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87100000039

第39章 网络青年的心理疾病(3)

令人欣喜的是,四川省教育机构的文件对于规范大地震以后心理干预工作秩序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对于中国重大灾害以后心理恢复和干预的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价值。不过,据参加过台湾“九二一”地震救援、大连空难和2003年SARS危机援助的台湾著名心理学家许宜铭介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是短时间看上去那么立竿见影的,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的援助计划并认真执行。从2009年5月份大地震一周年媒体介绍的情况看,灾区的重建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对于灾民的心理干预工作还需要投注更多的专业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据《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4月21日报道,四川省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当天凌晨在自己的QQ空间里发出名为《很多假如》的文章,大约1小时后自杀身亡。冯翔在文中说,“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哥哥,请您担当起照顾父母的重任……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冯翔的好友、《天府早报》的编委党青分析了冯翔的自杀原因。他认为,冯翔一直无法从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一直处于深深的抑郁中。冯翔的儿子叫冯瀚墨,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时仅6岁。尽管灾难事件过去一年了,但是,灾难的阴影远远没有在冯翔心中消除。

这是四川大地震灾后出现的典型案例。它以血的事实告诫我们,灾难后应激反应对人的打击非常严重,在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在社会专业机构研究和救助干预手段不能有效跟进的情况下,当事人以及周围的朋友、家庭亲人一定要团结一致,不等不靠、不去抱怨,采取自救措施,靠自己的力量在灾难中站起来。

三、网络青年心理应激的特点

网络青年中发生的应激事件主要来自:网络中发现的刺激事件、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极端事件。这种心理应激的突出特点是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相互转移压力。

(一)转移压力

网络环境是个人转移释放心理压力的新平台,特别是面对突发性心理冲突。工作场所、爱情或者家庭关系遭遇红灯的情况下,大部分青年都选择把网络当作转移压力、寻求支持的避风阁。如果没有网络这个缓冲平台,这些现实的冲突很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应激反应。

从网络在线调查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腾讯网络教育频道开展的“2008年中国大学生心理状况在线调查”报告显示,关于青年发泄郁闷情绪的渠道,有2352人选择上网,占被调查者15.63%;有1805人选择找人倾诉,占被调查者12%;1521人选择大吼和唱歌,占被调查者10%。关于青年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向谁求助的问题,有2694人选择身边朋友、恋人,占被调查者41%;有1746人选择向谁都不说,占被调查者26.6%;有738人选择向网友和陌生人说,占被调查者11.26%。那么,青年是否希望学校帮助解决心理难题呢?有1238人非常希望学校帮助解决,占被调查者27%;有1995人选择希望学校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帮助解决,占被调查者43.5%。把这个调查简单归结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青年遇到压力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述说发泄,也就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逐渐化解积怨,寻求心理平衡,很少向其他人倾诉。由于怀疑学校不能保守和尊重隐私,而不愿意向学校有关机构坦白胸襟。而这些郁闷和压力,本身就是应激事件前期形态,只不过在现实中没有完全表现为强烈的应激反应行为。

由专业人士对大连市初中129名网络成瘾学生、129名非网络成瘾学生及129名不上网学生的行为特点对比调查发现,迷恋网络的青年在自责心理、幻想心理、退避心理所应对的行为方式上,明显比其他不迷恋网络的青年更突出一些,而且在家庭内外的社会支持方面也明显较差。换个角度说,就是沉溺网络的青年,主要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自我谴责、替代幻想、规避现实矛盾的转移压力的复杂心理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网络青年利用网络平台主要是为了转移压力。从个体人格成长的角度看,这种压力转移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给个人时间借助网络资源,充分思考自己的选择决定,从而使自己心理得到更充分的体验,内心世界更充实,缓解现实的尴尬,避免现实中的简单和莽撞。

但是,如果不能在网络转移中化解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找新的突破口发泄自己,比如借助网络性爱发泄对现实爱情的报复,由此可能带来新的伤害。另外,如果网络转移没有降低应激刺激的危害,就有可能转变成长期的自我心理伤害,变得更加孤独和冷漠。许多青年网瘾者的抑郁冷漠,往往不是网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的冲突无法解脱时,借助网络反抗现实的一切,或者说是用伤害自己身心的方式报复社会。这种转移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应激后反应的行为危害。

