才是值得世人深思的。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在佛家看来,能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我们平时做人也能够如此的话,必将有所收获。

下面是一个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佛学哲理。

同类推荐
  • 说话三十六计

    说话三十六计

    中国是最讲究说话的国度。《左传》教我们外交辞令,《国策》集纵横家言,《世说》教我们清谈,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如痴如醉。本书精选历史上的精彩说话案例200则,借鉴三十六计的体裁,共六篇,每篇六计,六六三十六计。细嚼每个故事,你将成为当代的张仪与苏秦。
  • 不一样的人生: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不一样的人生: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本书的出发点不是要传输给你信息或试图让你信服什么,也不是要开发你的思维,让你去分析,评论,赞同或是反对。本书将带你进入到蕴含在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宁静--最容易呈现也是最容易得到那片的宁静。如果你正在与每日烦恼斗争,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它将会让你对宁静有一个全新而真实的理解,并成为你找到人生真实意义的开端。基于对人类的关怀和同情,该书的作者,伟大的心灵导师李普曼不遗余力地投身到拯救心灵的工作中,多年的牧师生涯使他对人心和人性洞如观火。本书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宗教精神和传统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力图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世界中的种种困惑,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完美人生。
  •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振作精神,以求强盛。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发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中华美德”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奋发图强”为其中的一种。本书很好的选用了大量的好诗词句,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积极健康、文字通俗凝练,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成功。
  • 青春永不倒: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勉与自信

    青春永不倒: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勉与自信

    本书帮助青少年正确地面对青春的各种问题,教会青少年学会自勉与自信。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立志与奋发——志向坚定,努力拼搏计划与行动——周密安排,积极进取激情与创新——乐观向上,勇创佳绩等。
  • 言行法则

    言行法则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门推荐
  • 诡境传

    诡境传

    一条道走到黑,走的好便是英雄,走岔了便是空气中某粒尘埃或史书上某块排泄物。这就是规则。每个人都不会希望走岔,但谁又说得清自己走没走岔呢。于是,便得小心谨慎地走,以防走错。那位来自某个世界琴呦大陆上的朴去病曾经说过,“刚出生的孩子之所以不会走错,除了因为不会走路外,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世界所吸收,不会去考虑很多人的感受,只会按照自己的本能。所以,只要做好自己,不必过分地去考虑外人的想法,便算是走好了路。尽管,那都不算是条路。
  • 请给我一根烟

    请给我一根烟

    这是一个科技与修真并存的世界,古老神话中的个个种族纷纷现世。然而,人类的前景并不乐观,妖族,魔域,黄泉,亡灵还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佛都将人类看成了自己的盘中餐,虚伪丑陋,种族混战。终于有一天,地球上也出现了妖魔。
  • 萌宝娇妻,首长爹爹你别动

    萌宝娇妻,首长爹爹你别动

    一个女老师,因旅游途中车祸而亡。重生到一介孤女身上,没有一点点防备,肚子居然有个球??哦不,还是两个!!摊上这样的人生也真真是够了。看女老师如何挣钱养球给萌宝找爹爹!
  • 黑执事血染十九世纪

    黑执事血染十九世纪

    对,我是喜欢看《黑执事》但是我不想来到这个世界,手无缚鸡之力的,我该怎么办?为什么自己要捡到死神的东西,知道这一切,如果我不知道,那我岂不是安然无恙,好好活着?干嘛要到这个危机四伏的地方,发现自己是恶魔,纳入了恶魔的生活方法,在自己身上,开始了恶魔之旅。。。。
  • 兵典

    兵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云凌九重天

    云凌九重天

    十年一场武林大会举办,云凌和温倚之卷入异世。生死之间,命运多转,要拼的从来不是一人,生或死,善或恶,皆在指手间,盛世之上,九重之下,一切等你来开启。**************************************************************云凌从天坛跌落至深渊,昔日高手沦为炼气之下,可是这一切又奈我何。灵宝会有,法器会有的,灵宠,空间那更是附送的。九重碑在手,天下皆在我手。
  • 复仇霸少恋上我

    复仇霸少恋上我

    怎么碰上她就没好事!被泼一脸水,坏了他帅气的形象,开车回家,她又跟爱车来了个亲密接触,这个单细胞动物,难道真的没有长大脑吗?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她明明不是他的菜,怎么就从第一次见面后,就开始一个劲的想着她呢?难道,他真的变口味了?
  • 神医邪妃

    神医邪妃

    凌飞雨,一名现代女医生,稀里糊涂穿越到大宇王朝,拜个残疾师父,古今结合一下,居然成神医了!只是,为什么一走出药王山庄就好像全天下的男人都是自己的情人一样?难道自己现在用的身体曾经是一个妓女的?狂傲不羁的某王爷对她不屑,哼!她要好好整治一下社会形象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乌龙插错电

    乌龙插错电

    何心眉的年度工作总结:1)感谢宋恩公的帮助,完成了30W的年度工作指标;2)感谢宋恩公的合作,获得年度新闻大奖(小声说句,奖金折了嫁妆,我忙来忙去得了啥?)何心眉的年度情感总结:1)对一个网络的虚幻ID进行无限YY是一种灰常可耻的行为!只此一次,绝不再犯!!!2)饭可以乱吃,床不能乱跳!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啊!
  • 无望黎明

    无望黎明

    虽然主角是个逗,但是没办法。主角道:“对不起,我丫祖孙三代都穿越!”神很牛逼吗?主角道:“对不起,我还没成神,不过我现在已经掌握了三个法则了。”其它主角的媳妇很多?主角道:“对不起,我和一个老婆谈两场恋爱。”听说其它主角钱很多?主角道:“对不起,我自己造钱自己用。”导演道:“我是哪根筋坏了设置出他这么个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