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4200000032

第32章 余论(2)

从胡适对政治的“不谈”到提前“谈政治”,对胡适个人来说是有代价的。据何炳棣回忆,1947年夏季冯友兰到美国纽约,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一家旅馆,何炳棣去看他时,提到有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做了一篇题为《1927年以前胡适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的硕士论文,“冯先生听了,急不能待,口吃地以极纯极浓的河南腔说:‘这……这……这个题目很……很……很好,因为过了1927,他也就没……没……没得影响啦!’”何炳棣认为,这是冯友兰讥讽胡适的不实之词,“文人相讥,自古已然,相形之下,冯之讥胡要比胡之讥冯温和多了。”冯友兰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呢?大概这和冯友兰1926年之后的哲学经历有关。据冯本人记述,1927年之后他开始受邀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内容“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显著的不同”。

1928年,冯从燕京大学转到清华大学,继续担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1929年,他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册的书稿,并在1931年出版,到了1934年该书的上下两册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很明显,冯友兰同何炳棣所谈关于胡适的话里包含着抬高自己哲学史贡献的意思。其实,冯友兰的书确如金岳霖、陈寅恪所评价的那样,也是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自然会分走胡适的一部分光环,但冯友兰自己也承认“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况且,何炳棣言及的那篇硕士论文,讲的是胡适的文化影响,而不仅局限于“哲学史”领域。但冯友兰起码点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论政任务艰巨地摆在面前,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毕竟分身乏术,要对社会负责,对得起良知,还要对自己所信仰的实验主义负责,同时还要进行启蒙,从事学术研究,传播科学的种子。一身而二任,即便天才如胡适,也不会应付自如,凯歌齐奏的。冯友兰所谓胡适1927年之后“没得影响”了,道出了一个事实,即国民党掌权后胡适最终完成了报刊论政、启蒙的“双轨制”向论政“单轨制”的过渡,故其学术活动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王云五等胡适的朋友都劝过胡适在《努力月刊》办起来之后,尽可以把繁杂细琐的编辑事务交给别人管。

在他们看来,胡适把大好的时光用在难以奏效的论政上,实在不值得,真不如写出学界企盼、胡适擅长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卷。应该说明的是,胡适在最终完成“过渡”之前,还是有不小的学术成绩的,如他所说:“从民国十六年五月我从欧洲、美国、日本回到上海直到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底我全家搬回北平,那三年半的时间,我住在上海。那是我一生最闲暇的时期,也是我最努力写作的时期。在那时期里,我写了约莫有一百万字的稿子,其中有二十一万字的《白话文学史》卷上;有十几万字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包括我校印的《神会和尚遗集》(敦煌出来的四个残写本)和我用新材料特写的两万五千字的《菏泽大师神会传》。……《中古思想史》的‘长编’写出的约莫有十七八万字。”也就是说,即便受到了恶劣政治的影响,胡适在学术创作上还是有骄人收获的。若不是分心于论政,胡适的启蒙功效会更显著。到了30年代主编专门论政的《独立评论》,加上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胡适说,“从此以后,我更忙了”,虽然也从事了一些中国思想史研究,但原来计划中的几个专题研究,就无暇顾及了。比如,胡适等人原本寄希望于教育救国,通过新式教育来塑造完善的国民,奠定中国文艺复兴的根基,可国民党比军阀们更高明,它承继了苏俄的“党化教育”的路数,并同时鼓吹中小学生“读经”,实际上等于掐断了教育的慧根,也等于宣判了胡适教育理想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评论》才有针对性地发表了任鸿隽反对党化教育,胡适、傅斯年等人反对中小学生读经的论政文章。看来,不良政治不仅摧残人性,扼杀民智,而且迫使最有学术前途的人不得不放弃很多学术工作,去做民主体制下不需要做的工作。

胡适论政的目的也不是要彻底改变已有制度。因为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民国建立之始就基本搭建好了。在胡适看来,制度大致是不错的,可惜好制度流于形式,所以要通过论政使政府变得好一些,通过思想革命让民众变得聪明一点儿。胡适也明白,好制度不能执行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清朝统治者专制统治多年,直到垮台国内也没有出现成熟而负责任的反对党,所以一时旧权威倒台,社会上便没有了能行使权威的继承者。二是政府组成不好,好人进不去,即便进去了,其结果是或变成坏人,或好人的作用不得发挥,有劲使不上,如同汤尔和当了几天教育部次长后所感慨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官场自有一套游戏规则,不像局外善良人想象得那样简单。胡适的论政就是要完善政治制度的框架;不断批评政府,令其在舆论面前有所忌惮;唤醒民众,使其懂得现代公民的道理,起来监督政府,讨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强调发展教育,特别是教育要独立,培养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顺民;全方位地传播人类先进的精神财富,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批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以上各点,恐怕很难事先确定先后顺序。胡适的经历也说明,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能单打一地论政或启蒙,启蒙也不能自以为是地事先划定重点和非重点。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度中,启蒙任重道远,近代史上的每个时期都应该扎扎实实地推进,内容的安排既应该考虑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应该放眼长远,进行脚踏实地的基础性安排。