(二)虚拟和现实

不管网络功能多强大,网络环境毕竟只是依赖于电脑网络技术而产生的虚拟境界,青年可以享受虚拟生存带来的种种方便与乐趣,但生活中的一般应激冲突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的土地上寻求根本的处理办法。虚拟生存丰富了现实生活的方式,却不会完全代替现实生存,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态度。

事实上,青年遇到的一切应激冲突,不可能在网络中完全解决,而且很多问题只是在网络中寻找到新的思路和缓解情绪的工具,并不能代替现实中的生活程序。每天的太阳照样在东方升起,一日三餐还是要按照现实的生理规律安排。单纯地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的矛盾和困难,一旦解决不了,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手足无措。

另外,由于较多的休闲时间在网络环境中度过,接触的现实社会关系减少了,青年的社会交际能力没有很好地展现的机会,很可能降低青年处理实际生活困难的能力,在遇到新的应激事件的时候,那些本来可以自如应对的冲突,也同样可能使自己束手无策。这是对网络青年现实生活应变能力的新考验。

第二节 网瘾

如果说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那么,网络依赖就是这种心理疾病的前期状态。

一、网络依赖

人的动机,是个体对需求的一种反应,它的原则是维持心理的平衡。青年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与思想,同样建立在某种必要的需求基础之上,简单地说,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青年所处的人格成长完善期,是自我意识趋向稳定的特定阶段,具有对环境控制、学习研究社会事务的基本需求。面对社会就业、道德情感多变、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激烈的网络时代,青年自我实现的愿望比以往相对封闭的时代更加强烈。但是,现实种种愿望往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恰当的途径与机会才能够达成,自然需要付出艰苦的代价,比如作业、考试、竞赛等学业的压力;不良亲子关系压力;师生关系交往的压力;情感萌动的压力;社会就业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对于青年不是不可胜任,而是很多情况下青年应对的手段和方法与传统观念有较大的冲突,青年感觉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这些愿望。也就是说,青年的自我实现非常被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心理压力很大,经常处于心理反叛状态。

一些胆子小或者遇到过挫折的人,可能很快或暂时失去集体归属,个别青年会觉得找不到欣赏自己的人,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归属感和互动的关爱,带着这些郁闷的心理,投身于网络空间抒发自己的苦闷,并且比较容易地在网络中交往,这样网络就吸引了一批急需扩大交际面的青年,并且给他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轻松交流空间。可是正由于这样的强烈吸引力,往往造成这部分青年的网络依赖性,进一步走下去,很可能就成了网瘾青年。

自我实现需求的另一个重要证明是青春期的性本能追求。青年时代出于性本能,自然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基本上没有性专业常识和性心理取向的引导教育,学校开展的比较肤浅的性知识辅导,远不及青年通过浏览各种网站的收获。通过大量网络资源,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各类性的知识、性行为分析、性展示图片以及视频,从而在更大的空间上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网络依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于现实文化传媒的失信。本来,一个社会的文化传媒是社会文化共享并代代相传的接力棒,它表达的态度、观念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青年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营养品。可是,现实生活中,青年对传媒的诚信和文化传播功能评价很低,尽管青年对于网络的信用程度评价不高,但是仍然高过报纸电台和电视媒体。

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84.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其中,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达到90.5%;48%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电视等现实媒体高。在这样的对比中,代表时尚趋势又含有较高知识信息量的网络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依赖的对象,这也是成瘾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

实际调查数据证实,网络已经对一般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正在不断强化,特别是青年一代主要是靠网络开展社会生活。从CNNIC在2009年7月份的调查看,有近九成的网民认同互联网加强了其与朋友的联系,这一比例在近半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网民对互联网拓展其人际关系的认同度也达到了66.5%。77.5%的网民觉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有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也有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

我们一般认为的网络依赖是相对于生活其他事物而言,还没有直接涉及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依赖定义为:“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致瘾源刺激中枢神经,在一定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着迷状态,具有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这样的定义分析,确定了网络依赖者的神经反应特征和人格特征,并且把网络依赖和网瘾直接联系起来了。

二、对网瘾的认知

(一)网瘾是疾病吗?