学术界多年来差不多有了一个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即近代历史上之所以专制阴魂不散,之所以民国徒有躯壳,是因为外敌入侵频仍,民族危亡之剑时刻高悬,所以知识分子把有限的精力安排到了救亡的呼号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基础性的民主、科学的启蒙工作,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事实上,我们纵观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完全可以说,上述结论尽管在逻辑上能说得通,但有违于历史实际。《努力周报》的创办以改变丑恶、腐败的政局为目的,在前期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周报的基本内容不是救亡,而是着眼于内政的改善,并兼及启蒙,启蒙的代表性文章就是顾颉刚的古史讨论和胡适对梁漱溟文化观的批评。在蔡元培辞职后的几个月内,周报发起了以人生观讨论为代表的启蒙高潮。综观一年半的周报历程,并没有专门的以“救亡”为中心的话题。1928年《新月》的出世,就是以启蒙为宗旨的,“人权运动”所针对的目标,即专制极权,也是启蒙所要改变的对象。

1932年《独立评论》的发行,直接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面对着民族危亡,国民党当局依然进行着腐败、专制的统治。《独立评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国民党政策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揭露日本侵华阴谋,所涉及的国民党政策中包含着妥协的外交,但外交仅是众多政策中的一个方面,《独立评论》对国民党拖延宪政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对宪政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也抨击了国民党经济、文化和教育政策。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所谓“救亡压倒了启蒙”,起码对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来说,对于胡适等人的几个刊物来说,是不确切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放弃启蒙,即便论政,其话题也往往没有脱离启蒙的范围,如《努力周报》“宪政的政府”,《新月》“人权运动”,《独立评论》宪政的呼吁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然极度重视救亡,但在他们看来,除了敌寇全面入侵,别无选择地浴血奋战,就像抗战全面爆发胡适等人毅然撤离北平,而更多的时候救亡靠的是整修内政,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近现代国民的形成。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在胡适那个时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武器,除了学校的讲台以外,就是创办报纸和杂志了。同人刊物凝聚了知识分子,起到了“准”政党的作用,同人的聚会也具有一定的政党集会的性质。同人知识分子的积极活动,促进了同人刊物的发展。当社会没有了办报自由,也就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了。当知识分子没有了刊物,也就很难凝聚了。北洋军阀迫于种种原因容忍了《努力周报》,于是一种非官方的声音就有了传播的机会,反对北洋政府的正义大合唱的旋律听起来就显得更宏伟些,尽管合唱的演员们的立场不尽相同。顾颉刚也就在古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启发了一代代人去理性地看待文化传统。国民党时代容忍了《独立评论》,于是读经闹剧就令人感到演得蹩脚,“党化”教育就不那么理直气壮,蒋介石拖延宪政的把戏就总是露出破绽,很多劳民伤财、支撑门面的“建设”就暗淡无光。胡适能当上书生大使去美国奔走抗战外交,显然也与他系列抗战时评打动了蒋介石分不开。而等到国民党不能容忍《观察》、《大公报》了,储安平、王芸生等人也就半推半就地辗转到了北平,加入到反蒋的行列中。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缺少悲剧的向往,往往更推崇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用这个标准衡量胡适,人们会越发感到胡适挺可怜的:他被称为“白话文之父”、“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等,他又自称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但一直到他1962年逝世,他也没看到他所播下的龙种到底结出了什么。顾颉刚1949年初的两段日记反映了他这位胡适的追随者对胡适命运的感慨。1948年12月15日胡适坐着蒋介石派来的专机从北平飞往南京,1949年1月中旬去上海,1月17日晚在沪与顾颉刚等聚餐,当天顾颉刚的日记:

适之先生南来,一举一动皆为报纸材料,日报记之,杂志詈之。予劝先生,勿至南京,免入是非之窝。然孟真挟之以自重,恐终须去。当国民党盛时,未尝与共安乐,今当倒坏,乃欲与同患难,结果,国民党仍无救,而先生之名隳矣。

1月27日日记:

中共发表第二次战犯名单,胡适之先生在焉。平日为国民党排击,今日乃殉国民党之葬,太不值得。推原其故,盖先生办《努力周刊》、《现代评论》、《独立评论》,一班朋友藉此多做了官,乃将之拖下水去,而先生则受人之捧,为人所利用也。捧之害人如此。顾颉刚的慨叹中充满了惆怅,也包含着对他所敬仰的师友的同情和惋惜。

顾颉刚与胡适均已作古,即便睿智如他们,当年也预见不到历史的指针指向世纪之交的时候,胡适的名字会无数次被人提起,他的著作会以各种版本和形式被人研究和评判。喜剧耶,悲剧耶?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悦读MOOK(第十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教师公文包-文化娱乐

    教师公文包-文化娱乐

    本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小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游戏、魔术、戏法、戏剧小品、晚会活动、棋类弈法等。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我想写一本有我自己特色的书,书里面的观点也是我独一无二的。”正在整理晚上节目文字稿的老舒慢悠悠的说道:“我的书会涵盖三个内容,一部分是绝对独家的东西,我的独家,我们栏目的独家,一些很好的观点,其次是我在栏目中说过,但是感觉还没有说透的,我在书中继续深入,最后就是某些不适合在电视上说的观点和事件,我也想探讨下。”借用了白岩松的话:“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舒中胜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寻找常识、与人共享”。
  •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本书从两方面来介绍成就好班级的秘诀,这两方面分别为在校学生的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热门推荐
  • 轮回之神武文明

    轮回之神武文明

    轮回生生不息,没有人可以超脱世纪的轮回,神亦有神之轮回!文明是智慧生物创造的精神财富,神武是这一世纪的主宰。在这神武文明的轮回中,有一个少年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走向了文明的巅峰。他,叫李维希!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读书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读书手册

    本书主要讲如何读书,如何培养读书能力,并列举了一些名家作品。
  • 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

    The Middle Class Gentle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误惹豪门:帝少的33元新娘

    误惹豪门:帝少的33元新娘

    【豪门最新题材!豪门魔幻言情,扮猪吃虎!】“少爷,夫人又不见了!”佣人跑下楼焦急的说!十万,一纸,她成了豪门恶魔的女人,期限100天,100天后合同期限到了,就在她以为自己要解脱了,没想到他居然反悔不离婚要用33元续约,无奈,她反复连夜蹿逃,可次次都被捕了回来!“该死的女人!”传说他家财万贯,嗜血无情,风流万种,万千名媛红星投怀,他从不入眼!成功跑出豪门四个月,他在次见到她,发现她腹部微隆起,他掐住她的脖子,阴鸷刺冷的问“你怀了谁的孩子!”
  • 人道无极

    人道无极

    《无极》第一部《人道无极》,QQ群:84372095,本人QQ:89200983!神州大地三国鼎立,天子转世,诸侯战乱,一统神州。仙、人、魔、兽、鬼、妖六道相互依存,人道渺茫。不是魔法、不是玄幻、不是灵异、更不会是科幻,《无极》是神话,一个只关系到中国本土人情的神话,只有“道”没有“佛”。小说中善恶错乱,恩怨缠绵,妖魔鬼怪层出不穷,仙神奇遇不断。这部小说的主要宗旨就是“道”,情节由无极经轮回从新验证自己创造的“道”这一线索,不断的延伸各个轮回和正邪的恶体验,经过六界八道的亲临感受,最终找到自己的“道”,从新回到无极的这一过程。
  • 雪落荒城

    雪落荒城

    行路上总有一些陪伴的人,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总敌不过时间的磨洗。追求仙术的巅峰,又会惹来多少的眼红,多少的勾心斗角。然而,看破这一切的能者,又会做出如何的抉择。
  • 长生墓

    长生墓

    我今生唯一的愿望:屹立人世巅峰,看风雪人间,苍穹起落;大道将崩,众生染血,而我,为你画眉。既然长生,何必回首;既然逝去,何必从头。郭嘉屹立在风雨飘摇的江河之上,喃喃着无人问津的长生谣,回看天下,众生皆小。
  • 罪之祭

    罪之祭

    光明就真的代表正义,黑暗就一定是邪恶的吗?恶魔与天使的碰触,人界成为战场,兄弟亦相爱相杀,何去何从?
  • 三国之战国

    三国之战国

    几个热爱三国的同宿舍计算机学员,在钱程软件开发公司公子钱元的鼓动下,设计了一款智能体验三国网游。然而就在完成的最后阶段,竟意外穿越到游戏里。为了各自的梦想,大家天各一方,各自努力,却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血与泪的洗礼,现实还是游戏。他们来到了历史中,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华佗竟然合成出了历史人物,曹操也能斩将刈旗,诸葛亮真的能呼风唤雨,,,
  •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