根据《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2005年第12期刊登的文章介绍,美国精神病学家伊凡·戈德伯格(IvanK.Goldberg)在1995年突发奇想,故意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疾病,叫“网络成瘾症”(I.A.D),并模仿《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的条目格式写了一篇“网络成瘾症诊断标准”的帖子放在BBS上。可是他的几位同事看完以后竟然承认自己有网瘾。很多人由此开始讨论并相信存在“网络成瘾”病症。戈德伯格后来解释说,其实这名字非常不合适表达这个行为,因为它会让人联想到毒品。

后来,伊凡·戈德伯格在为中国同行陶然、应力、岳晓东等人合著的《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提供的序言中写道,其实玩牌、赌博或上网本身是没有什么可以成瘾的。之所以说人们对此成瘾是因为他们借此来克服自身的压抑、焦虑或社交障碍。而且这种症状会随着其成因的解决而自然消失,并不会真的像某些精神疾病那样出现症状替换现象。这一观点在笔者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反复提到,即,之所以一部分青年沉溺于网络,并不是网络本身出现了什么吸引人的魔法,而是因为这些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所谓网瘾,不过是这种心理问题的集中投注。其成因不解决,网瘾的状态也很难根除。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网瘾显然已经被所谓的专家演绎成十分严重的疾患。据笔者掌握的会议记录资料,2006年1月,在全国第5期大中学校团组织心理咨询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文斌指出,因网络成瘾而休学退学的比例已经达到80%,网络成瘾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或不能毕业的主要因素。另外,根据专业人士2008年秋季在长沙市的三所大学中抽取605名大中专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65人,检出率为10.7%。说明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网络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同类推荐
  • 谁在控制我

    谁在控制我

    父母、夫妻、亲朋好友甚至是你不认识的人都会迫使你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控制。那么,我们该怎么逃离这些控制呢?不妨看看这本《谁在控制我》,或许,它能给你带来很重要的帮助,让你避免控制欲带来的烦恼。
  •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这是新周刊总主笔肖锋近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魔幻时代。老辈人与新世代,大城市青年与城青年,时时处处彰显着这个时代的分裂。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都较之从前截然不同。如何评判这些变化,如何在这个变化的大时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万象,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从业多年的资深媒体观察者,一个有深刻忧患意识的60后对中国社会的思考,给了解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视角。每个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日子,大时代的变革才会到来。
  •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行为心理学名著《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的六大经典原理为线索,企图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商业现象出发,揭开人类行为的若干真相。人的行为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人又是怎样被说服的,也许你的理性告诫你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要轻易被他人说服,然而,影响和说服并不会以你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解到这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会让你和你周围的人彻底改变看待自己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方式。从最实用的角度来讲,你想成功地影响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吗?你想成功地说服你的同事、上级、下属、客户及对手吗?你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交明星”吗?
  • 一个抑郁男孩的30小时

    一个抑郁男孩的30小时

    本书是著名心理咨询师顾歌,全程记录抑郁症男孩G的治愈过程的咨询手记。作为业界第一部抑郁症案例的全程记录,顾歌通过真实生动的心理咨询对话中,对抑郁症男孩G深入分析与专业解读。此书由SMG《相约星期六》主持人倪琳、朱桢,《生活启示录》编剧王丽萍以及《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等业界名人联袂推荐。出版方漓江出版社表示,这本《一个抑郁男孩的30小时》堪为心理咨抑郁者的自助宝典,咨询师的咨询指南。对于抑郁症患者,以及想要了解、帮助他们的亲友,都是一部答疑解惑的宝典;对于咨询从业者和普通读者,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优秀读物。
  • 觉察力

    觉察力

    对事物的精准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觉察力。觉察力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觉察力是自身体验、内心关注的结果。觉察力是超前思维的具体体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没有无因果的事物,更没有毫无联系的事物,觉察者善于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解开这些因果关系、相关环节,从细节看到整体,从琐碎看到简明,从表象看到本性,抽丝剥茧地将事物铺垫展开,明晰事物的脉络,从而或取精去糙,或去伪存真,或未雨绸缪,或相机而动……
热门推荐
  • 折之羽

    折之羽

    这算是仙鹤报恩的故事之瓶邪版,古代架空,农夫瓶×仙鹤邪的设定
  • 雷神独狂

    雷神独狂

    我叫隐独狂东方守护神之一他叫胖子茅山传人它叫天虎是只会说话的哈士奇。我父亲为镇巨兽而死我爷爷也为镇巨兽而死我用巨兽来祭我的祖先!我叫隐独狂东方守护神雷神传人天雷派祖师创始人!他叫胖子鬼道传人精通御鬼之术和驱鬼之术天鬼派祖师!它叫天虎是只会说话的哈士奇父亲是只麒麟母亲是只哈士奇精通万物无所不知天妖派祖师!
  • 中国的不可思议

    中国的不可思议

    介绍了自清朝以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带你进入一个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世界。
  • 鬼界录

    鬼界录

    无轮回无转世,初临鬼界,此地府非彼地府。阴阳两界人鬼两生,人有人的生存,鬼有鬼的规则。众鬼争强,邪物丛生。鬼界动乱阳间之祸。少年穿梭阴阳化死为生!
  • 大学生入党培训教材

    大学生入党培训教材

    本书内容主要由大学生成长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组织制度,党的纪律,党的作风以及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条件、权利和义务,怎样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等内容构成。同时附录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入党常用文书写作指导与范文。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扣时代热点,站在便于大学生的理解思考角度来精心安排相关章节内容,突出让大学生在思想上优先入党,帮助大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入党培训必不可少的权威辅导教材。
  • 地狱魔城

    地狱魔城

    手握以英雄无敌为模板制造出来的穿越者外挂,楚飞影的到来,将彻底改写整个多元宇宙的历史。王朝更替,种族变幻,历史的潮流背后,永远有楚飞影的那只大手存在。我将征服这个世界,让世间一切都臣服在我的脚下,仍由我肆意蹂躏——楚飞影。—————————————————————主角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魔王,并非轻小说中的那种魔王,也别期待后宫什么的。(→_→)女主倒是有,原型是我的本命伊卡洛斯,螺丝赛高,不过她不会这么早出场就是了。————————————中午12点和晚上8点更新,一千推荐、一万打赏加一更。
  • 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人生即是修行:智者的糊涂处世哲学

    世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岂不知自以为聪明者却未尝不会犯糊涂;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犯糊涂,岂不知有时犯糊涂者未必不是聪明人。很多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推崇的“装糊涂”,其实质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为了藉此避免犯糊涂。 概而言之,糊涂有装糊涂和犯糊涂之分。心里明白而表面糊涂则是装糊涂,表面明白而心里糊涂则是犯糊涂。装糊涂是“明知故犯”,是韬光养晦的智慧体现;而犯糊涂是“事后方知”,是悔之无及的愚蠢表现。自古而今,真正的智者其实大都是以装糊涂的办法而尽力避免做出犯糊涂的事情。
  • 末世之极品驱魔师

    末世之极品驱魔师

    因为家族的古老血统,我是个驱魔师?因为父亲的花样作死,我又是个恶魔?那我岂不是成了杂种!我还要以一个杂种的身份在恶魔同胞毁灭世界以前带领驱魔师同胞去杀光他们?!
  • 末世危机之魅影

    末世危机之魅影

    这是一本已英雄联盟的人物,无限的框架,网游的载体,末世的主线,再结合一点变身元素。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网游,在里面进行一个个恐怖的故事,当然也会有许多的异界冒险。然而为什么主角每次都要变身啊,还是英雄联盟里面的人物,最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每次都是女孩子。咦,打两个丧尸就到一级了,这可以有。等等,为什么到下个故事就要重新升级了,教练,这不对啊。装备什么的,皮肤什么的都会有的。ps,这本书,偶尔更新,因为在连载着《雪花女剑》ps猪脚经历的故事生化危机第一部,变身光辉拉克丝————???
  • 花心校草霸上我

    花心校草霸上我

    他一直都是别人眼中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天才少年,可是私底下的他,却泡妞,打架无所不干,他花心但不多情,女人对他而言就如同衣服一般,脏了就丢了,不合适就不要了。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灰姑娘,可是命运似乎就那么捉弄人,她竟然会被他缠上,而且他们才刚刚认识,他就夺走了她的初吻,并且还放言,她是他的女人,而早已心有所属的她,又该如何招架这个花心又霸道的校草呢?